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阴之兰亭现在的哪里(兰亭是哪里)

李世民可谓剑胆琴心,很有风雅情怀。他喜欢勇猛善战的骏马,他更是叼空抚琴弄弦,临池泼墨。在把大唐的江山弄稳当之后,他不时想起王羲之《兰亭序》,为了得到它的真迹,李世民伤过一阵子脑筋。最后,在房玄龄的一个小技巧之后,他如愿地得到了《兰亭序》真迹。

《兰亭序》到底是陪葬在昭陵?还是陪葬在乾陵?假如当年温韬由昭陵盗走了《兰亭序》,那它又流落到哪里?这是中国盗墓史上一个最具疑惑,也最费思量的问题。

我们还是从《兰亭序》说起。353年的3月3日上午,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个朋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活动期间,友人们一起品茶酌酒,即兴赋诗,很像今天几个诗朋文友乘兴举办了一个诗歌朗诵会。那天,王羲之在浅醉之际为朋友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序中叙述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写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定的感慨。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从书法技艺上看,它的章法、结构、笔法都非常完美,后人评价《兰亭序》:“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兰亭序》被公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这篇笔墨十分得意,嘱咐后人妥善保存。

《兰亭序》到底是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还是陪葬在唐高宗的乾陵?

后代遵从先人的遗训,将《兰亭序》视为传家之宝。既不喧哗也不示人,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没有人再看见《兰亭序》的影形。而智永出家为僧,没有传人,祖宗遗传下来的宝物自己带不走,没办法,将《兰亭序》的真本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辨才和尚,并一再叮咛妥为保存。

李世民却对《兰亭序》的真迹仰慕不已,他悬赏重金索求,一直没有结果。后来有人报告:《兰亭序》的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于是,李世民一道诏书将辨才请到长安,并说明了自己的心意。没想到辨才非常忠于师傅的交代,不肯献出《兰亭序》。怎么办?房玄龄给李世民出了一个主意:智取《兰亭序》,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情。生性聪颖的萧翼假扮成书生来到辨才所在的寺院,并很快博得了辨才的喜欢。一来两往,师徒两人同吃同睡、形影不离。感动于萧翼的诚心,辨才在他研习书法的时候,拿出珍藏多年的《兰亭序》让萧翼临摹,萧翼如获至宝,临摹至深夜。第二天早晨辨才起床后,发现徒弟和《兰亭序》都不见了。辩才顺着山路追赶徒弟,等追上以后,情况发生变化,以往虔敬的弟子换了一副面孔,由怀中掏出了皇帝的旨谕。

萧翼把《兰亭序》弄回来后,李世民喜气萦怀,经常揣摩品鉴,把玩欣赏。他还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临摹了十几个副本,分别赐给身边的重臣和亲人。后人对《兰亭序》更是趋之若鹜,临摹者何止千万。

《兰亭序》到底是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还是陪葬在唐高宗的乾陵?

公元648年,李世民深感体力不支,去日不多,他叮嘱儿子李治,在自己驾崩之后,一定要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本葬入昭陵。

649年李世民归西,刚刚即位的李治如果没有违背先皇的旨意,就把《兰亭序》放置在父亲的棺椁之中陪葬。

908年,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来到了咸阳塬北边的唐昭陵。他对大唐最辉煌的皇陵下手。按照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五代史·温韬传》的说法,温韬看见“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随后,这些东西传入人间。928年,后唐的明宗李亶下诏书赐死了罪恶累累的温韬。那么,温韬盗掘的《兰亭序》跑到哪儿去了?

《兰亭序》的去向出现了五种可能。

一是欧阳修所说的情况不存在,《兰亭序》还在昭陵之中。

二是李治也很喜欢《兰亭序》,他完全有可能用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人临摹的《兰亭序》调换了王羲之的真迹,而后把它陪葬在自己的乾陵。

三是温韬在盗掘昭陵之后,混迹在后梁和后唐,他用包括《兰亭序》在内的宝物打点后梁、后唐的官人。

《兰亭序》到底是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还是陪葬在唐高宗的乾陵?

四是温韬死后,他的外甥郑玄素继承了他的遗产,《兰亭序》落入郑玄素之手。

五是如果像北宋进士蔡挺所说的那样,埋葬李世民的时候,李家后人用临摹本掉包,《兰亭序》的真迹一直就留存在人间。

一千六百五十多年前的一纸《兰亭序》,即使不被折腾,恐怕也难完其身。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