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啥意思(闾怎么读)

原创 牛汝辰

姓氏学在我国历史悠久,姓氏学史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还是一部氏族部落史,而且还是一部民族史。姓氏不仅区分血脉和家族,还区分文化类型。在我国地名中,诸如张各庄、刘庄、李家村、白集、辛集、王家屯、赵店、闵家乡、王圩镇等地名,俯抬即是。无论是祖国南疆,还是北方草原,无论是东部平原,还是西部高原,这类用姓氏命名的地名随处可见。[1]

所谓姓氏地名学就是研究地名与姓氏之间关系的学问。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氏地名学

一、姓氏渊源

我们今天的姓绝大多数是由姓和氏混合而成。“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顾炎武《日知录》卷23)。而在起初,两者不仅分开,而且还有着原则性的区别。姓,《说文》:“人所生也,从女从生。”妇人所生即是姓的本义,而且音读生。因而我国古代的许多姓,大都从女旁。比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夏禹姓姒。氏是专属男子的,《左传》中“胙之土命之氏”六字指的是据地而得氏名。氏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区别贵贱的。郑樵在《通志·氏族略》里指明:“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氏。”[2]

“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大概是妫、姒、子、姬、风、赢、巳、任、姞、祈、华曹、妘、姚、姜、偃等(《四部备要·日知录集屏》卷22)。在那“因生以赐姓”的古代,即使同一个宗族,也并不同姓。拿黄帝的宗族来说,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有12个姓。黄帝姓姬,他的儿子少昊,姓赢,孙子颛顼,姓妘。这“因生以赐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①由于什么原因降生的,人就姓什么。②在什么条件下降生的,就因以为姓。今天看来,姓的来源,似乎有荒诞无稽。但在远古,在生产力低下,人类还缺乏科学知识的条件下,对人的降生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就拿黄帝世系来说,神农居姜水,故姓姜。黄帝居姬水,故姓姬。虞舜居姚墟,故姓姚。东方朔降生时东方始明,因姓东方。清始祖之母,浴于布勃湖哩,因吞食朱果而受孕,乃布库哩雍顺降生后,赐姓爱新觉罗。前两例是以居住地为姓,后两例是以图腾为姓。后世以居住地为姓的,也不乏其例。如东郭、西门、北宫皆因所居为姓。

氏,是用来别贵贱的。关于氏之来源,《左传》说:“胙土命氏。”并把氏之来源分为5类,即氏以国、氏以字、氏以谥、氏以官、氏以邑。应劭把氏之来源分为9类,即氏于号,氏于谥、氏于爵、氏于国、氏于官、氏于字、氏于居、氏于事、氏于职(应劭《风俗通·氏族》)。

到宋代,郑樵则把氏之来源分为32类,即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如上所述,不管怎样分类,其中以地受氏(包括国、乡、亭、邑、居等)者,是基本的,也是主要的。如居傅产者的傅氏、主东蒙之祀者为蔡氏、守桥山之冢者为桥氏(桥、后演变为乔)。周公第七子封于蔡,为蔡氏。陆终之子封于苏为苏氏。少昊之子封于尹城,为尹氏。卫大夫食采于濮,为濮。西门等均以所居为氏(郑樵《通志略·氏族略》)。又如,晋赵夙封于皮(今皮氏县),为皮氏。楚大夫食邑于宜(今宜城),为宜氏。太公吕尚封于齐,为齐氏。越王裔孙封于闽,为闽氏。衙公孙鞅封于商,为商氏。吴王支庶封于常(今常州),为常氏。黄帝后裔子孙奚仲封于薛,为薛氏。周封微子于宋,为宋氏。秦始皇出生于赵,为赵氏,等等(黄本骥《姓氏解纷》)。蜀、吴、(李)唐又都是以地名称国的。古代的封国、封邑,在某些地方至今还留有遗迹或保留了下来。如山西省霍县,为西周叔处之封国,亦称霍伯国。山西省祁县,为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封邑。山西省夏县,传说为夏禹之都邑。[3]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都是属于王公贵族阶层的,庶人无氏、无姓,只有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国以后,人们渐以氏为姓,姓氏开始通用,变氏为姓了。秦统一天下后,编造天下户口,大大促进了姓氏混一的转化过程。“庶人”也开始有姓了。姓氏混一的姓,大多数是从氏演变来的,而氏,又绝大多数是由“地”而得的。可见无论姓或姓氏都和“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明代陈养吾氏所著《姓觽》中收单姓、复姓共3625个。清代黄本骥的《姓氏解纷》中收单姓、复姓3795个。按照书中的解释,有约一半的姓氏是由“地”而来的——即以“地”为姓,包括封国、封邑、食采、出生地、祖籍等。这就是说,从姓和氏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地名结下了不解之缘。

