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是怎么样产生的呢?(青春期逆反)

青春期逆反(青春期逆反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特点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

青春期逆反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是:小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家长和教师的管束。他们讨厌仍被人视为“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小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少年儿童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你越禁止我越要干,你越不让我看我越要看,越不让接触我越要接触一下。好奇心过强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往往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逆反。教师管得越厉害,学生逆反心理就越强。小学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因而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求知欲旺但易转移兴趣,自尊心虽强但又很脆弱,批判能力也往往是盲目的。这些正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原因。

青春期逆反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1、教育方法失当,家长、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生硬,就会逐步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冷漠、疏远、对立,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原因。比如,有的教师在教育犯了错误的学生时,采用粗暴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言等,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体察后进生的心情,一味的责备、训斥;有的教师抓住学生的一点过失不放,又写检讨,又上门“告状”;有的教师处理事情不公平,对不服的学生,采用高压手段,结果压而不服,引起学生的反感,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逆反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2、家长对子女教育简单粗暴: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孩子认为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尤其父母感情不和会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家长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家长。其表现形式有粗暴和沉默两种。家长式的作风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从而就以反抗来回答家长。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大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再有家长遇事呼呼叨叨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然而,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必然出现逆反。

青春期逆反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3、教育内容单调,有的教师对学生总是陈词滥调,学生感到厌烦,导致逆反心理。还有学生成长过程中生理与现实矛盾、不良群体的影响。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学生较易组成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有相近的爱好,以寻求心理平衡。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在学校敢于与老师顶嘴,在家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则被同学们称赞与吹捧,受到坏朋友的认可,使学生产生错觉。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