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有文化的四句话(文化是什么四句话)

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概括文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梁晓声说的没错,文化就是包含着思想意识形态在内的一种集体的价值观念,而梁晓声说的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认同的概念,道德和文化是有区别的,道德肯定是文化的修养,然而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可道德是一种社会上根植于思想的约束力和社会行为的规范。

梁晓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而这种规范是根植于遗传基因的还是人类社会中后天输入的呢?

道德是否是先天就有的?这是道德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有很多人认为到的就是一种良知,就是跟制约我们内心的,就是先天就具有的,可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

很多支持道德先天论的学者认为,由于道德与人类的语言的相似性,他们将把支持语言先天论的论证运用于道德领域,来证明道德的先天性。而且,他们认为不同文化中存在着道德规范的普遍性,也可以作为人类道德是先天就有的一个证据,就如同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可是在所遵从的道德框架大同小异,这就将两个没有普遍联系的团体之间的道德的同一性作为道德是天生的一个重要论据。

梁晓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然而,以斯瑞潘达和普林茨为代表的道德非先天论者却指出道德与语言之间的类比是存在很多困难的,犯了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不能说人都会语言就证明人的道德也是天生就有的,而且通过证明道德的普遍性并不能推导出道德的先天性,这是没有变然联系的一种论证,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对此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就很早提了出来,《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所说的良能和良知,就说的人善良的本性和本质。

梁晓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孟子“良知”之“良”本义为“首”,它显现的是道德超越性而非经验性,经验知识在时间上先行存在,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良知所具有的先天性、超越性。良知的道德超越性,是指独立于经验世界不为其干扰限制,同时良知又具有内在性,它既独立于经验又行于经验之中,因此孟子认为道德是建立在良知之上的,而生人具有的道德是圣天生就具有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那是圣人根植于内心的良知所致。

孟子又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轮斗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因此孟子将人的怜悯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之内的道德情怀归纳为人的先天的本能,之后便将人性的向善的一面定义在了人的先天性上,因此将道德的遵守看作是发自人内心的一种本能。

梁晓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的确说来人的对于同类的怜悯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等等都是先天遗传的,而非后天经验的植入,可是道德这个体系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却是一种后天社会大家认同的,不能因为我们大家都认同或者反对的被定义为道德的内容,那就说明道德是根植于内心的。这样的认知是违反了一个基本的原则。

从人性的二元论来看,在人的基因中遗传的部分带有这个人的一切的本能和欲望,本能就是不需要外界信息传递就具备的能力,诸如那些情感需求就是一种本能,在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这个生命的本能就已经被隐藏在基因信息中了,因此像友情、爱情、亲情这些情感的需求,像怜悯之心、仁爱之心、同情之心、恻隐之心这些让人类组建社会形成共生需求的本能,也就是说这些情感的需求、这些爱的表现是源自我们的本能,也就是从我们的基因中释放出来的信息。

梁晓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然而这部分情感只能是在遇到某些情景之后产生出一种怜悯或者仁爱的需要,以满足这种本能的需求,这并不是道德的本质,道德就是要在人类这些情感需求之中建立的社会中形成的一种规范,我们不能将认为的规范和人内心的需求进行混淆。

就说我们有爱心,有同情心,这是本能,而社会道德要求我们仁者爱人,要有同情心,要有大爱精神,这是道德要求,而我们心中有爱这是我们内心的本能,并不是因为道德我们心中才有爱,即便没有道德我们心中也是有爱的,可我们心中的那部分爱却不是道德标准,因此如果将这两者混淆了就认为道德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东西,道德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社会形成以后才具有的,而我们的道德崇尚与我们心中的那份爱,所以就被道德所标榜了出来。

梁晓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个就和审美一样,因为我有眉毛,所以我觉得人长眉毛才好看,而对有眉毛好看这个判断标准是后来才形成的,也就是说道德就像审美观一样,而眉毛就像我们内心的情感一样,所以我们有眉毛,所以我们觉得没有眉毛的人会很丑,我们觉得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很缺德。

道德是一种规则,是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是后天植入我们内心的,价值要求我们团结、友爱、互助、互爱,那我们就要遵照道德体系的要求去做,而对于人的良知就是道德情怀在我们内心的一种价值选择,不能说到的标榜爱,而内心本来就有爱,那道德就是先天性的,就如同眉毛在我们脸上,我们定义有眉毛是美的,就说眉毛是美的这是一种先天的美。

梁晓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到的提倡的范围就是要让人性更加美好,可是道德是一种外在的价值,我们在后天只能去灌输和学习,让每个人都知道该遵守哪些道德,这样就在我们的内心形成一种价值体系,我们就觉得按照价值体系的要求去做,这样做是善良的,是道德的,是符合社会规范的。

道德和遵守道德是两个概念,道德只是一个像法律条文的规则,而遵守道德就要从我们的内心思想开始,非礼勿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然后从我们的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去控制,控制那种其他欲望给我们的冲动,尤其在和他人、和社会集体的利益有纷争的时候。

梁晓声: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因此梁晓声说的没错,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因为这种对文化的认同就是对道德规则的一种认同,而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就是我们对道德的认同,而这样去做了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