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数据中心招聘(数据中心是什么)

2020年,为什么大厂都在建设数据中心?

撰文|丹如

编辑|猛哥


1

因为和老干妈的官司,腾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与贵州重逢了。

这次相遇,贵州还是那个坐拥“酒瓶子”与“酱罐子”的贵州,腾讯却从贵州的“贵客”,变成了一只分不清真假老干妈的“憨鹅”。

缘,妙不可言。

2017年,腾讯作为贵州引进的第一波互联网公司,率先在贵州挖山洞、盖数据中心,一时之间声势浩大。

马化腾说,贵州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数据存储,他要在这里建立腾讯最大的数据中心,存放最具价值和重要性的数据资源,比如工业云数据库。

引来腾讯这只金凤凰后,全球前十互联网企业7家都将数据中心落户贵州,其中不乏苹果、甲骨文、谷歌、英特尔、微软、IBM、惠普、戴尔这些国外巨头,更不缺阿里、华为、百度、京东等国内大厂。

贵州一度因此被外界称为“数谷”,其经济内涵瞬间比原来只有酒瓶子和酱罐子洋气了不少。

乘着数据中心的这股东风,扶摇直上的还有内蒙古,作为北方的另一个数据中心的新贵省份,继阿里云之后,快手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兴投资百亿,号称要建立国内最大的专门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建设的数据中心。

虽然不知道腾讯和快手的数据中心到底谁更大,但“南贵北乌”这两个被互联网公司青睐,借数据中心的风口扶摇直上的事实已经足够让其他省份眼红不已。

如果这些省份的官员擅用社交软件,或许也会匿名在知乎提问“如何才能赶上新基建的风口?急,在线等。”

2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搞懂 “新基建”到底指的是什么?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建设是指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则是在信息基础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科教、产业创新等基础设施的搭建。

传统基建中一个不变的真理是“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让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得高速发展,“新基建”首先要修好传输网络信息的“高速公路”,而这离不开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

如果说5G网络、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主要是供信息肆意奔跑的通道,人工智能是调度信息的大脑,那么数据中心就是整条“高速公路”的地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数据中心对“新基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来看一下2020年迄今的科技新闻。

上半年,阿里率先表示要3年投入2000亿建设数据中心,紧随其后腾讯也宣布了5年内投入5000亿的计划,虽然市值上有所落后,但百度在建设数据中心却不甘于人后,这家公司悄悄悄将云服务器规模扩容至500万台,总投入预计将超过3000亿人民币。

2020年,为什么大厂都在建设数据中心?

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

掐指一算,仅BAT三家就砸出了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更不要说后面还紧跟着如近期宣称将投资200亿自建数据中心的快手,以及准备扩容迁居数据中心的京东。

事实上,除了互联网公司,华为、中兴等通信技术厂商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他们和互联网公司都成为数据中心这一巨型风口的主导者。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用的数据中心数量达到2213个,其中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12.7%,而与之形成对照是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在全球的占比为40%。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数据中心都是一门前途光明的行业。上到国家政策和全球趋势,下到互联网公司们之间的暗自较劲,无一不催动着各大省份学习“南贵北乌”,投入到这股兴建数据中心的热潮当中。

上个月,连西藏坐不住了,宣布全球海拔最高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的落成。

3

2020年,为什么大厂都在建设数据中心?

传统机房

你出“3000亿”,我出“5000亿”,你“国内最大”,我“亚洲最大”,没有钱也不要紧,我们还有“全球海拔最高”、“专门为人工智能设计的大数据中心”。

公司与公司、地方政府之间暗自角力的称号之战,并不影响行业的本质发展,但却让这个原本不那么性感的行业变得活泼起来。

“数据中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产物。

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时,就出现了与之配套的数据机房,为了服务好ENIAC以及70年代以前的超大型计算机,人们还在机房内研发出了UPS,精密机房专业空调等配套设施,帮助计算机散热和集中供电。

由此可以看出,数据中心的第一功能就是存放计算机、以及为之提供配套服务。事实上,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对数据中心的理解也只停留在“机房”这一层面,在他们看来所谓数据中心,无非就是一个摆放服务器的物理空间。

这种理解并不能算错,直到今天国内大部分的数据中心的性质都接近电信运营商主导的地产项目。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资源被重新整合优化,人类世界产生的数据量以及信息传输需求爆炸式增长,简单地存放服务器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在新阶段的发展需求。

数据机房在新时期升级为数据中心,在满足物理需求(盖房子,供水电、散热)之外,还要符合系统需求(高性能计算、存储、网络通信)以及高效运维、绿色节能等多种需求,才能跟上软件技术的发展,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技术革命的新阶段。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玄乎?

