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传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

查理大帝传(查理大帝传艾因哈德)

查理曼帝国是西欧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西欧大陆的国家,在其之后,西欧再也没有统一过。《查理大帝传》从查理大帝的角度出发带我领略了查理大帝彪悍、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古罗马的帝国传说,带有对查理大帝浓厚的感情色彩。

读《查理大帝传》

《查理大帝传》一共有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著名史学家艾因哈德撰写的,另一部分是为圣高尔修道院某佚名僧侣所撰写。这两种传记均撰写于九世纪,是有关查理大帝最早的史籍记载。艾因哈德的传记十分简短有力,艾因哈德的传记部分记载了查理大帝成名后,即一位强大的国家统治者,按照时间顺序一件件讲述查理大帝的史籍,赞美了查理大帝的宽容与博爱;圣高尔修道院的僧侣则是挑着几件查尔大帝重要的事迹描述,因为本身的宗教色彩,再加上国王的影响,导致其所作的《查理大帝传》,虽然写的比较有趣可读性高,僧侣笔下的查尔曼是一位对宗教虔诚爱护、仁厚和善、机智聪明的查理大帝。但是由于过分夸大,导致史料价值较低。两位作者都以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查理大帝丰富的赞美,然而,以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查理大帝的确是一位明智的,值得为后人称赞的帝王,同时本书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与古罗马文化融合的发展特点。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查理也叫查理曼,欧洲之父,他近乎统一了欧洲,征战五十多年,几乎无敌,被教廷册封被皇帝,奥古斯都和凯撒。然而死后没几年,他的三个孙子就把他的法兰克帝国分了,西法兰克变成了法兰西,中间的成为意大利,东边的就是德意志。这两本书是查理大帝最初始的历史资料,从后面开始被不断神话,最终成为了圣人。法国的扑克牌,四个k,分别是凯撒,亚历山大,大卫王和查理。

读《查理大帝传》

在正文之前,书中有三篇序言,第一篇是中文译者的序言,站在后人的角度,多多少少是对查理大帝有所批判的,但是每一位帝王的成功都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一些东西只有先将它打破才能够重新构建。第二篇是瓦拉夫里德所作主要是描述作者艾因哈德的生平,歌颂艾因哈德的记录。第三篇是艾因哈德的自序,这篇序言中讲述了艾因哈德写这本书的理由,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因为查理大帝的生平确实值得记载,应当让查理大帝的功绩流传后世。书中这样写道,“与其让这个当代最崇高、最伟大的国王的生平事迹,和他那后人难以效仿的赫赫功业因湮没而消失,倒不如像别人那样,把故事记录下来,垂诸后世。”第二是因为艾因哈德在宫里当值,“所受到的养育之恩以及我跟国王本人和他的孩子们的友谊”,他深感查理大帝的厚爱想要以此为报答。这样也就奠定了全文的行文基础将以夸赞为主的。无论三个不同的序中对查理大帝的褒贬如何,值得肯定的是《查理大帝传》这本书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查理大帝的一生也是值得后辈学习和借鉴的。书中撰写了关于查理大帝开辟的国内外事业以及查理大帝生平的战绩、功业等,详细的披露了查理大帝的一生,让我们从方方面面对查理大帝的一生包括伟人的性格以及其私生活有个全面的了解。不得不说,查理大帝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征服者,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查理的铁血统治下,疆域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南至厄布罗河,北达北海,南部包括意大利半岛北部与中部,辽阔的疆域堪比日不落帝国。公元78年,查理即位后,便立即开始为实现他日耳曼统一大业的目标而四处征战。在征服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以及巴伐利亚等地区以后,就只有异教区萨克森(萨克森信奉基督教而非天主教)反抗自然是最激烈也是最难攻克的,历时33年一共经历18次激烈的进攻后,查理大帝终于取得了胜利。西方史书上称查理大帝为“查尔曼”,查尔曼一生的英雄诗篇在这本书里有着详细的记载。

解读史料是困难的,有深度的认识史料更是困难。但是在阅读完本书以后,还是能够明显的看出当时时代隐约存在着的一些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王室的斗争存在于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存在于王室内部和王室与教会之间,甚至还有教会内部,然而教会与王室则是当时社会民众的天,王室与教会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的走向。谈及王室内部的政治斗争,在描述到卡洛曼,与查理大帝共治法兰克的国王,查理大帝的兄弟,退位时,艾因哈德写道,“也许是激于对忏悔祈祷生活的喜爱,放弃了辛劳的世俗的王国的掌管,退居罗马,以求宁谧 。”按这很明显是对卡洛曼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迫出走修道院的曲笔描写。在当时,似乎是很多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人物都选择了退居修道院这条路,以求保命。例如,墨洛温王朝的末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被废黜王位,举行了削发仪式,送到修道院里去;丕平,查理大帝的儿子,因为阴谋叛乱,被查理大帝鞭笞,剪去长发,在一个时期内被送进圣高尔修道院,以示惩罚。这与传统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进则仕,退则学术”有几分类似。谈及王室与教会之间的政治斗争,按中世纪的西方,有两条主线,一则世俗政权,一则教会。两者为争夺社会的影响力,冲突不断。传统的认识,通常是在中世纪盛期,经教宗立奥第九于1040年改革之后,王权与教权冲突的景象。但是,从《查理大帝传》之中就可以看出,即使是早在查理大帝在位的时代,皇权与教权的冲突已经很激烈了。

