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要是不想死怎么办?(君要臣死)

君要臣死(君要臣死,臣要是不想死怎么办?)

相信大家在各种电视剧和小说中都读到过“皇帝赐死某某”的片段。不过有时候这事也让人非常好奇:话说人都有求生欲,那么要是皇帝赐死大臣的时候这位大臣求生欲爆发,非要逃跑,那会怎么样呢?

又或者说,假如大臣贿赂了前来赐死的内侍,诈死求生,皇帝又要怎么去分辨这人到底死没死呢?

君要臣死,臣要是不想死怎么办?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

赐死这事儿,是个制度。

是个优待王公大臣、给你留点体面的制度。

你要是想体面,皇帝就让你体面,你要是不想体面呢?

那派去赐死你的人就帮你体面。

王族刑于隐者,所以议亲。刑不上大夫,所以议贵——刘昫·旧唐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所以归根结底,赐死是一个兼具“礼”与“刑”双重性质的处置方法。先秦大多赐剑——伍子胥领夫差之剑而自尽、白起领昭王之剑以自裁,反正这剑我给你拎过去了,今天肯定是得砍死你,无非是你自己砍还是我帮你砍的事儿。

君要臣死,臣要是不想死怎么办?

秦一统天下以后建立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权力扩大了,臣子反抗的能力更弱了。于是赐死开始更优雅一点了,我把意思递过去,识相得你自己死

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到了汉朝,赐死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明诏赐死、暗示赐死、赐牛酒、召廷尉,多种方式,总有一种适合你。要么你选择乖乖受死,免得遭罪,要么就大家都不体面。

那有没有不肯死的?

当然有啊!汉文帝的舅舅薄昭犯了死罪,文帝看在这是自己亲舅舅外带有迎立之功的份上想暗示赐死他。结果薄昭不肯,表示老子就是不死,就是不死!你能咋地?

咋地?我派满朝大臣到你家门口哭丧去,宣告你社会性死亡,你死不死?

死了。

君要臣死,臣要是不想死怎么办?

所以最后这事就成了一个传统文化——我不羞辱你,你也别恶心我,大家都是文明人,为什么不优雅一点呢?从汉文帝时期开始,汉朝逐渐形成了“体面”文化,大臣有罪不下狱受刑,而是自杀了事;汉武帝破坏了这个政治传统,将大臣下狱治罪,还颇被人埋怨了一阵子。

上( 汉文帝 ) 深纳其言 ,养臣下有节 。 事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至武帝时,稍复入狱,自宁成始——班固·汉书·贾谊传

其实接着挺下去行不行?当然行,然而接着挺下去,体面就没了,就是抓捕下狱、全家一起遭罪了。当然有人表示我就是有骨气,就是要跟你硬刚到底,比如王嘉,皇帝赐死的时候把药都送到了嘴边,他死活不吃,最后让汉哀帝大怒,“系狱二十馀日,不食欧血而死”,有意思么?

所以说赐死这事跟皇权是紧密结合的,是在已有的司法体系框架下对大臣们的一种优待——他要是能跑,不用等到你赐死也能跑;他要是能不死,那你肯定也知道自己弄不死他,干脆就没法下这个诏。不然曹髦为什么要带头冲锋?直接把司马昭赐死不就完事了么!

其实啊,被赐死的人里还是有挺多爱惜生命不想死的。然而形势比人强啊,你以为赐死就是老哥一个到你家跟你扔道旨意过来么?人家是带着全套的“体面套餐”来的!送你上路之后自然有医官验尸——唐代后来赐死大臣不仅要验尸,还要取下身体的一部分带回去复命,作为信记。所以说皇帝们为了能够顺利地赐死大臣,其实也花了很多心思。

对被赐死的大臣来说,他们是可以在一定限度上获得“死前优待的”。你想留遗言?没问题!想料理后事?没问题!想吃点好的?没问题!体面人嘛!只要你肯死,这些都不是事!你要是不想死,那可就不行,大伙就得帮你死!建中四年(公元 783 年)十月,卢杞诬告检校司空崔宁与朱泚通谋,唐德宗大怒,决定赐死崔宁。然而崔宁拼命抵抗,就是不死。最后按《旧唐书 • 德宗纪》所载,“众人引宁于幕后,二力士自后缢杀之”,活活被人给勒死了。

所以说啊,大家还是体面一点的好……

君要臣死,臣要是不想死怎么办?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