姓氏地名学

二、姓氏地名

据估计,仅有清一代,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迁入东北定居的人口,有数百万人。他们建设了数以万计的新村落。这些新的村落,相当一部分是以代表他们家族的姓来命名的。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以姓氏命名地名这一风习的延续。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祖先,还要分记宗谱,叙明支系和辈分,以便和祖籍保持密切的联系。表明他们是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4]

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吉林省德惠县有2030个农村居民点,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978个,几乎占总数的一半。吉林省梨村县有农村居民点2177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1221个,占总数的56%。吉林省镇赉县是蒙古族和汉族聚居的县份,有农村居民点486个,除去蒙古语地名199个以外,以姓氏命名的汉语地名有68个,占24%。辽宁省金县有农村居民点1068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470个,占总数的4%。山东省费县有农村居民点1643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506个,占总数的31%。湖北省鄂城县有农村居民点3062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2113个,占总数的69%。浙江省谆安县有农村居民点2158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294个,占总数的15%,江苏省武进县有农村居民点7480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3944个,占总数的53%。云南省腾冲县有农村民点2483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607个,占总数的24%。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有农村居民点412个,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有333个,占总数的80%。上述统计资料基本上是以汉语地名为主,汉语姓氏地名,在不同的地区占有不同的比例,最高的80%,最低的也有15%,一般在30%-50%。

在我国少数民族语地名中,也有以姓氏命名的。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1000余条朝鲜语聚落地名,其中以姓氏命名的约占20%。在云南腾冲县的朗蒲寨、番徐寨等,就是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在云南独龙族聚居的村落,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如马库县都姓马、孟底村都姓孟、白利村都姓白。畲族的农村聚落地名,多有以畲命名的。傣族由于同名人数很多,常在人名后加上地名,如“岩坦南模”,意为“水井边的岩坦”。苗族人名有一种格式是本名 父名 寨名(或本寨附近的某座山或某条沟名)。而寨名多为双音节,如“乌基朗达”,“乌”为本名,“基”为父名,朗达”即寨名。还有一种格式为本名 寨名。在“保洞哈”这一人名中,“保”为本名,“洞哈”是寨名。有时人名的顺序可以是本名 地名,也可以地名 本名。如“波东哈”,也可以是“东哈波”,“波”是本名,“东哈”是地名。

无论南方或北方,也不管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归纳起来,所有姓氏聚落地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该聚落的居民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结合起来的。有些姓氏地名,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而持久不变。这种宗族制度的遗迹,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充分表明地名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们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反映。

从源流上看,姓基本上来源于图腾,其中少数来源于地;而氏,则主要是来源于地,即“胙之土命之氏”,其中少数是来自父名、官职等。战国以后,姓、氏少数来源于地混而为一,以至流传到今天。可以说,今天的姓,多数是沿袭古代的氏而来的。换句话说,今天的姓,基本上或者多数是源于“地”。这样,我们就清楚地了解到姓氏和地名自古以来就有特殊联系,这也就是姓氏地名具有有强大生命源泉之所在。

