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1到log10的值(log10等于多少)

自序

数学与人同在。

这是我所著的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学的应用》(启林馆出版)中的基本理念。在学校教科书中被省略的也即是“数学是故事”这一点。数学是历经2000多个春秋编织而成的壮丽诗篇。

我们生存在奔流不止的时间长河中,肉眼看不见的时间在我们的身体中,在整个自然中流逝着。时间是由我们的记忆与群星的流转构筑而成的。

人类在学会通过观察群星的运转来确认时间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此也创造出了“天文学”这门学问,并对研究空间与时间学系——物理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学是故事。但在教科书上,我们并没有把数学当作故事来讲。教科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很唐突的。在小学里学习的“算术”,到了中学突然就变成了“数学”。方程、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微积分接连登场,这些知识就像是毫无预兆的狂风暴雨一般向我们袭来。我们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饱受摧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数学带来的疾风骤雨,将会毫不停歇、接二连三地袭来。

我们无从知晓数学这场风暴会在何时结束。如果鼓起全部勇气问数学老师“数学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呢?” “为什么一定要学数学呢?”的话,恐怕老师又会就着“为了考试”而大说特说,不由分说地教训你一番。

而大家“讨厌数学”的根本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讨厌老师教数学的方法”吗?

数学是人类倾注心血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是最宝贵的知识财富。数学有着辉煌的过去,正在经历当下,并向未来进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可以说是数学史诗的开端。

我在研究数学时,有时会突然这样想:这篇史诗,究竟有多少页呢?

假如想要将《几何原本》迄今两千多年所有的数学典籍、论文编辑成一套书,为了收藏这部书,我们又该建一个多么庞大的图书馆呢?

数学这篇壮丽的史诗中,记载着人类是如何通过知识的传承,将“无穷” “永远”这些某个人类绝对无法掌握的至宝悉数掌握的。如此有趣的故事,却被教科书讲述得无聊至极,这实在是令人感到万分遗憾。

本书是关于我选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们的故事。它其实更是一本对将我领入科普写作事业的全明星阵容的介绍。纳皮尔、爱因斯坦、仁科芳雄、拉马努金……他们的人生和伟绩,曾经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数学这个故事,在此时此刻也正在产生新的发现,正在被数学家们翻开新的一页。

数学,是一个“ Never Ending Story(没有结尾的故事)”。

纳皮尔: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关于对数的史诗

对数背后隐含的感人故事

约翰·纳皮尔(1550-1617)

发现了对数,发明了“纳皮尔的骨头(一种用于简化计算的工具)”,也是如今人们使用的小数点记号的发明者。

我上高二的时候,在课上学习了对数。课上,老师告诉我们“2³=8”可以变形为“3=log₂8”,但我却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十分奇怪“这么麻烦的计算到底有什么意义啊?”

就是在那时,我从一本介绍数学家的书上认识了纳皮尔。书上记录的事实真相,不仅解开了我的困惑,更令我万分震惊。

“对数的发明,是为了让天文学的计算更加简便,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在航行中备受折磨的船员们。”

我记得书中是这样说的:数学,是一门能够拯救人的生命的学系……在那之后,纳皮尔就一直活在我的心中。

数学很容易被人误会成一门“没有人情味的、冰冷的,只存在于数字世界的学问”。但它实际上是一门动人心弦的、充满激情的学系。

数学并不仅仅追求实用性。数学家们与金钱、地位无缘,仅仅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踏入数学的世界。而他们的追求,在结果上却造福了无数的世人。

比如说,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提出的“费马大定理”,这是一个关于整数的著名定理。经过大约三百六十年的岁月,费马大定理终于在1994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1953~)所证明。而在人们摸索证明的过程中诞生的数学发现,被应用于密码技术之中,而密码技术正是互联网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密码技术,互联网想必不会如此发达。所有信息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通讯方式,是派不上任何用场的。

就像这样,数学从结果上来讲能够为人类提供帮助,有时甚至还能拯救人的生命。对数,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例子。

对数长期以来在数学界应用率颇高。我们之所以能够受益于科技发展,建立起极为发达的文明社会,也是托了对数的福。如果没有对数,日本是无法建立起如此先进的工业国家的。

很少有人知道,纳皮尔曾经冒着生命危险追求对数的真理。其实,有很多日本人一听到“对数”两个字就头皮发麻。光是看到“log”的符号,恐怕就会有人表示“我就是因为你才讨厌数学的”。

但是,对数可以说是一个爱的结晶。在对数被发现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男人的伟大史诗。在本章,我将要介绍一个伟男子,他为了拯救世人的生命,独自一人勇闯黑暗的数学世界。

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苏格兰。

约翰·纳皮尔于1550年诞生于这个世上,他生于苏格兰首都爱丁堡西南方的梅奇斯顿城内。他生来就是要成为梅奇斯顿城的第八代领主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纳皮尔开始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13岁时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宗教学。身为城主之子,他还统领起当地的居民,用充满个人色彩的奇思妙想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譬如,有农民希望“让土地增收”,纳皮尔就采用新型肥料,还发明了抽水机,在农业、土木工程的技术开发方面也有所建树。

有一次,纳皮尔听农民反映“有来路不明的怪物啃坏了农田”,就发明了一种大炮,能够将周长4英里(约为6.4千米)的田地中体型超过1英尺的生物全部消灭。

在煤矿工作的矿工反映“矿里涌出了地下水,我们没法继续工作”,纳皮尔就发明了能够将矿坑内的积水排出,控制矿坑内水位高度的螺旋推进器。早在16世纪,他就发明了能在水中转动螺旋翼的技术!

