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七国语言的人(7国语言天才)

今天来看,一个河北人和一个武汉人谈恋爱,难度大吗?

可能还好,毕竟坐高铁飞机几个小时就能见到,打开,几秒钟就能互诉情话。

但是,把这个问题往前推两千多年,会是什么样?

公元前221年大秦统一六国,在此之前漫长的战国时代,中国被切分成不同的小国家,今天的异地恋,那个时代叫异国恋。

交通不便,见一面要跋山涉水,写信交流可能也得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就算收到了,你也不一定看得懂。

看这两张图: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我相信大多数没有研究过古汉语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完全不同的字。

但事实上,这是不同国家里,“马”字的写法。

试想一下,这种千奇百怪的文字差异,燕国人给楚国人写信,楚国人能看懂吗?

恐怕跟我们现在看到一堆俄文感觉差不多。

秦始皇武力灭掉其他几个国家已经很难了,好不容易一统江山,原先各国的文武百官也都收归己用,结果一看大家呈上来的公文,两眼一抹黑。

让秦始皇活到老学到老,掌握七国语言文字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车同轨,书同文。

这是我最近在看的一部关于秦朝历史的纪录片里讲到的内容,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不长,30分钟,但讲得深入浅出,很有意思,就和它的名字一样——

《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最有梗的纪录片,目前已经在腾讯视频上线了6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关于兵器,关于士兵的晋升制度,关于秦朝的娱乐活动等等。

最新出的,讲统一文字的这一集,叫《大秦文化人》,拍摄于中国文字博物馆。

前5分钟接连拍了两个小剧场,从普通人和皇帝的角度呈现了,文字不统一对这么一个大国的种种不方便。

除了精通各国文字的士人,普通人几乎没法和原先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

每天要批阅堆积如山公文的秦始皇更是不胜其烦,在朝堂上屡次掀桌。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统一文字,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势在必行。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放到今天大概可以理解成,这是秦始皇和手下的几个文官,进行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语文课”。

因为统一后的文字是要推广到全国,给普通人用的,那个时代也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文盲率高得吓人,所以字体不能过于复杂。

统一后的文字叫做“小篆”,长这样: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可能我们现在觉得还是挺难写的,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此之前的甲骨文,长这样: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不过即便如此,秦朝官员的文书除了小篆,也有另外一种叫做“秦隶”的字体: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比小篆还要更简单一些,似乎也更接近当下我们使用的文字。

秦隶和小篆的区别,可以近似地理解成印刷体和手写体。

它的诞生更加戏剧化,在纪录片中同样以小剧场的方式呈现。

纪录片中,秦始皇说了一句台词,文字不统一,人心就难以统一,大秦便难以长治久安。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我相信,这也是历史上秦始皇真实的心声。

虽然最终秦国没有如他所愿,千秋万代地长治久安下去,但他统一整理出来的这些文字,却真切地流传后世,秦隶逐渐发展成汉隶,楷书,很多都沿用至今。

也算是某种程度上,顺遂了秦始皇的心愿。

这部纪录片自己去看会更有趣,因为首先它的形式就很特殊。

表演舞台剧的官员操着一口陕普,“新鲜达人”刘木子前一秒还在博物馆里,后一秒就打扮成了秦朝宦官的样子。

有种穿越的感觉。

除此之外,纪录片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3D动画效果——这一节一开场,就是几个老古董文物在张牙舞爪地比较“哪个国家最文明”。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就算是讲解的部分也完全不枯燥,深入浅出,像是把小篆和隶书比作印刷体和手写体,用今天的“KPI考核”来解释秦朝官员的工作任务等等。

比起很多严肃,一本正经的历史纪录片,这种轻松搞笑的表现形式更容易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表达的内容也更容易被听懂,被记住。

纪录片一集30分钟,茶余饭后就可以看完,是科普,也是消遣。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切入点也是我们普通人最容易共鸣的部分:

也许活在今天的我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统一文字的重要性,但如果类比成你找了一个外国男朋友,语言不通,只能指手画脚鸡同鸭讲,或者想象你是个公务员,必须要精通七国语言才能勉强完成工作任务……

我们就一下子有了共鸣。

前面几期纪录片的视角一直没有离开普通人——

普通士兵如何晋升,官员如何夜以继日地工作,比现在的上班族还要辛苦,甚至包括了当时人们有什么娱乐活动。

绝大部分的史书都是王侯将相的颂歌,但真实的历史一定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共同造就的。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离我们生活更近,也更容易打动人。

毕竟历史的本质就是故事,面向大多数人去科普历史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把故事讲好。

这比拿着一个文物,照本宣科地念它所处的朝代,出土的时间,当时是拿来干什么的……要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很多。

当然,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进击的大秦》在轻松幽默的外壳下,同样能看到严谨和专业性,剧组邀请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参与讲解,把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之前也去过西安,看过兵马俑和历史博物馆,但很多文物的细节都是直到听她说了才恍然大悟。

至少之前我是不知道,兵马俑的发型和冠饰也表示不同的爵位: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铠甲之间细微的区别,也能看出不同的兵种和作战需求:

两千年前的文化人,得会七国外语

专业性和故事性,娱乐性的穿插,让整个纪录片不会很沉闷,看完了又能有所收获。

我甚至想要再去一趟西安,也许再次看到兵马俑,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看完这部纪录片,很容易让人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育和历史科普?

这个问题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被和探讨,毕竟我们国家的历史真的是太悠久,太丰富了,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傲,也都渴望了解真实的史实,就像了解自己家族的祖祖辈辈一样。

但同时,没有人喜欢干巴巴的说教,比起枯燥的历史大事年表,我们更想看到这5000年的故事能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们能用聊一部战争大片的态度去聊秦始皇统一六国,也能用看待一个当代上班族的眼光,去看待历朝历代的官吏。

就像数百年后,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也会成为后世口中的“历史”一样。

真正好的历史科普,一定是寓教于乐的,是把知识和信息包裹在轻松有趣的外壳下输出。

其实腾讯在这方面已经开创了不少先例了,火遍全国的《王者荣耀》也是把历史人物引入到游戏里,我就知道有很多小朋友都是因为玩这款游戏,对三国时代的故事产生了兴趣,也会想要多背几首李白的诗。

可能一部分人眼里,传播知识必须严肃,才能彰显对知识的尊重,但事实上,我们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愿意更进一步地了解它。

《进击的大秦》系列纪录片也算是做了一个不错的尝试,我相信绝大多数看完的人,都会对这段历史产生强烈的兴趣,也对两千年前的那个世界怀有更多的亲切感。

我也很期待这个纪录片的后续,除了秦朝,它还会不会去讲其他的朝代,细细梳理这上下五千年。

我期待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故事。

-END-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