姓氏地名学

三、源于地名的姓氏

我国姓氏来源于地名的很多,上古三代及大小诸侯国,其朝代名及国名几乎都是取其远祖发祥地或封地的地名而命名,以姓为氏的姓氏大都是这样。如周朝的“周”,传说帝喾元妃出门看见巨人足迹,循其印走了几步,便怀孕妊娠,生下儿子后稷,认为是不祥之兆而抛弃,故名弃。弃很会种地,农业知识懂得不少,尧听说后请他当农师;舜时又封弃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一带)。传到公刘,迁至豳今陕西省彬县);古公亶父时定居于周(今陕西省岐县),部族日臻强盛。后周武王灭商,“周”又成为朝代名邰、豳周三姓皆为以国名为氏,其实都是源于地名。以地名为氏是一种主要的姓氏来源,这似乎是各国姓氏历史中的普遍现象。据了解,日本人姓氏中有80%出自地名。住在山上,便姓山上;住在南山者姓南山,住西村者姓西村。这些姓氏,大都带有山、川、河、海、冈、岩、岛、谷、田等地理上的名词,前边冠以形容词,就形成许多不同的姓氏,所以日本人的姓氏,如大山、小川、小野、长河、古海、高冈、奥岛等比较普遍,其他如田中、三木、佐佐木等,则是直接从田中乡、三木庄、佐佐木村取姓的。

就源于地名的姓氏,可以分为国名、邑名、乡名、亭名、居住地命名的这几类。[5]

(1)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封侯赐地,尤其是西周,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以夏、商时代国名为氏的有程、崇、扈、房、杜、褒、奄、寒、庸、戈、观、双、昆、吾、雷、允、廖习、顾、阮、彭、韦等姓。周朝时期就更多了,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朝、赵、魏、燕、陈、蔡、曹、胡、许、萧、罗、朱、梁、邓、薛、于、贾、章、谢、曾成为今天的常见姓。夏、商、殷、北殷、周、西周等姓,为这几个朝代帝王后裔以朝代名称为氏,也纳入了以国名为氏之列。还有以“夷狄之国”的国名为性,如狄、翟、代、戎、那、羌、鼓、满、米、安等姓。有的属于分封时期建在古代少数民族活动区域的诸侯国,如周文王封少子狄域,或说周成王封同母弟孝伯于狄域,子孙姓狄;有的属于古代非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如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以国名为氏,姓鼓。还有的是秦汉之后外邦人带来的姓,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即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安姓出自安息,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以国名为氏的姓氏来历,大部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秦汉以后也有,如刘汉王朝灭亡后,其子孙绝大部分仍姓刘,有的便姓汉。据统计,以国名为氏的姓氏将近200个,大部分属于常见姓。[6]

(2)以邑名为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其各诸侯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这些卿大夫的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芈姓楚国王子关为上官邑大夫,子孙以邑名得姓上官。以邑为氏的姓氏绝大部分出自秦汉之前,秦汉以后也有,但是不多见。如三国时吴国大将全琮的孙子全晖被魏国封为南阳侯,食禄赐地白水,“白水”为泉,全晖改为泉晖,后代就姓泉。以邑名为氏的姓氏也不少,近200个,相当一部分为今日常见姓,一些复姓由于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

(3)乡、亭之名为氏。齐宣王少子通封于陆乡(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后代因乡名而姓陆。楚国大夫受封于南郡麋亭(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北),后代姓麋。楚公子采食于南阳俞豆亭(今河南省南阳市带),子孙便姓俞豆。以乡名亭名为氏的姓氏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庞、闫、郝、欧阳等。

(4)以居住地为氏。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住在东门,号东门襄仲,后代有的便姓东门。郑国夫居住在西门,有的便以西门为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东郭、南郭、西郭、北郭。郭为外域,这“四郭”也都成了姓氏。邱氏来源于营邱(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姜子牙建立齐国,设都营邱,以营邱山而得名,姜大公的支庶居住在营邱者,便姓邱。劳姓因为居住在东海劳山(今山东省青岛市附近的崂山)而得氏。济姓因所居之地临近济水(古代冀、豫相接地区一条有名的河流)而得名。居东闾者后代姓东闾。闾即里巷、胡同。以居住地为氏的姓氏中,复姓很多,一般都带有“邱”“门”“乡”“闾”“里”“野”“宫”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7]

参考文献

[1]牛汝辰.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M].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2]周国荣.姓名说[J].文史哲,1985(1):36-42.

[3]刘纬毅.山西省历史地名录[J].地名知识(专辑),1979.

[4]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106-109.

[5]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106-115.

[6]牛汝辰.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M].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7]徐俊元,张占军,石玉新.贵姓何来[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

节选自牛汝辰《中国文化地名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1月

敬请!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