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时多少人(清军入关杀了多少人)

在扬州,有一条路,被命名为“史可法路”,是为了纪念当年抵抗清兵捐躯的史可法。他死后,扬州城迎来了一场“大浩劫”,也就是历史上的“扬州十日”。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被屠戮的百姓人数达到了80万。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的作者,曾是史可法的幕僚,目睹了此次屠杀。书中这样记载:“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

清军入主中原,到底用屠刀冤杀了多少生命?连河里的水都变红了

当时,“腥闻百里”,俨然一副地狱惨状。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当时的老百姓,已经“不敢抵抗”。一个清兵可以“押解”50名青壮年,任意屠杀。

根据书中的记载,公元1645年的四月十八日,多铎率兵突破了江淮地区的防御线,使得扬州成了一座孤城。6天后,他开始炮击扬州城,在没有援军的支持下,第二天,城破,史可法被擒。之后,史可法宁死不降,即使多铎以“洪承畴”为例诱降,他都不屈服。

三日后,史可法被杀害,明将刘肇基等人率残部及城中居民和清兵巷战。然而,清兵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不可谓不惨重,三个将领和一个贝勒阵亡,由此,引起了清军对城中百姓大屠杀的报复。对此,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也进行了描述,《明季南略》记载当时的扬州城经历了两次屠杀:

第一次是明军高杰;

第二次是清军。

“总计前后杀人凡八十万”。

清军入主中原,到底用屠刀冤杀了多少生命?连河里的水都变红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分析下这次“洗城”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压制“汉民族”的抵抗情绪。当时,虽然清兵气势磅礴,但并没有“统一”中国。为了不让“反清”的势力反弹,势必会对抵抗凶猛地区,采取“报复”行为,以此来消灭“反清”力量。所以,扬州城的顽强抵抗,让清军有了“灭绝”之心。

虽然,后世对“十日”这个时间有争议,并出现了“七日”或“五日”的说法,但是,从后人的一些诗作中,仍然可以证明这个时间的“准确性”。如顾炎武诗:“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吴嘉纪《挽饶母》也提及“杀人十昼夜”及“扬州督师终可法,鞑虏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万,赤血映日满天红。”

清军入主中原,到底用屠刀冤杀了多少生命?连河里的水都变红了

当然,我们在官方史籍中,是找不到只言片语的。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此事件没有发生过,继扬州城后,清军又在苏南一带,如:苏州、常熟、江阴、无锡、昆山以及广州、四川等多地,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屠案”。

可见,为了更好地进行对中国的统治,清军采取的就是粗暴残忍的用“人口”换“太平”的策略。这一点看当时的人口数字,便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清初的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而明光宗时期的人口数量,却是五千一百多万。后来,更有史学家认为,明末的人口过亿。

如果单纯从这个数据分析,清军的屠刀冤杀了多少生命?

所以,这80万在清军眼中,并不是什么“大数据”。当然,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满清为何可以“以多胜少”,首先,在于其“纪律”,也就是不会“滥杀无辜”。于是,有人否认了“扬州十日”。但有一点,却是大家都公认的,即:满清时代的“文字狱”。只要和“明”沾边的文字,几乎都会“销声匿迹”。这也是为何后人会怀疑的原因,因为,国内没有任何关于其记录的文字,此书是后来人从外国带回的。

清军入主中原,到底用屠刀冤杀了多少生命?连河里的水都变红了

其次,从心理上彻底击溃南明政权的斗志。清兵过山海关,一路南下,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但是,到了扬州,他们却第一次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虽然取胜,但也让他们意识到,民间拥护南明的势力不可小觑。于是,他们采用了最原始的方式,“赶尽杀绝”。

一是宣告胜利;

二是让南明政权看到,这就是抵抗的代价。

其实,在中外历史上,大规模战事后的“杀戮”,并非少有。而“扬州十日”时隔200多年后,才被人所知,争议也不断。但是,满清取代明的这场战事,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口锐减,却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扬州历代诗词》收录了不下50首作品,悲叹当时这座几世繁华的城市,瞬间沦为地狱。如今,美好的一切,更需要我们去捍卫,去守护。只有更强大,才能让那些动荡岁月远离。

清军入主中原,到底用屠刀冤杀了多少生命?连河里的水都变红了

然而,纵观清朝和后金的征服历史,在努尔哈赤时代,后金对辽东汉人进行了多次屠杀。但是,到1644年满清进关之后,在起初的一年内,满清并没有在北方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记录。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在扬州暴露如此残暴的一面呢?

大家都知道,满清一直对关内的江山虎视眈眈,一直都想入关征服天下,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即使满清八旗非常厉害,也不敢与中原汉人为敌。而在1644年,满清终于等到了机会。当时,李自成攻进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吴三桂的倒戈,使得满清趁着混乱之际入关,到中原进行争夺。

所以,后人分析,这应与其接下来的战略有关,清军接下来进军江南等地,为防再次出现这种局面,对有强烈抵抗意志的汉人进行威慑,以减小日后行军的阻力。

参考资料:

【《扬州十日记》、《扬州历代诗词》、《明季南略》】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