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破碎的心什么意思(幸灾乐祸是什么意思)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浅析“幸灾乐祸”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某天,朋友在上问我:“你觉得我的人品怎么样,我坏吗?”

我一时摸不着头脑,随手回答:“挺好的呀。怎么啦?”

于是朋友开始用大段文字讲述她的经历。

“今天有个女同事离职了,听其他同事说是因为多次剽窃别人的创意被举报,领导二话不说就让她走的。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职场上还是要本本分分的好。

然后这时候有个同事就小声说,‘是真的!我刚入职的时候就是她带我,她交代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个活动策划案,我整整修改了一个星期才交上去。

当时她脸色挺不好的,我以为自己的方案很烂。结果第二天她就拿着我的方案改了改在营销会上宣讲,我清楚地记得,署名只有她自己。所以这也算是她罪有应得吧。’

不知道为什么,听完之后,我心里竟然有种说不上的开心。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情绪时,我有点慌。我明明挺善良的,可为什么别人遭遇不幸时,我竟然有些‘幸灾乐祸’?”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浅析“幸灾乐祸”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看到某个比我资历深的同事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被领导骂,我曾窃喜过。

娱乐八卦中,某个明星因为爆出负面新闻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小时候,舅舅家一向成绩很好的姐姐某次考试没几个,我开心了整整一周。

……

想到这里,我突然有种复杂的感觉(难以承认却又真真实实觉开心),于是回复朋友,“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善良、正直、有同情心的人,可是这一刻,我觉得自己人性中恶的一面被瞬间放大了。

我开始思考造成这种心理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0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情感的暗黑丛林

我们每天都能从社会新闻里看到很多他人的不幸:台风天前线记者不畏艰险实时报道;某航空公司前脚刚因正能量电影走红,后脚就被曝机长违规操作;某网络红人因被列失信名单,一下子从“国民老公”变“国民老赖”。看看这些新闻的热度就知道,人们多么热衷于讨论这些事件。

这些事件有时候可以引发我们的共情,使我们为当事人的遭遇感到悲伤和难过,甚至施以援手;但有时候,人们却会在看到别人的不幸时,倍感开心。在心理学中,这种情绪就是“幸灾乐祸”。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浅析“幸灾乐祸”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人们对于这种情绪的厌恶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将“幸灾乐祸”看作“此吾平时所深恨者”(《警世通言》)。“幸灾乐祸”简直是一种污染自我灵魂的行为。

但是在近代,有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类共有的行为。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指出,幸灾乐祸提供了一种阴暗的快乐。上世纪50年代,海德将“幸灾乐祸”与“同情”两种情感进行了对比,并将“幸灾乐祸”归为积极情绪,“同情”为一种能够感知当事人心理的消极情绪。

这不是意味着“幸灾乐祸”是一种与“同情”对立的情绪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缺失同情心的体现。

英国情绪史学家蒂凡尼·瓦特·史密斯在他的作品《我们内心的坏东西》里给出了答案:并不是!

幸灾乐祸一般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①它是一种基于社会竞争和社会比较的社会情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充满比较的社会里,小时候和“别人家的小孩”作比较,长大后和朋友、同事做比较。西方心理学家RIC hard H.Smith 在其2015年出版的Joy of pain中认为,幸灾乐祸正是来源于这种社会比较,而乐于比较是人类天性使然。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花费在互联网社交的时间越来越多,这种新的社交平台也自然而然取代了现实中直接交往的模式。人与人关系拉近(比如明星和普通人)的同时,使得普通人将自己与明星比较的情况成了现实,因此更加容易削弱普通人对幸福的感知和自我生活满意度。

也因此,互联网中的“幸灾乐祸”行为更加普遍。

②具有积极的情感效价

幸灾乐祸是对他人命运的一种积极体验,能够引起释放者的良好感受。

叔本华的《人世的苦难》中写道: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想比你更糟的人。

不必因为对别人的不幸感到开心而羞愧,因为这是人的自然反应。“幸灾乐祸”有时候也可以被称作“恶有恶报”“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因此,它可以让自卑的人获得好心情;侧面反映了人人都会失败这个现实;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荒诞性以及人性的复杂。

