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叫声(鹌鹑怎么读)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

  “秃古抓,秃古抓,逮不住鹌鹑偷人家花;锥锥锥,锥锥锥,逮不住鹌鹑活受罪。”

  “秃古抓”“锥锥锥”,都是模拟鹌鹑的叫声。旧时,邓州农村流行斗鹌鹑的赌博游戏。有些人便趁着黎明前,钻进鹌鹑喜欢栖身的棉花地里,模仿鹌鹑的叫声,引诱捕捉。

  于是,就有了这段颇具讽刺调侃意味的民谚。

  明清时期,因汲滩为邓州东部门户,水陆要冲,已成为宛西南最大的货物集散地。以汲滩为轴心、方圆20华里内,商铺布棚绵延不断,栉次鳞比。应势而起的江湖打把式卖艺、玩魔术、耍猴、斗鸡、斗羊、斗狗、斗鹌鹑比比皆是。

  邓州市东二十五公里处的小杨营乡,有一个叫角门的自然村,村子北边,运粮河自东向西缓缓地流着。走过安众桥,就进入安众古寨,它北倚运粮河,方圆环绕着四千米左右长,四五米左右高的土寨墙。

  这条寨墙,有些老年人称呼它为鹌鹑寨。

  据说,当年在修建寨墙的时候,很多人趁闲暇时,在墙根下斗鹌鹑,主管工程的官吏看到了很生气,说:你们这寨就叫鹌鹑寨好了。到现在,邓州以北一代的居民,还保存有斗鹌鹑的习俗。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

  (一)

  “豆腐脑,鹌鹑蛋”。许多城里人听着这吆喝,喝着吃着,却并不知鹌鹑为何物。

  鹌鹑是种神奇的野禽,古称鹑鸟、宛鸟、奔鸟、罗鹑、早秋等。它们夜间群飞,昼伏草中,遍布全世界。5000年前,埃及的壁画上就有鹌鹑的图像。

  在中国的《易纬通卦验》、《春秋运斗枢》等古籍中,古人认为鹌和鹑是两种不同的鸟类,形状相似,俱黑色,无斑者为鹌,后来逐渐混为一谈。

  “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上过《诗经》的鸟没多少,有《鄘风·鹑奔》为证,小小鹌鹑就获此殊荣。

  鼎鼎大名的《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昆皋之丘,实惟帝之下都。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

  中国古人还认为,一些物种会根据特殊的条件,比如阴阳五行元气之交感,而互相变化——有鹌鹑为例。

  “季春之月,田鼠化为鹑”,“鹑,虾蟆所化也”;

  “所谓蛙声,为鹑也”,“虾蟆得瓜,化为鹑”;

  “南海有黄鱼,九月变为鹑。”

  田鼠可变、蛤蟆可变、青蛙可变、黄鱼可变、海鱼可变,还能变回去。瞧,这鹌鹑有多玄幻!

  鹌鹑的羽毛,确实像老鼠皮,色泽斑驳,好像打满补丁的旧衣服,所以古人形容衣着褴褛为“鹑衣”,成语中有“鹑衣百结”,“衣若悬鹑”,庄子说“圣人鹑居而鷇食”,而杜甫则留下了“鹑衣寸寸针”的文字。

  其实,按现代科学来讲,鹌鹑喜欢躲在草丛、灌丛中,这种灰头土脑的打扮正是为了适合环境形成的伪装色。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

  (二)

  更奇葩的是,鹌鹑王国是一妻多夫制。

  为了获得较多的交配权,雄鸟在繁殖季节十分好斗。由此,在斗鸡斗狗斗牛斗蟋蟀之外,古人又发明了斗鹌鹑。

  “斗鹌鹑”,最早流行于皖北、豫东、鲁西南等地。

  据说唐玄宗时期,有个西凉人将一只能够随鼓点争斗的鹌鹑上贡给皇室,宫廷认为非常有趣,便拿来蓄养,从此“斗鹌鹑”传播到了朝野,成为官宦富豪、纨绔子弟消闲取乐和赌博的活动。

  宋代梅尧臣诗作《斗鹌鹑孙曼叔邀作》,便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其诗云:“脱命秋隼下,鸣斗自为勇。争雄在数粒,一败势莫拥。惭将缩袖间,怀负默而拱。胜且勿苦欣,犹惊辱与宠。”

  陆启泓在《北京岁华记》中说:“霜降后斗鹌鹑,笼于袖中若捧珍宝。”

  到了元朝,“斗鹌鹑”颇为盛行,元曲中甚至有《斗鹌鹑》的曲牌,可见普及影响的程度。

  明代不止留下了一幅明宪宗玩斗鹌鹑的图画,还有一幅是描绘明代的另一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玩斗鹌鹑的画卷。

