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网套价格及图片(电发多少钱)

1949年,钦州城区的理发室有新世界、燕新、赖华兴、陈兆祥、黎珍五家,那时的理发室都比较简陋,就是一间房子,几把椅子,几条白围裙,几个师傅,用手动的发剪为要理发的顾客理发。钦州白话叫“飞发”,大概是说将头发去掉的意思吧。

话说老钦州(九十)|钦州的“飞发”业

△ 网配图

那时还没有电风扇,顾客热的时候怎么办?装上一条条的竹帘子,竹帘子垂着,将它们连接起来的两条长长的绳子由店里的学徒不停地拉动,从而有节奏地煽出风来,给顾客也给操作中的师傅带去阵阵凉意。

这种方式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在理发店里还保留着。

话说老钦州(九十)|钦州的“飞发”业

△ 网配图

解放后,上述五家理发室继续营业。1956年,他们都参加了公私合营,之后,分为四家理发室。1964年并入国营公司,改组为两个理发店。1985年更名为新光美容院和波光美容院。

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发型,顾客也有不同的选择。1957年,“电发”兴起,人们觉得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直发的发型很好看,很新潮,都想尝试一下。开始是一些爱美的年轻女孩,后来,一些中年妇女也会让自己的头发变卷,觉得很洋气,很有面子。一时间,效仿之风大兴,美容院里人头攒动,师傅们忙得满头大汗,还是不能满足要求。男顾客也有“电发”或将头发吹成波浪式的,走在街上,引人注目,得意洋洋。

话说老钦州(九十)|钦州的“飞发”业

△ 网配图

1958年,“电发”中断,也许是大家都忙于大跃进,已经没有闲暇去弄自己的头发了吧。

“文革” 期间,抵制封资修,理发店美容院提出:不烫头(“电发”),不理大包头,不吹波三不理的经营口号,使曾经各式各样的头发归于单一。

1980年以后改革开放,再次兴起“电发”热潮,而且发型更加多样化。如男士的“爆炸式”,女士的“三级式”等等。这让师傅们的技术更新势在必行。更多受过专门训练的年轻的理发师,美容师找到了就业的位置。

话说老钦州(九十)|钦州的“飞发”业

△ 网配图

理发店,特别是各种美容店从门店的扩大,内部的装修,装潢,摆设,工具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从业者自身的穿着,发型,语气。动作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美观,更加完备,更加新颖和新潮。

各种理发店,美容店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人们进入了追求时髦的时代。

(赖振新)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