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真性情这三个字,在近些天发酵的事件中,被不断地扭曲与歪解,逐渐从一种对人的褒义形容,变为了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负面评价。

其实,在社会中,真性情这三个字一直以来没有达成共识,每个人对真性情的解读大不相同,因为本就有许多人,将真性情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其实,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的真性情,许多真性情不过是身居高位的“没教养”而已。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所谓的

“真性情”

真性情到底是什么?哪些行为可以称得上真性情?我们一提起真性情,或许会本能地想到那些表现出豪爽、直爽行为的人。

但难道直爽的直言不讳、豪爽的豪放不羁,便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性情?一个人只需要具有这两点,便可以让别人饶恕他的不当言论吗?

显然不是的,因为这种直言不讳与豪放不羁,本就不是真性情的体现。

01 真正的真性情

什么是真性情?其实我们很难以几种行为来进行判断,因为一个人表现出的行为往往具有相悖性,正如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并不喜欢别人的直言不讳。

在我个人看来,真性情的判定,则需要从一个人表现出的那些直言不讳与豪放不羁,是出于自身的性情使然,还是出于自身的利益使然。

如果一个人的直言不讳与豪放不羁,体现在对自身的表达过程,用于对自身进行形容与定义,那么我们才可以认定是真性情。

而很多时候,所谓的真性情,都是出于自身利益使然的。

02 虚假的真性情

许多真性情,都是出于利益使然,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或是利益,而做出的攻击行为。

正如以真性情著称的同事,在会议上公开的表明另一个同事的缺陷,这种攻击行为的背后,必然是可以满足自身利益或是情感。

正如郑爽在节目中,表示杜淳“长相太苦”、明道是“王子变青蛙”,这种攻击行为,不正是满足了自身高高在上的点评欲、或是使自己感到了自信?

所以,当一个人被冠以真性情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无非便是:“因为他的真性情,我们不能谴责他的无礼行为”。

虚假真性情的

背后

真性情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许多人的真性情,并没有遭到大众的抵制与反对,即使是被攻击的人,也只能尴尬地笑笑而不会愤然反击?

其实,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所谓真性情的人,不难发现他们往往都有一个特质,那便是“恃宠而骄”。

他们的攻击,本就是一种缺乏同理心、对他人毫不在乎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则是来自于其本身的地位与对自我的认识所导致的有恃无恐。

其实并不难理解。

01 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的对话,其实本就是建立在双方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之上的,但很多时候,即使是相同的社会地位,也会使人无法建立平等的对话。

原因在于,随着地位的上升,在与过往的自己与朋友对比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不可控的“膨胀感”。

但即使是一个人的地位如何上升,他也会有着与其相同社会地位的人,其日常所交际的对象,也本就是他所处社会地位的平等对象。

不过,如果一个人一直与过往的朋友对比,那么则很容易没法认清自己的地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自然无法平等的对话。

也就导致,一个人可以不顾场合、不顾对方感受的与对方交流,即使是自己如何标榜自己的真性情,自然也无法使对方感到舒适。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02 拥护

这种对自我地位的模糊导致的错误沟通方式,其实可以随着对方的反击与不满而得被遏制,直至消失。

但如果一个人的这种模糊与错误,却反而会收获一股拥护者的情况下,那么则很难去认清自己行为上的错误。

正如郑爽显然是有着缺乏同理心的沟通方式,但由于其拥护者对她“真性情”的定义,则使她不认为是自己的沟通问题。

这也是为何,她在节目中,可以不顾他人想法,一意孤行地选择帐篷,并笃定地认为,别人并不想睡帐篷的原因。

如果别人因此产生愤怒的情绪,她由于拥护者的存在,只会认为对方是对自己其他方面有着不满,或者对方是在“无理取闹”。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03 自私

所谓的真性情,在很多时候其实可以认定为一种自私的表演,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利益持有强烈的保护态度时,这很容易表现出所谓的真性情。

这种对自己利益的强烈保护态度,很可能出自于其自身的安全感匮乏,由于缺乏安全感,也衍生出了对关系的不信任。

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地通过语言、行为去攻击、打压他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称得上是一种直爽、豪爽的表现。

唯一能表现出的,只有自私与缺乏“教养”,用真性情去对这种群体进行形容,也只能玷污了“真性情”这三个字。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真性情的

大众

什么是真性情?我认为大部分拥有真性情的人,并不会被别人清晰地捕捉到,也并不会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

因为真性情本身,便是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怀的行为,本身便是一种高情商的他人需求捕捉与满足的过程。

真性情往往将“美”留给他人,将“真”留给自己,他们既不会美化自己也不会丑化他人,对他人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同理心与呵护感。

其实,这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具有真性情。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01 洞察

真性情是一种对自我的洞察,清晰的知晓自己的真实自我,不需要通过与社会中他人的频繁对比来了解自身、不需要通过攻击他人来满足自信。

不得不说,每一个真正真性情的人,都是有着足够强大内心的人,他们内心富足,并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这需要很强的洞察能力,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洞察,一方面是对他人的洞察,而这种能力,则来自于不断对人生的思考。

真性情不应该被埋没,更不应该被那些所谓“真性情”的人所污名化。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02 底线

人与人相处,毫无疑问是具有底线的,而所谓真性情的人,随意对他人进行的攻击,显然是一种缺乏底线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无非是在抬高自己或是在贬低别人,那么无论他如何不在意别人的目光,都不应该是真性情的体现。

毕竟我们在社会中所形成分工合作的基础,便是对相互底线的遵守,任何逾越底线的行为,其实都可以称得上是“没教养”。

因此,或许有人会认为,将那些所谓的真性情定义为“没教养”有些过于夸大,但所有对他人的肆意伤害,本就是“没教养”。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哪有那么多真性情,“爽言爽语”的背后,不过是“教养”的缺席

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真性情,许多以真性情标榜自身的人,无非是想获得“合法伤害权”,从而不顾他人感受的肆意发泄而已。

但这世间其实又有那么多的真性情,因为每一个遵守底线、每一个内心富足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真性情。

不要再让“坏人”盗用“好人”的名字。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