用现在的话来说,纳皮尔算是一个发明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为了帮助他人而施展才华的优秀工程师。

纳皮尔还开发了包括潜水艇、战车在内的许多武器,这些想来也是为了让领地内的人民感到安全放心而发明的。

那时的欧洲,处于一个战乱的年代。苏格兰人民十分畏惧当时全欧洲最强的国家——西班牙,会从海上侵略自己。

向神秘莫测的计算世界进发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战乱年代,同时也正处于大航海时代的高潮。欧洲资源贫瘠,想要发展,只能前往新的大陆寻找资源。西班牙等列强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建造了大型船舰,竞相在世界各大洋中开辟新航路,争夺霸权。

各个大国想要寻找的是印度。当年,印度拥有许多欧洲人喜爱的产品作物。哥伦布受命于西班牙女王,出海远行,最终能够发现美洲大陆,也是因为想要从西方开辟一条通往印度的航路。纳皮尔想必也经常听人提及航海的话题吧。

在当时的背景下,航海天文历和海难也是各个天文台最热门的话题。所谓“航海天文历”,指的是预测天体运行的历法。在当今社会每年也都会发行新版,但在过去那个没有计算器的年代,需要大量运算作支撑的航海天文历是很不精准的。

因为航海天文历准确性过低,出海远航的船员们往往会束手无策。他们需要观测出准确的时间及天体位置,并同航海天文历进行对照,从而得出自己当前所处的大概位置。如果航海天文历不准确,他们就会判断失误,驶向错误的方向。这在当时就意味着必将遇难,也就是死亡。

请你闭上眼睛,简单想象一下。

现在,你行驶在一片漆黑的太平洋的正中央,原本十天之前就应该抵达目的地了,然而一天又一天过去,你却一直看不到陆地的影子。

这天晚上,你幸运地看到了星星。

你拿出了六分仪(用来测量角度的仪器),把星星的位置翻来覆去地测量了好几遍,又看了看表,记录了现在的时间。没有问题。于是你把这些数据拿去和航海天文历一一对照,为了避免出错,你还多算了几次。

然而,尽管你是如此的谨慎细致,到了第二天早上,你还是没有看到本应早就抵达的陆地。你能看见的,只有远方无尽的海平面……就这样,你在漫无尽头的汪洋中漂泊着,最终,船员们也一个接一个地葬身鱼腹。

(转载)纳皮尔: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关于对数的史诗(上)

在发明对数之前,皮尔一直在研究“球面三角学”。

在类似于地球这样的球体表面出现的三角形被称为球面三角形。球面上连接两点的最短曲线被看作是直线。由这样的直线形成的三角形就是球面三角形。研究其“边长”“角度”关系的学系就是球面三角学。

在大航海时代想要远洋航海,就需要计算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需要计算所谓的球面弧长。

纳皮尔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纳皮尔比拟式”和纳皮尔圆部法则”。

球面三角学的计算中,会出现天文学的相关计算。第10页的图片是一个题例,由地球上两地间的经纬度来计算两地间的距离。而大家都很熟悉正弦(sin)函数、余弦(cos)函数等的三角函数,它们彼此间的相乘运算是非常复杂的。

(转载)纳皮尔: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关于对数的史诗(上)

天文学家们需要准确的航海天文历。然而,编写天体运行历法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计算。想要预测天体的运动,就必须要计算真正意义上的“天文级数字”。而且每年都必须重新计算一次。

天文学家们纷纷哀号:“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纳皮尔发现天文学家面对庞大的计算量袖手旁观时,肯定非常义愤填膺吧,他一定会觉得“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同时,他恐怕还想象过命丧汪洋的船员们的痛苦挣扎,因而感到万分焦虑吧。

最后,他终于选择挺身而出。

“好,那就由我来让航海天文历的计算变得更简单。”

这时,纳皮尔已经44岁了。400年以前,44岁已经算是步入人生的晚年了。他在这个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人世的年纪,选择踏上前往神秘计算世界的旅途,并且还是孤身一人。仅这一点,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

使用对数,能够将乘法运算转换为加法运算

在此,我将对对数进行简单的说明。所谓对数,是运算上的一种转换系统,是能够把乘法运算转换为加法运算,将除法运算转换为减法运算的方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1000×100”的结果在草稿纸上就能算出来,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将“1000”和“100”的“0”相加,得出答案为“100000”。

也就是说,把“1000”看作是“10”的三次方,把“100”看作是“10”的平方,将三次方和平方的3与2相加即可得出答案。

纳皮尔注意到了这一数字的法则,总结出了对数的概念。

在此,希望大家注意的,是“乘法运算转变为加法运算”这一点。计算“1000×100”的话,使用乘法运算确实会更快,但如果数字位数较大、需要手动计算时,使用加法运算明显会更加简单。

如果,按照将100看作2、将1000看作3的思路,将各种数字转换为其他数字,并制作出一览表的话,就能够将乘法运算转换为加法运算,使得计算变得更为简单。

纳皮尔想要做的,简单而言,就是制作出能够将乘法运算转换为加法运算的机制(算法)。

看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想“这不就是指数运算的法则吗?”

即是说,按照指数运算的法则“aⁿ×aᵐ=aⁿ⁺ᵐ”来思考的话,1000×100=10³×10²=10³⁺²=10⁵=100000。如此,则可导出正解。

然而,在纳皮尔时代并没有指数(书写在数字右上角的小数字)这样一种书写方式,指数的概念也很不明确。

纳皮尔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纳皮尔在没有指数这一概念的情况下发现了对数,并将其归纳为一个体系。

如今在日本,对数是高中的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翻开课本,对数是在学习指数之后才会学习的知识点。例如,在y=aˣ当中x=logₐy 。

“3=log₂8”这一对数表达的含义为“以2为底,8的对数为3”。

◆幂运算法则与对数

幂运算法则:

a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