落回到科技公司纷纷开始兴建数据中心的现象上,你就会发现这是数据中心地位的上升,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有着非常接地气的理由和必然因素。

对于企业而言,动辄投入上千亿,背后驱动的因素是生存。国内第一波数据中心自建热潮出现在2010年前后。

那一年,腾讯、百度、阿里三家互联网公司,拉上浪潮、华为等硬件厂商开始第一波数据中心自建的探索。

百度是三家公司最早组建专门的服务器团队,他们在2011年对二三十家国内外的服务器及相关厂商进行调研,并起草了初步的规范。腾讯则是最早自建数据中心的公司,2006年他们就在深圳宝安租的一栋厂房进行机房改造,2007年则启动了在天津滨海数据中心的二期数据中心,但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这次自建探索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

阿里的数据中心自建与云计算业务息息相关,阿里云2009年成立,第二年阿里就开始自建第一代数据中心,到2013年,阿里服务器规模突破10万台后,这家公司不仅自建数据中心,还搞起了自研硬硬件,花了六年时间把整个数据中心从服务器、交换机、网络通信设备到散热技术、机柜设计统统自研了一遍。上一家这么做的公司是谷歌,而这家公司2014年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就超过了百亿美元。

第二代互联网公司们踩着前辈的脚步,更早的意识到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以最近在数据中心行业颇为高调的新玩家快手为例,这家公司的投资人晨兴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斐就曾表示,一个公司的边界是由它的智能和计算能力所决定的。

智能与计算能力,表面上看来主要由软件决定,但根据摩尔定律的发展来看,无论软件跑得再快,最终还要落回到硬件的研发周期与突破上,这也是为什么服务器规模可以成为衡量一家科技公司真正实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全球服务规模达到百万的玩家只有不到10家,其中谷歌、亚马逊、微软在2014年后就达到了百万级规模,而Facebook、腾讯、阿里等新巨头则是在2018年之后才陆续迈入服务器大户的行列。

快手2019年启动K3战役的同时,也启动了自建数据中心的计划。按照这家公司最新的估值286亿美元的计算,投资百亿自建数据中心对它而言,几乎算是这家公司成立以来,最大手笔的支出。

但作为一家定位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的公司,快手的提前布局称得上是明智。其IDC负责人张子坚在最近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数据中心的规模,是业务快速发展的一个映射,逼着我们必须站在未来看现在,要不然后面会非常痛苦。”

快手正在经历的这种成长之痛,而BAT们在十年前就经历了一遍,这种痛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急速成长的业务与硬件本身的建设周期的矛盾。

对于那些宣称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这些领域大干一场的科技公司们,无论站在过去的节点,还是当下的浪潮当中,他们都必须尽快做出押注。

押注的筹码可能是当下要支付的上亿或上百亿,而赌的是未来十年他们的业务增长必然会超过当下数据中心的承载能力。

4

“新基建”之所以会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对于下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押注。

一位从事数据中心行业超过十年的专家称,行业正在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上一波科技革命由互联网带来,而这一次科技革命的主题是数字经济体,数字经济体的承担实体就是数据中心,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相当于国家的铁路、高速公路。

在这一波变革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都是帮助国家搭建数字经济体的技术手段,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以及当下正在进行的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都是数字经济体的表现形式,但这些最终都要落回到数据中心这个承载实体上。

尽管外行看着如今的数据中心行业热闹非凡,但行业内的人都很清楚,如今国家仍旧处在数字经济体的早期阶段,虽然早已是世界闻名的基建狂魔,但于数据中心这一产业,无论是技术人才的储备,还是地域分布目前都处在一个发展不均衡的状态。

首先是地域分布的不均衡,尽管近两年”南贵北乌“的声势无比浩大,内蒙古和贵州两大省份引来了包括腾讯、阿里、苹果、快手等一大波互联网公司前来兴建数据中心。但受到网络运营商以及数据中心客户分布的限制,如今主流数据中心的选址仍旧集中在核心城市周边。

之所以选择核心城市或者周边,是因为一个好的数据中心的选址必须要满足高效传输信息的需求,以阿里云为例,他们的数据中心要求为客户提供的网络传输速度要在三毫秒之内,因此当众多科技公司漫山遍野的建数据中心时,他们必须要离客户近一点,再近一点,这样云计算提供的存储和计算能力才会保持最佳水准。

