洋思教学模式的弊端(洋思教学模式)

洋思教学模式(洋思教学模式的弊端)课堂上,教师到底面向哪些学生?

课堂上,教师到底面向哪些学生?

王营

教师课堂教学中到底面向哪些学生?答曰:当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乍看起来这一问题似乎人人都明白,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令我们疑惑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吗?

我们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多么优秀的学生,无论怎样编班,在一个群体中,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别的。目前通用的编班方法是:小学按性别随机编班,中学一般按文化课成绩编班,这就自然而然地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别。比如在一个30人的班级中,一定有3—5名学生非常优秀,15—20几名学生水平中等,另有3—5学生基础非常差。重点中学里虽然集中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但在一个班级内,学生的水平也不可能齐刷刷地都优秀,也基本符合这种正态分布的规律,只不过学生整体水平趋于优秀。

既然学生之间有差别,从逻辑上来讲,教师是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定得太高,问题太难,能保证优等生吃得饱、学得好,可这就苦了中下等学生,他们像听天书一样,每节课都遭受苦苦的煎熬。传统的精英教育就是这样做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几个升学有望的学生,其他同学则成了陪衬,陪读陪听,最后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这不能说是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上,教师到底面向哪些学生?

反之,如果教学面向中下等学生,将教学目标定得过低,即我们平时经常所讲的“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学中,教师为了让最差的学生也能学会,故意降低教学难度,针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讲解,不顾其它学生的感受,导致“差生被偏爱,中等生跟着带,优等生自由自在”,这样做看起来是面向全体学生了,其实对优等生是极大的伤害,对其发展也是不公平的,他们会普遍感到吃不饱,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

既不能面向优等生,也不能面向差生,有人说那就面向中等生,这下总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了吧!其实也不然,这样做照常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仍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

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说它是一个理论问题,是指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对诸多教育现象进行归纳,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做支撑,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教学实践,这是专家学者们要做的工作。说它是一实践问题,是指一线教师完全可以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有益探索,为其他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为专家学者们丰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课堂上,教师到底面向哪些学生?

比如,有的教师探索了分层教学的策略,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难易适中,即面向优等生,也面向中下等学生。教师课上只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讲解、点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练、自己记,将老师这节课所讲的知识同化、顺应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教师此时则对刚才集体教学时没有学会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没消化的知识帮助他消化一下,没听明白的地方再给他讲一讲;对于那些优等生,没吃饱的地方再给他补充补充,适当开点小灶,引导他向更高水平发展。如果每节课都让学生有这样10—20分钟自我消化的时间,那就有可能使没吃饱的学生吃饱,没消化的学生消化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

再比如,江苏洋思中学创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先学”,教师发现并梳理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通过“后教”,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再通过“当堂训练”,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并有效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及时查缺补漏。当堂训练题的设计,既对应基础性目标,也对应拓宽性、发展性目标,优秀学生能吃得饱,中下等学也能消化得了,可以说这一模式也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总之,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解决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这一命题孔老夫子早就提出来了。实践中,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人人得发展,个个能成才”的教育理想也才能变为现实。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