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女人和井(辘轳怎么读)

烟台市蓬莱区小门家镇接家沟这个地方,不少朋友可能还有印象,此前我们曾经介绍过一次。不过,上一次我们主要介绍的是村里的姓氏(接姓),对其他方面提及不多。其实,在这个小山村里,还有一道特殊的风景,那就是水井边的辘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老辈的词汇已经很少使用,“辘轳”就算是其中之一。中年以上的朋友对它都比较熟悉,而年轻一代可能只是在电视剧或者旅游景点见过,并没有实际接触生活中的辘轳。

看图:在烟台蓬莱的小山村里,偶遇一架还在使用的辘轳

看图:在烟台蓬莱的小山村里,偶遇一架还在使用的辘轳

看图:在烟台蓬莱的小山村里,偶遇一架还在使用的辘轳

(接家沟村的辘轳)

所谓“辘轳”,就是一种摇把式的汲水工具。根据辞典的解释:

辘轳就是利用滑轮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用具。古人常于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木,上面嵌上曲木,缠绠其上,下悬汲水用斗,用手转之汲水。

辘轳这种工具,是与凿井取水的农耕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胶东地区,按照史志资料的记载,多数村庄都是在明清时期建立。而不少先民在建村落户之后都会做两件事,一个就是开凿水井,另一个就是栽植槐树。数百年间,水井和槐树也是村庄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的见证。一个村庄倘若没有一口古井或者一棵古槐的话,就很难被称之为“古村落”。

水井开凿好之后,先民们会根据不同的深度,选择不同的取水工具。浅井,用扁担就行;而深井,就需要架上辘轳了。

一架完整的辘轳,至少包括支架、绞盘、摇把和绳子(水斗可以固定一个,也可以临时绑上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不少胶东农村都能看到辘轳。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抽水井和自来水的推广,辘轳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连带着,很多水井也都封上不用了。

正因为这个背景,我们在蓬莱接家沟村看到这架还在使用的辘轳,才会很有一种怀旧的感觉。

看图:在烟台蓬莱的小山村里,偶遇一架还在使用的辘轳

看图:在烟台蓬莱的小山村里,偶遇一架还在使用的辘轳

看图:在烟台蓬莱的小山村里,偶遇一架还在使用的辘轳

接家沟村的这架辘轳,就在村庄的中间位置,四周有水泥矮墙围着。走到跟前一看,井是古井,不过辘轳倒是很新。这一点从它的材质上就能看出来。过去用的辘轳,以木制常见,而接家沟的辘轳,则是用铁制成的。

在结构方面,这架辘轳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三个腿的支架通过螺丝紧紧固定在地面上,绞盘和摇把看上去也比较结实,汲水的时候放心地摇就行。

我们过去的时候,有一位村民刚刚汲上了一桶水,准备回家去。由于当时忙着给辘轳拍照,忘了向她打听水井和辘轳的历史。等了一会儿,没有见到其他人再来打水。因此,其中的故事也不得而知。

看图:在烟台蓬莱的小山村里,偶遇一架还在使用的辘轳

推测的话,这口水井可能是在古代建村时就已经开凿好了。接家沟村不大,几十户人家的规模,一口水井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因此,到井边取水的习惯就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了下来。在老辈,这里可能用的是木制的辘轳。后来年久失修,而村民们又习惯了用辘轳,因此就专门制作了一个铁辘轳以供汲水。

当然了,以上只是猜测。具体情况如何,还是以当地老人的说法为准。不过,即便是其他情况,也并不影响这里还在使用辘轳的现实。这跟景点里起那些装饰作用的辘轳,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