能达到最佳条件的城市非核心城市莫属,但北京上海承载能力早就达到了极限,无法满足数据中心这种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向周边甚至更偏远的城市外迁就成为了数据中心产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实际上,欧美数据中心的布局也遵循了中心城市向卫星城市辐射的规律。只不过由于欧美国家运营商各自独立,其网络节点分布也比较均匀,所以各大公司在为数据中心选址时也可以非常灵活。

但我国国情与欧美不同,无论是宽带资源、人才还是互联网用户,都更集中在以秦岭淮河-腾冲为轴线的东部,另外一边尽管有更廉价的电费和更利好的政策导向,仍旧很难成为科技公司们的首选,真正发挥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当然,科技公司们在数据中心的选址上也并不是只考虑理性因素。比如李彦宏把百度的数据中心建在山西阳泉,刘强东在江苏宿迁搭建了京东最大的数据中心。

相比南贵北乌这两个靠自己争得一席之地的省份,大佬们的乡土情结之下的数据中心选址,恐怕更让那些没生出互联网大佬的省份捶胸顿足。

但也不必就此丧失斗志。自2015年起,北京上海由于地产资源、水电资源的紧张,就在让数据中心产业外迁至周边城市,类似于如阿里在张北、杭州的数据中心都是他们在核心城市周边找到的落脚点。

按照如今数字经济体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下一代数据中心必然向着超大数据中心发展的趋势,国内数据中心的热潮仍旧有一段较长的发展期。

今年7月3日,腾讯宣布华南最大的数据中心集群在广东清远数据中心开服,不到一个月后,阿里云就宣告,其位于南通、杭州和乌兰察布的三座超级数据中心正式落成,陆续开服,将新增超百万台服务器,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带。加上此前开服的张北、河源数据中心,目前阿里云在全国已建成五大超级数据中心,未来还将在全国建立10座以上的超级数据中心,为新基建提速。

对企业而言,下一代数据中心必然要服务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应用技术和落地业务,因此除了动辄成百上千亿的投资外,技术的比拼仍旧是重中之重。

今年3月,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阿里云将全力投入数字经济新基建,将阿里巴巴20年建设的技术能力带给全社会,帮助政府和企业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

2010年就开始定制服务器的阿里云如今早已在第四代数据中心全面应用了自研硬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研服务器、芯片和网络通信设备,其中阿里云自研的服务器已经覆盖了阿里巴巴业务部门80%-90%的数据中心,在初步实现了自主可控后,如今云服务中至少60%-70%以上的工作由自研服务器完成。此外,在绿色节能这一指标下,阿里云围绕自研的液冷服务器,目前在引领全球新一波散热技术的革新。

2020年,为什么大厂都在建设数据中心?

液冷服务器

过往20年,由于数据中心是一个集中了存储、计算、网络通信三大硬件的产业链的复杂行业,其搭建涉及运营商、地产商、硬件厂商、OEM、业务方等多方利益,再加上数据中心本身对安全性和保密性的极高要求,最终就导致传统的数据中心行业始终封闭而混乱。

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托管机构来存放和运维服务器,只有如谷歌、微软、亚马逊这样的巨头才有自建数据中心的能力,但由于他们从不对外公开自己的设计细节,后来者想要赶上他们,总要经历漫长的探索期和前期巨大的资金消耗。

以最基本的数据中心自建能力来看,同时起步的腾讯数据中心和Facebook数据中心,后者因为挖到了谷歌的数据中心人才,仅仅一年就宣布完工,其面积达到3万平米,PUE(节能指标)低至1.073,远低于1.51的“业界平均值”,而腾讯受天气和工期的影响,花了三年才建完了第一个数据中心。

小到盖楼速度,大到数据中心的硬件和系统能力,尽管软件领域国内在不少领域超越了国际竞争对手,但数据中心这种考察软硬件一体能力的行业仍旧需要BAT和新玩家们奋起直追。

2011年,国内BAT三家公司联合英特尔发起了围绕数据中心开源的天蝎计划,彼此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2018年前后,这几家公司又纷纷加入了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开放项目OCP,投身于数据中心开源的第一线,并为其贡献来自中国的技术力量。

这一轮技术变革,中国没有迟到,也不会早退,所有酝酿于黎明前的竞争也才刚刚开始。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