艾因哈德是查理大帝的谋士,并一直伴随查理大帝去世,亲身经历了查理大帝一生中的关键时刻与辉煌功绩。在现在的眼光读来,他的传记简略而干瘪,甚至到了流水账的程度;而在艾因哈德自己看来,他是在竭力恢复古典的传统,“把这项工作压缩在尽可能最低的限度内”。也许是由于缺乏细节的丰满与生动,他写的传记显得更为忠实于史实。而后者是在查理大帝死后多年受其后裔所托写成的,主要内容来源是当年查理大帝随从的口传。此时,查理大帝已经逐渐被神化,他的行为带上了圣徒的神秘色彩;对于查理大帝的智慧、仁慈、虔诚也充斥着夸大溢美之词。传记中所叙最多的是查理大帝与他的主教们的种种故事以及他的赫赫战功。在艾因哈德笔下的查理大帝看起来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喜欢烤肉、洗澡,喜欢把女儿留在身边不让她们嫁人;尝试在睡前读奥古斯丁但不常常自我反思。艾因哈德记录下的许多重要事情,譬如查理在军事上取得的威望、好像一种无所谓态度地被教皇加冕、以国王和守护者的态度与君士坦丁堡的交往;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对穷苦人民的救济,这些都是查理配得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原因。在第二部分圣高尔修道院僧侣撰写的《查理大帝传》里,更多地描述了查理作为皇帝这个职位的统治艺术,运用皇帝职位的权力平衡世间公平与正义。抽掉基督教的部分,里面讲述的小故事我们也不会感到陌生。根据艾因哈德的记述,查理曼的遗嘱没有写到王位的继承,却把自己的财产进行了分配。当然能说在这之前就当着重要人物的面把领土划分,通过选举与同意安排好继承问题;当然也能说这些都是假的,都是戏。当然之后的事实也同样告诉我们,王位的继承没有抽离基督教,王位的合法性不仅需要军事实力还需要基督教会的认可,这是欧洲之所以是欧洲的缘故。

圣高尔修道院僧侣描述的部分,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卷主要讲述的是查理大帝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宗教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僧侣笔下的查理大帝对宗教爱护有加,宽厚仁慈;第二卷中,僧侣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件,以战争为主题来描绘查理大帝,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查理大帝的一部外交史。在查理大帝在政期间,各国使臣的到来,例如,希腊使臣、波斯使臣等,能够看出查理大帝所治理的国家的强盛,就好比我国鼎盛的唐朝。全书最有趣的是故事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在描述查理大帝是如何宽容和慷慨仁慈的时候,这样写道,“查理大帝十分的慷慨仁慈,就算不是很脏,也要每星期洗一次澡。这样他就可以把脱下来的衣服配饰送给身边的侍从。有位身份卑微的工匠有幸获赠了查理大帝的全副服饰,结果路上遭遇盗贼抢劫。工匠呵斥盗贼:你们胆敢掠夺皇帝的工匠。盗贼机智的回复到,你可以保留你尊贵的职位,但…”全书到这里就结束了,谁也不知道那个盗贼说了什么,也无从知道那个可怜的工匠最后的结局,我们无从猜想发生了什么令那位僧侣再也没有继续这篇著作。但是从僧侣的描述中我们能够较为清晰的看到除了对查理大帝本身的描绘之外还有当时整个社会的全貌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故事都清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查理大帝时期法兰克帝国的社会极其繁华昌盛,但在昌盛的背后,封建社会存在的阴暗面依然存在,但是由于僧侣个人感情色彩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对于社会问题的描述是单薄的,对战争的描述更是少之又少,只有与前面艾因哈德的部分相结合才能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查理大帝。艾因哈德笔下的查理大帝,概括而全面,僧侣笔下的查理大帝生动而细节,犹如血肉将艾因哈德笔下的查理大帝填充的更加真实。

从《查理大帝传》中可以窥探查理大帝一生的大概,文中通篇描述的查理大帝是仁慈宽厚的,但是哪一个征战沙场无数帝王没有冷酷嗜血的一面?只不过在作者个人情感与宗教信仰的作用下,书中并无体现而已。但是国家的统一与政治的统一注定就是一条血与肉筑成的道路,查理大帝在世期间的作为对于法兰克帝国的意义是非凡的,对于后世而言,查理大帝所带来的法兰克帝国为后世无论是政治还是宗教文化信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被称作加洛林王朝,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文化又被后人称为“加洛林文化”。在查理死后,帝国便开始分裂,直至后来逐渐演化为东法兰克帝国,也就是现在的德国,西法兰克帝国演化为现在的法国。在中西部之间的地区成了现在的意大利。语言和文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和发展,但无论如何,查理大帝时期的加洛林文化都是日后西欧各国文明发展的基石。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