  清代时,“斗鹌鹑”,已经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在黄河流域一带盛行,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市井小民,统统都参与其间,到处都可以见到鹌鹑浴血啄斗的场面。

  饲养调教者为之呕心沥血,围观助战者情绪高昂,至于其它附之而来的赌博、压筹、倾家、荡产等现象接踵而至。

  古人为了开发不同类型的鹌鹑的善斗能力,甚至专门为将各类鹌鹑的外貌、饲养、训练模式、战斗能力汇总为谱录。目前流传较广的有程石邻《鹌鹑谱》、金文锦收入《四生谱》的《鹌鹑论》和浣花逸士的《鴳鹑谱全集》。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

  (三)

  捕捉野鹌鹑,是件很辛苦的差事。

  每年暮春或晚秋,鹌鹑一般出现在草丛灌木之中、麦田里,而摘过棉花的棉棵里最多。

  到了夜晚,捉鹌鹑的人将一张网罩在棉棵的上面,用母鹌鹑做诱饵。母鹌鹑发出叫声,雄性鹌鹑就被引诱过来。说得好听点儿,叫“美人计”;其实,这不就是“仙人跳”嘛!

  刚刚抓来的鹌鹑,还不能立刻和别的鹌鹑斗,需要主人耐心调教。

  调教的过程,叫做“把”。鹌鹑头要卡在拇指和食指中,两条腿从无名指和小指中露出,短短的尾巴卡在小指后。这样,鹌鹑很舒服又不至于跑掉。

  鹌鹑饿的时候,便在另一个手心里放一些谷子,让鹌鹑叨食;用主人的唾液喂鹌鹑,一是解渴,二是熟悉主人的气息。  

  鹌鹑过瘦与过肥,都不利于比赛。怎么办呢?太瘦了,只需要每天喂一两次即可;太肥时,用茶水洗涤它的羽毛,在洗透之后,再用干布包起来,用手把干,连洗两次就瘦下去。

  为了约束鹌鹑善飞的野性,主人还得为它特制一个笼子,笼子底用材较广,竹编、木质、皮质,上面联结布袋——大多是黑色、灰色的,布袋底部约10多公分见方,长度约半尺左右,袋口有个可缩紧的带子,松开可喂食或用手拿出鹌鹑进行把玩。

  在民间,鹌鹑笼一般不挂在墙边树下,而是悬在主人的腰带上。有特爱鹌鹑的主儿,甚至都悬四五个鹌鹑笼于屁股后面。外行人看着滑稽,内行人看着艳羡。

  等到鹌鹑被主人把玩熟以后,即便将它们放于手背也不会飞去,这时才能考虑和别的鹌鹑一争高低。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

  (四)

  鹌鹑经过一段驯化,便可参加决斗。

  斗鹌鹑一般是在早晨举行,早上鹌鹑饥饿。“鸟为食亡”,为了争夺谷子,鹌鹑斗性也就起来了。

  斗鹌鹑时,一圈子人围在一张簸箕或笸箩前,将两只鹌鹑放在中间。比赛开始,“战场”内放上少许谷子,裁判先用双手遮住两只鹌鹑,不让它们看见对方;饿极了的鹌鹑慌慌张张要啄地上的谷子时,迅速将拦在两只鹌鹑间的手掌抽回。两只鹌鹑一抬头,发现有争食的,便张着大嘴过去,开打!

  两只鹌鹑一来一往,上下翻飞,你啄我一下,它蹬我一脚,叨,咬,蹬,打,掀,个个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把对方置于死地。

  虽然不像人类的拳击比赛一样,要分好几场决输赢,但这些小东西招式凌厉,以求速战速决。

  观战的两个主人不敢大意,发现自己的鹌鹑有失败倾向,就赶紧将它们分开,留部分勇气在鹌鹑身上,以利再战;否则那只落荒而逃的鹌鹑,此生再也没有勇气进行下次决斗了——这就是所谓的“咬败的鹌鹑斗败的鸡”。

  过去,斗败的鹌鹑,下场很悲惨:有的被摔死,有的做了下酒菜;现在,斗败了一般都是放生——据说,不这样,下一年逮不到好的鹌鹑了。这,有点因果报应的意思了。

  一只能攻善守的鹌鹑,极不易求,有人捕了几十年的鹌鹑,也碰不到一只理想的,有的人把了一辈子的鹌鹑,也碰不到几只善斗会咬的。

  雄性鹌鹑按年龄与身上的羽毛,可以分为四种:处子、早秋、探花、白堂。四种之中,又只有白堂会斗。其中,以黑嘴白胡须的最为珍贵,有“牛不换”的称谓;次之,是黑嘴红胡须的。

  “勇凤头,强毛腿,肯咬还是胡子嘴”、“插花背剑一百嘴,不如棋盘蹬一腿”,这些都是斗鹌鹑的行话,不懂的人难解内里之妙。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