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忘不了国语歌词(忘了忘不了)

忘了忘不了(忘了忘不了国语歌词)

呼唤综艺要“有意思”和“有意义”已经成了这两年的主流话语,但可看性和社会性的平衡大多呈现出“两张皮”:娱乐属性强的节目出于“安全”诉求嵌套公益或文化属性,显得牵强附会;社会属性强的节目也学着用真人秀那套叙事策略武装自己,有点不伦不类。

让综艺真正探索出本土化的文化成色,比制造一个成熟的节目模式更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几乎不会同时用“有意思”和“有意义”两项标准评价一档节目的原因——因为基本上没有综艺可以做到,无论它们处在怎样的影响力量级上。

忘了,忘不了

最近正在播出的综艺《忘不了餐厅》,几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共同经营一家“忘不了餐厅”。一方面,代际互动和餐厅运营让其具备一档合格的“慢综艺”的元素;另一方面,让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更多地投身社会实践,既能延缓病症加重,也能为既有社会认知纠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节目的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因为不是在讲述年轻人的故事而被甩出主流视野,反而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审视。

对于阿尔茨海默症,全社会的认识谈不上陌生,也绝对说不上熟悉。在更普遍的共识里,“记不住东西”“老糊涂”等标签甚至会被放大为属于所有老年人的特征。节目里的店长黄渤作为旁观视角,也在餐厅开业前被节目组询问了对这一病症的认识,他只能道出个大概——可能会慢慢失忆,但对更复杂的状况也不甚了解。

忘了,忘不了

黄渤在两年前的另一档综艺里,曾谈起自己的父亲。有人问他:“你觉得你懂你父亲吗?”黄渤语塞,继而答道:“一开始不懂,后来有点懂了,现在又不懂了,因为我爸已经糊涂了。”他的话语里,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缩影?说起“变老”,想到“糊涂”,更多被视作一种无可奈何,却没有形成更科学、更深入的认知。由此带来的状况是,老年病往往被视作一种因为衰老而发生的自然状况,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我们知之甚少。

这家“随时会上错菜”的餐厅,让人们重新体察老人及其理应被重视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这种代入的过程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一种尊重和平等对话。今年的韩剧《耀眼》里,突然变老的女主角金惠子听到还年轻的朋友吐槽老人的麻烦,回道:“走路像慢动作是因为膝盖不好,心里已经是百米冲刺了;情绪变化是因为焦虑,对你们来说容易的好好看、好好走、好好呼吸,对我们不是,是值得感激的,因为身体每天都在变得不一样。”

忘了,忘不了

韩剧《耀眼》

我们似乎习惯了站在年轻的立场上审视问题:年轻是理所当然的,健康是理所当然的,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老年人群体并非如此,他们承受着衰老和疾病的双重困扰,面临年轻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孤独和挑战。而他们的真实心理,人们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在《忘不了餐厅》里,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蒲公英奶奶,有一段郑重其事的感慨:“跟我们一样的老人,不能只是待在家里,等着死亡,我们想要投身社会,这是我们的目标。”

比起鲜活的年轻人,老年人做出的任何选择都要付出更多代价,也正是这样,他们的改变才更坚定、更用力。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的关怀,应当做到让所有人都可以无障碍地在主流里“主流”着。哪怕是迟暮,哪怕是罹病,人们更要做到理解差异、尊重权利,而不是用偏见和漠视迫使弱势群体与主流社会渐行渐远。节目里的另一位年轻嘉宾,在跟顾客聊起这群特殊店员时感慨,“他们会自卑,会知道自己说错话,所以越来越少说话,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

尽力而为,多给老人陪伴,是节目指向的立意。而这立意说起来容易,在实际生活里的落实还远远不够。很多人说《忘不了餐厅》“催泪”,因为节目把老人的困境摆到了眼前。说能够理解还尚有距离,但在突如其来的“遗忘”里,人们对这种“无能为力”至少有了真切的体察,不会觉得事不关己。

忘了,忘不了

公主奶奶前一天还跟一位小女孩融洽欢愉地相处,女孩第二天前来告别,她却皱紧了眉头,怎么也想不起来才发生过的欢乐时光;邀请有50多年交情的老友来店里作客,小敏爷爷为此郑重地寄去了一封信。但在餐厅里,他几次路过的一桌客人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老友终究没能忍住失落,“我以为他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忘记我的。”

节目中提到一组数字:全世界每隔三秒就会多一个认知障碍患者;在中国,每10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认知障碍患者;超过65岁的人群中,有大约五分之一可能患有轻度认知障碍,而这些老人里有将近一半,会在今后的岁月中逐渐恶化为阿尔茨海默症。

忘了,忘不了

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感受未知的空洞和迷惘。老人看起来对生活依然乐观和怀有信心,同时更有着他们很难被别人感同身受的痛苦,哪怕这些痛苦也会被逐渐遗忘。在高度繁荣的现代文明里,如果还没有最有效的办法为他们的痛苦提供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至少可以做到无差别的关怀和共情,让他们勇敢地生活下去。《耀眼》里,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金惠子认不出自己的儿媳妇了。儿媳妇偷偷抹了把泪,很坚定地回道,“那有什么关系,我认得她就好了”。

“至少,他们都会一直活在自己最幸福的时刻里。”

当下对老年群体产生的认知偏差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推进变化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无论“变老”或者老年病,我们终于可以不再用“糊涂”二字来概括所有了。笑过、哭过之后,关于这些老人的故事,最终可以化作他们的美好记忆,也是我们所有人的重新出发,尊重并且平视每一个“耀眼”的他们。

文|何天平

本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9年5月24日C7版《青剧场》

忘了,忘不了

比起武侠小说来,这才是真正的“剑胆琴心”

从戛纳“金闹钟”到评分超《黄土地》,《孩子王》无声逆袭

北上广“996”不相信眼泪,难道娱乐圈“007”就可以相信?

贾樟柯开拍《一个村庄的文学》,余华、贾平凹等友情出演

恭喜!西方艺术家终于领悟到了写意的奥妙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