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河豚是什么意思(河豚是什么)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可谓是“无所不为”。在饮食文化的发展中,不管看上去怎么样,人们总要尝一下才肯罢休,由此诞生了活珠子、牛瘪、豆汁儿等或外表诡异、或气味奇特的食物(不认识的读者请谨慎了解)。

就在这种“国情”下,河鲀,这一身带剧毒的物种,被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舌尖上的河鲀

河鲀刺身

河鲀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吃上一口,肉中的呈味氨基酸、肌苷酸、肽类等物质协同带来的独特风味在舌尖绽放,一时间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让人不禁感叹其无愧为“水族三奇味”、“无味之味”。

然而,玫瑰娇艳但有刺,河鲀好吃但有毒。随着季节的变化,分布于内脏、肌肉、血液、皮肤等等不同部位的毒素含量也会产生变化。

河鲀肝最毒,但富含ω-3脂肪酸,味道也非常可口。1975年日本传奇歌舞伎演员八代目坂东三津五郎吃了四份河鲀肝,中毒身亡,日本政府之后便下令禁吃河鲀肝。

舌尖上的河鲀

右侧为坂东

舌尖上的河鲀

你说的好听,什么营养丰富,什么“无味之味”。可是河鲀不仅有剧毒,还吃死过人。怎么还有人敢吃啊?

这你就不懂得吃货对美味的追求了。

而且现在人工养殖的河鲀可以达到低毒水平,再加上适当的处理方法,想中毒都难。

舌尖上的河鲀

舌尖上的河鲀

这么厉害,真的假的啊?

当然,这可是一代又一代的吃货前辈努力了两千多年的结果,其中的故事听我给你好好吹,不是,讲一讲。

舌尖上的河鲀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河鲀,并且有人因食用河鲀中毒而死,让人们认识到河鲀是有剧毒的。

按理说,这样的大毒之物本应当被剔出人们的食谱。

可是在让人们的亲身实践和口耳相传中,醇厚鲜美、细嫩爽口的河鲀肉,以及那洁白丰腴、被誉为“西施乳”的河鲀精巢,一直撩拨着吃货们的食欲,勾引着众多吃货高喊“拼死吃河鲀”,前赴后继地在中毒的边缘疯狂试探。

舌尖上的河鲀

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人们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吃河鲀的经验,吃河鲀时也安全了不少。

时间来到明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关于食用河鲀的记载。

黄省曾,一位爱散文和辞赋,也爱渔樵耕种的独特文人。他在《鱼经》中记录了河鲀的烹饪方法:烹饪河鲀时要去掉卵巢、眼睛、血液、肝脏等部分,把鱼肉仔细清洗干净,并且煮到“极熟”

舌尖上的河鲀

黄省曾(公元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明代苏州吴县人。

书成于1618年之前,又名《养鱼经》、《种鱼经》,是现存最早的淡水养鱼专著。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河鲀的有毒器官(肝、卵巢、血液等)及吃河鲀的中毒反应,并提醒“厚生者宜远之”。

冯时可也在《雨航杂录》中描述了渔民们将河鲀的头尾除去,配上橄榄、甘蔗,加以烹煮的烹饪方式。

舌尖上的河鲀

可以说,最晚在明代,智慧的吃货前辈在河鲀的烹饪之法上已经小有成就。

但是这样的烹饪方法的安全性与厨师熟练程度成正相关,而且即使是技术娴熟的大厨也会有“翻车”的时候。

故而吃货们仍然需要鼓起勇气“拼死吃河鲀”,当然,不像以前需要那么多的勇气。

可是一直“拼死吃河鲀”也不是个办法,毕竟有谁不想既能享用美味又不用冒生命危险呢?

就在1909年,日本科学家田原良纯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提取出了河鲀身上的毒性物质——河鲀毒素(tetrodotoxin,简称TTX)!可算是找到了让人中毒的“罪魁祸首”。

舌尖上的河鲀

新分子的发现自然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随着对河鲀毒素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加深了对河鲀毒素的认识,验证了前辈们所得经验的正确性。

_

河鲀毒素

_

河鲀毒素遇热不稳定,只要在100℃的开水中煮上20分钟就会变成毒性更低的脱水河鲀毒素(anh-TTX,毒性为河鲀毒素的1/500)

_

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分布并不均匀:卵巢最毒,肝、脾、血等器官次之,肌肉和精巢几乎无毒

_

河鲀毒素不只存在于河鲀体内,还广泛地存在于蝾螈、虾虎鱼、青蛙等动物以及各种微生物中

河鲀毒素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临床上拥有理想的镇痛效果,是辅助治疗癌症的优秀药物

虽然人们认识了河鲀毒素,甚至还开发出它的用途,但是吃货们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仍旧没有找到更加安全的食用河鲀的方法。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河鲀需求量居高不下,加上野生河鲀的捕捞量减少,为了吃上便宜的河鲀,爱吃河鲀的日本人研究起了河鲀的人工养殖技术,随后人们发现,人工养殖不仅解决了河鲀的产量问题,而且养殖的河鲀毒性很低

原来河鲀体内的毒素并不能遗传,虽然河鲀体内的毒素来源还没有明确的论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河鲀体内河鲀毒素的产生与积累与其在野外环境的食物链有关

而养殖河鲀吃的都是经过筛选的饵料,如糠虾、杂碎鱼肉等,因此体内很难积累河鲀毒素,毒性自然就低。

如今,养殖河鲀已经成为日本主要的几类养殖鱼种之一,我国也有条件地开放了河鲀的大规模养殖,且向着工厂化、规模化发展。

我国1990年颁布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当中明确规定禁止河豚流入市场,然而每年清明前后长江沿岸城市吃河鲀蔚然成风。

直到2016年年底方有限度解禁。有条件地开放了暗纹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的养殖。其中体型最大、食用最广泛的当属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又叫虎河豚。

舌尖上的河鲀

红鳍东方鲀

低毒性的河鲀吃起来更加安全,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有食用河鲀传统的地区的家庭可以更加安心地烹饪河鲀,不曾吃过河鲀的人也可以在餐馆点上一道安心享用这独特的美味。

吃货们安全食用河鲀的夙愿终于实现。

但是,这些,对于有追求的吃货来说还是不够。

日本只允许食用21种河鲀的规定部位,我国仅开放了少数几种河豚的养殖。还有很多品种的河鲀没有被端上餐桌,河鲀的育种技术还没有发展,河鲀的烹饪技法仍旧可以开发,这意味着还有更多的美味没有被发现。

对吃货而言,这些未知的美味永远是最诱人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

另,不要乱吃来路不明的河鲀哦!

据说大名鼎鼎的苏学士曾经大啖河豚,甚至发出“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的感叹。如今,随着水产科学的发展,我们也可吃上无毒且美味的河豚,再也不用拿着“拼死”的劲头儿去品尝这种美味了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