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在郑州的哪个方向(禹州是哪里)

【开篇语】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梳理完了山东的地名。其间,有过反复,有过彷徨,有过喜悦,有过沮丧,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个专题。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夏禹封地,避讳明朝皇帝而更名——禹州

▲禹州地图

【地名由来】

约公元前2198年,禹百岁,巡狩江南,死于会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启“大飨诸侯于钧台”,四方诸侯都拥护夏启继禹之位,是所谓“父传子,家天下 ”的开始。大飨诸侯的地点钧台,即夏启请客吃饭,喝啤酒撸串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禹州,而禹州之名也和这件事情相关。

夏禹封地,避讳明朝皇帝而更名——禹州

▲禹州古钧台

钧台,又名夏台。《左传·昭公四年》载”夏启有钧台之享”,是指夏启在袭位以后,召集各路诸侯或部落首领在钧台举行大型宴会,表示自己正式继承王位。《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

夏禹封地,避讳明朝皇帝而更名——禹州

▲禹州地名变迁

自钧台以后,禹州曾叫过夏邑、历邑,栎邑,直到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改为阳翟以后,地名稳定下来。此后2000年左右,基本上都是叫做阳翟。

栎邑春秋时属郑国,乃是郑国别都。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之后,困其地在嵩山之阳,而改称阳翟(音狄)

夏禹封地,避讳明朝皇帝而更名——禹州

▲嵩山之阳

此种说法亦有争议——孔子修《春秋》,在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狄人占领栎邑晚得多,但在《左传》中则一直称此地为栎邑,并无阳翟之称,可见,终春秋之世此地一直称栎邑。

登封有阳城,也正是由于处在嵩山之阳而得名。与阳城相比,禹州城的方位并非正好在嵩山之阳,且距嵩山远得多。由此可见,阳翟之阳也并非就是嵩阳的阳。因此,我们要了解“阳翟”这一地名最初的本义,不妨先将二字拆开。“阳”字,其本义指太阳;引伸意义,依地理方位而言,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至于“翟”字的本义,是指长尾的山雉。推而广之,所有事物皆有其阴阳两面,故《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明显的一面便称之阳,如上述之山南水北,受阳光之照,呈鲜明之状,故称为阳。再进一步引伸,事物之鲜明亮丽者,皆可以阳状之。故《诗经》云:“载玄载黄,我朱孔阳。”这其中的“阳”字便是鲜明亮丽之意。由此,我们初步可以断定,古人称此地为阳翟,是因为当时此地多有山雉,鲜明亮丽之故也。

夏禹封地,避讳明朝皇帝而更名——禹州

▲翟鸟——山雉

这种说法比较新奇,个人感觉可能性不大,誊在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阳翟之名转换为钧州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钧州之名诞生时,阳翟县尚在,属于钧州治下——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颍川有钧台旧址,改颍川州为钧州。钧州地名来源则可确定因钧台而来,这个应无争议。

夏禹封地,避讳明朝皇帝而更名——禹州

▲金朝钧州,阳翟为其治下

禹州之名则因避讳而来——明万历三年(1575年)4月,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因大禹最早封于此地。据《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自此禹州地名以”禹”为名再未更改,只在禹县和禹州间变化而已。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县设立禹州市,为省直辖县级市,计划单列。

夏禹封地,避讳明朝皇帝而更名——禹州

▲明朝地图,钧州改为禹州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全市辖26个乡镇(街道)、67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1461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禹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唯一产地,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