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春组为什么叫大湾区(大湾区是什么)

湾区研究快报丨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提升可探索三重路径

(9月23日,第十七届文博会开幕 摄影/李婷菊)

从汇集内地及港澳台100多名电影人、音乐人的“湾区升明月”中秋电影音乐晚会成功举办,到9月23日开幕的第十七届文博会上首次出现“粤港澳大湾区”展馆,大湾区近期文化领域可谓动向频繁,彰显出对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日益重视。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重点区域,理应承载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展目标也包括文化领域的要求:到2035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领域仍处于布局探索阶段。当前形势下,大湾区文化发展仍然存在外部认可度及知名度不足,内部文商旅娱融合发展有待加强等问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认为,大湾区可结合自身有利条件,在三重领域强化探索。

一是对外统一形象推广大湾区概念。目前,“大湾区”一词在国内外知名度仍然不足,整体上仍处于墙内开花墙内香的阶段。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在大湾区内刷屏,视频平台上却频频弹出“大湾区是哪里”“啥叫大湾区”等弹幕。来自中国香港的五位艺人在湖南卫视《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中带火“大湾区哥哥”一词,百度搜索与此相关联的“其他人还在搜”词条里多的是“大湾区是什么梗”、“陈小春组为什么叫大湾区”等疑问。

令人鼓舞的是,随着今年以来一些热点节目及大型活动的持续推广,大湾区一词更加走入了全国其他地区人们的视野和闲聊日常。未来大湾区尤其是广深港澳等核心城市应继续以整体、统一形象加大推广宣传,一方面对外彰显活力,另一方面对内可增强信心和凝聚力。

二是强化文化认同打造协同共融效应。大湾区同属岭南文化圈。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无论是中秋晚会上的舞狮表演,还是文博会上的粤剧元素展示,均是大湾区具有强大识别度的共同文化符号。以文化作为纽带打造共融共生的效应,有望率先突破制度壁垒、规则差异,引领并示范其他领域合作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融合发展并非意味着多城一面。相反,大湾区城市群此前在文旅方面融合度不足,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发展模式雷同,域内文化项目及旅游景点架构相似等方面,因此更需要在文化领域形成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持续损耗。

湾区研究快报丨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提升可探索三重路径

(9月23日,第十七届文博会开幕 摄影/李婷菊)

三是影视可作为大湾区内外文化举措的优先领域。综合美日韩等国际发展经验,影视是促进文化软实力和国家话语权提升的重要载体。在此方面,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中国香港影视产业曾长期引领全国发展,产业基础、制作水准及主要班底至今尚存。

大湾区在影视领域存在合作的广阔空间,香港导演“北上”后执导主旋律大片,也已从水土不服到摸对门路。今年国庆档电影《长津湖》更是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但大量香港影视资源北上京沪,反而略过了与其更有文化认同和血亲关系的珠三角地区。有国家资源参与的大湾区中秋晚会选择电影作为切入,本次文博会上也有相应影视元素展出,实际上可谓正是对此方面的精准对应。

总结来看,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政策的密集出炉,随着作为“文化央企”的紫荆文化集团在大湾区的落地开花,国家大湾区战略进一步加码,大湾区发展文化事业正是大有可为,应继续以战略眼光强化实施形成创新发展效应。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