从某种程度上,“幸灾乐祸”确实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情绪,但也确实有上述诸多好处。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浅析“幸灾乐祸”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③其产生巨有诸多因素,并非你一个人的标签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是否会对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的厄运幸灾乐祸,是视情境而定的。

例如我们看到一张图: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浅析“幸灾乐祸”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可能会因为它是某个滑稽喜剧里的场景哈哈大笑,并随手转发给好友。

但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屏幕中的疼痛自然而然就会唤起你的痛苦经历。不会产生幸灾乐祸的感觉。

实际上,“用身体搞笑”确实是喜剧中经常使用表演形式,而且常常能引人发笑。

所以当你的朋友遭遇了巨大痛苦,你要一边安慰他,一边忍住不笑是正常的。不必觉得自己是不是和别人不一样是“伪君子”而感到不安。

④是一种阴暗的“底层”情感

如何理解尼采所说的“幸灾乐祸提供了一种阴暗的快乐”?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中认为:首先,通过直接竞争来导致别人遭遇厄运与在一旁坐着看别人倒霉是不同的,后者享受的快乐更加阴暗与“非法”。

其次,在对群际幸灾乐祸的研究中发现,幸灾乐祸既区别于含有轻微恶意与偏见的骄傲、沾沾自喜,又不同于显露直接恶意的愤怒和竞争,是一种隐秘的情绪,因而尤其阴暗。

最后,这种阴暗性的底线在哪里,目前心理学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绪绝对是不利于人际和谐的、具有反社会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现象似乎能够验证这一点,虚拟世界里网民们不辨真伪肆意打击公众人物的现象愈来愈多。

因此蒂凡尼将“幸灾乐祸”比喻成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娱乐能让自己开心;过度的娱乐则会伤害他人。

正是基于“幸灾乐祸”情绪的这四点特质,我们才更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它和我们自身。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把双刃剑最终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02.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与“幸灾乐祸”情绪自处

前文我们说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情感的暗黑丛林,不必因为自己面对他人的幸灾乐祸感到不安。但是我们很有必要再深入讨论一下,如何与这种情绪自处。因为这种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开心一旦被对方发现并引起不适,就很有可能毁掉你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随时有可能成为这些灾祸的当事人,届时,我们也将成为众人幸灾乐祸的靶心。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浅析“幸灾乐祸”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首先,每个人对于灾祸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均有不同,判断失误会让自己陷入道德尴尬。

幸灾乐祸常常指因为他人的轻度尴尬和出丑而遭遇的不幸甚至伤亡感到愉悦。前者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后者则多为年代久远的历史和名人遭遇的可怕经历,谈论起来也并无不适。但当这种遭遇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英国39名遇难的越南打工者,或者身边的亲友遭遇不幸,我们则会感到惊慌失措,很难开口谈论。

如果我们谈论了,就是对他人的冒犯,就太过分了。

网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有人在自己朋友圈发了一张爷爷火葬的图片,底下有人开玩笑评论说,“烧烤做得不错”,得到回复是“这是我爷爷”后立马道歉。

但是这个对话却在网上广为流传,成了段子。正是这种距离感,让人们可以安全地将它视为段子。

为了避免道德上的尴尬,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这种情绪,并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其次,当我们遭遇成为别人“幸灾乐祸”的主角应该怎么办?

大方承认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感受,并告诉他人,是一件非常勇敢也能让自己和他人舒心的事情。因为当你说出自己的感受时,他人心理上的道德底线会因为你的感受而提高。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你是对方的竞争对手时,也许你该得意——因为这意味着你是对方重视的对手,回忆一下你曾拥有对方不从未拥有的能力,也许你就明白了对方到底在幸灾乐祸什么。这一点能够让你在短暂的焦虑中得到些许宽慰。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浅析“幸灾乐祸”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过往很多心理学和情绪课中,很少有人探讨“幸灾乐祸”这种复杂的人类情绪,但随着这一现象越来越常见,而这种情绪本身又是把双刃剑,我们很有必要将这种情绪加以严肃讨论,理性看待这一情绪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决定的,以及对他人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便我们从中反思自己的快乐,拥抱内心的“坏东西”,促成与他人友好、好些的社交关系。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