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作文600字(第一步作文)

第一步作文(第一步作文600字)

小学低年级作文,家长的第一个问题恐怕就是:怎么能把一张小图说出那么多内容?以及:平时孩子特别有观点,特别会讲会说,怎么一到作文,就感觉不会说话了呢?

以上2个问题,我的体验和观察是:

第一,一提到作文,孩子就觉得“难”,“怕”,有种心理障碍,是因为我们很容易给作文附加名目和意义,把作文搞得只是出现在严肃枯燥的纸面上,以至于孩子怕字数要求,怕被评判和嫌弃,怕不会写字,怕时间过了很久却还没有写完……

第二,写作是关于“主题”的综合表达,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练习,而突然提出要求,孩子其实不懂得“如何描述”,容易产生无措和挫败感,一旦再夹杂着恐惧感,就会丧失兴趣。

第三,输入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

出于专业和兴趣角度,我研究过一点作文课和作文书,上来就教小朋友们写作技法123,窃以为有利有弊。技法干货虽然好,倘若缺乏主动求知的乐趣和热情,要么会被运用得生硬而痛苦,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灵性;要么很难内化,这次提醒提醒,会用了,下次又不会了,稳定性和持续性不佳。

有了满足感与成就感,人才是容易推动的——写作文的第一步,就是“不怕”!正襟危坐地教育小朋友“别怕”,他只会更有负担,我们最好找到他日常生活里喜欢的点,从中击破。

01

利用爱好,消除心理负担,提高熟悉度

交朋友,先得混个脸熟吧,如果见都见不着,完全陌生,一点感觉都没有,也就没法交了。

Eason喜欢听故事,尤其爱听凯叔讲故事,四五岁时一本正经告诉我,他的偶像是凯叔。他美滋滋听完故事,我总少不了唠叨一句:如果把你刚才听到的,用笔写下来,就叫写作,所以写作文和讲故事,基本是一回事。

编故事于是成了好玩的事,小孩儿刚好在这个年龄,天马行空的想法拦不住,虽然很多稚嫩、滑稽、不着边际,在我看来却尤为珍贵。不知多少次,我把他随口编的东西,要么记下来,要么用手机录音下来,兴致高的闲暇,会记录得更“奢华”一点,比如做成图文手账。也会和家里人或他的小伙伴去分享——目的,就是让他能欣赏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享受满足感。

顺便提一点,上小学前,我们写字不多,随他写写画画。结合小学的现实感受,建议学龄前宝贝们日常多写写,不在于多,而是一开始就把写字习惯树立好,如果小学的要求与作业量要求比较高,会写字是非常占优势的。写字呃,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

不怕,才是学写作文的第一步

图/手机录音机里的口头故事

不怕,才是学写作文的第一步

图/奢华版记录

不怕,才是学写作文的第一步

图/故事?诗?作文?童言童语?是什么不重要……

故事and作文,在两者之间建立熟悉的通道,就是希望他在“写作”这件事的起初,留下一些自由与满足的记忆,而不是一开始就视之为畏途。

敢写,敢说,总比不说,没说,要好得多。

我也选过一套作文书,但是并不主流,起初只凭对朱氏姐妹天然的好感与信任——《朱天衣的作文课》,喜马拉雅上有免费音频,不必买也能直接收听。我的直觉是对的,天衣开篇坦言: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花费最大心力之处,不是在教授写作技巧,而是努力地“除魅”,祛除内心不必要的束缚。

有一段时间睡前播放给他,结果竟然越听越兴奋,听完就要讲,讲完还要听。依稀记得第一篇讲“美食”,他听完,又讲红烧肉又讲麦当劳,讲得连我也饥肠辘辘好想吃东西……两个人在床头灯下一起咽着吐沫嘿嘿笑,变成一幕温暖的回忆。但后来,我是不敢在睡前播放了!换成零零散散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能听完一本。

让写作文不再那么“陌生”,不必开始就有完美的形式或要求(我觉得也不太可能有什么要求),孩子能了解“它是什么”,“它没什么大不了”,第一步,就算迈开了。

别的问题,等迈开了再说。

02

从简单到复杂,分解小步骤,建立信心

虽然有过不少愉悦的“写故事”经历,但是到了小学看图说话的阶段,Eason还是头大,他耷拉着耳朵表示:妈妈我不会写!我一听,头更大,耷拉着耳朵心想,难道平日积累的愉悦是无效的吗?

头大之后,我分析小朋友所说的“不会写”,大概有这些意思:

1、日常是随心而讲,想讲什么讲什么,讲得自由痛快就好。而看图说话,画面有所限制,有些图的内容也比较老旧,孩子要进行语句衔接,又要争取写得“不无聊”,的确太难了!

也许,他心里已经有了“理想故事”的情节,但是这个情节怎么表达出来?日常的随心而讲,重心在“想象”,而看图写话,重心在“描述”,这两件事不太一样,孩子爱想象,但不习惯有限制的描述。这确实涉及到工具层面的练习。

既然有了针对性,就能想办法。

2、在孩子按照日常习惯,“天马行空”地讲“画面”时,很多想象超出了画面之外,甚至远离画面主题,这时,我们引导和纠正他的方式态度,如果不合适,会让孩子产生挫败。跟着孩子一起急,万万使不得。

3、从说话到写话,把文字写在纸面上,开始肯定写得很慢,还涉及到格式问题,对耐心也是一种挑战。

我的结论:我们有资格觉得“难”!觉得不难的应该请客!

一个实践分享

上周末,我带他去星巴克,有心换个地方交流,帮他疏导一下畏难感,但我心里也没谱,只是相信寒冬热巧和美味点心的力量…吃货的奇葩直觉…

在食物的慰藉后,我指着星巴克墙上的一幅画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只说最显眼的,一下子就跳进你的眼睛的。”

“叶子,果子,还有树枝”,他说。

我一一写在纸上说:“看我,我写了篇看图写话:叶子,果子,树枝。”

“什么!这是作文吗!”他皱着鼻子,拧着眉头“嘲笑”我。

“是呀,看图写话,我就看见了这个啊”,我很无辜。

“好吧,你这也有点,太简单了吧!”

“这个就是画面的核心信息,不过,好像是有点简单”,我说,“谁能帮我变化一点点,比如加个量词什么的,好让我知道多少树叶?多少果子?”我向他求助。

不怕,才是学写作文的第一步

他看了看墙上,叽里咕噜,“九片树叶,三十三颗小果子,两根树枝”,他兴致勃勃地说到。

“哇,这么具体啊,我一下子知道画面有多大了”,记下来之后,我双手捂着眼睛,假装看不见。“有了量词,大小知道了,那是什么样子呢,有没有人帮我形容一下啊?”

“九片绿油油的叶子,三十三颗亮晶晶的小果子,两根长长的树枝!”他高兴地接着。

“哎呀,画面有颜色了,我闭着眼睛能看见了!这是因为你用了一些修饰的词语啊。”我又记下来。“看,我的作文已经有变化了了”,我从前往后,把写过的句子重复读了一遍,“我现在的问题是,九片绿油油的叶子是不是蔫死了?!……”

“哈哈哈,才没有!”(怪言怪语是吸引男孩子的法宝吧…)

“那它们在干吗,我不知道它们在做什么,它们的状态,细节的样子,像画画吧,画完了轮廓得有细节的线描……”

我还没说完,他打断了我,“九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在摆动,大小参差不齐,(叶脉)是螺旋形的。三十三颗亮晶晶的小果子,圆溜溜,很饱满,好可爱。两根长长的,硬硬的树枝,很挺拔。”

我又从“叶子、果子、树枝”开始,念了一遍,他笑了。

“刚才你用了眼睛,如果用耳朵,你能听见什么?”我继续问。

他两手捂住耳朵,闭上眼睛,在旁边走了几步,对我说:“我听见了呼呼的风声,沙沙的叶子摆动的声音,小果子们相撞发出的声音,后来它们睡熟了,响起一片打呼噜声。”

想象是他擅长的,帮助他把擅长的用在项目中,是我仅能帮到的一点点。

“闻到了什么?”

“你等我戴上VR眼镜,”他转过去,在空气里“武装”设备,然后说“空气有两种气味,小果子香喷喷,还有叶子散发香草的清香。”

“哇,我也想玩你的VR”,我问,“如果你的VR可以随意设定一个角色,触摸到眼前的风景,你想当什么?”

他想了想,“大地”,“清风凉凉的,爽爽的,我摸到叶子薄薄的,像许多张纸,果子圆鼓鼓的,像迷你小皮球,摸到树叶的一瞬间,我呀,就像孙悟空拿着如意金箍棒,脚踩在草地上,像绿色地毯。”

他转而又爬上凳子,说自己又变成一只毛毛虫,尝到小果子的味道酸酸甜甜……

在工具层面,我管这个方法叫作灵感魔毯,由5个灵感小人(眼耳鼻口身)驾驶,Eason执意叫作“VR眼镜”,好吧随他。再加上我们自创过的“编程模块”,手里现在算有两个写作工具啦。

新工具,待我继续研发。

不怕,才是学写作文的第一步

这些冗长的“游戏”看似“毫无设计”,但是孩子体会到了文字是怎么样一点一点,产生变化的。由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在操作层面,把孩子的难题拆解为一个个小步骤,让他有了信心。

其实说到底,还是回应了上一个问题:先解决心理障碍。

讲真,那天在咖啡店我很疲惫,很久没演这么长时间了…如果每篇作文都要这样启发,太辛苦。所幸他当天晚上提出了一个要求:以后写东西的时候,不要在旁边看他怎么写,因为他会紧张,写完了可以看,可以提建议。我乐得赶紧点头答应!

当然,我也做好了准备,没有一蹴而就的事。先解决怕不怕,有没有,下一阶段再说好不好。

03

积累是朴实的功夫

这个话题,就太大了。

日常的听说读写,都是积累,而阅读,更是帮助最大的事。一方面,要扩大阅读视野,另一方面,阅读也值得探究,比如精读和泛读的搭配,比如读物的分类,比如因人而异的阅读速度和方法,比如有哪些书——一说书,就忍不住想种草和被种草……另外写吧。

技法,往往让人忍不住欲速则达,谁都想要“一劳永逸”式的高招。但阅读的彼岸,绝非如此。昨晚Eason读一本叫作《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的书,因为时间有点晚,我忍不住催他很多次,结果他用班主任的口吻教育我:光快快读完能行吗?不要思考的吗?不要看看插图的意思吗?……竟无力反驳。

还是全家一起臣服于阅读本身吧。

至于如何帮助写作,有更深体会再探讨。目前我也会让Eason阅读的时候拿着铅笔画一画,任何他觉得有趣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不过,我也希望一切行为都不要影响阅读本身的兴致体验,不要觉得有“任务”……总之,如果有任何好的经验和建议,请快快留言或来稿,或微信我分享吧!

以一段朱天衣老师的感受共勉:尽量分享代替要求,鼓励多过指正,让自己成为懂得隐忍、有耐心的陪伴者,只要孩子愿意写,乐意写,那些容易发生的错误,都会在心智成长且熟能生巧的情况下,迎刃而解。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