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轧蚕花为什么被桐乡申遗成功(含山是哪里)

乌镇香市

  清明过后是谷雨,乡谚云:“谷雨两边蚕。”

  谷雨前后,一年一度的春蚕饲养将正式开始,而清明至谷雨这半个月内,正是蚕农休闲行乐的好时机,又值风和日丽的春天,组织起来热闹一番,是文化生活上的一种巧妙安排,乌镇的香市便应运而生了。

  乌镇香市究竟起源于何时,历史无确切的记载,据说在明朝就已成形。乾隆《乌青镇志》中已有清明祈蚕的风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檐前插杨柳……是夜育蚕家设祭禳白虎……翌日为二明日,村男女争赴普静寺祈蚕,及谷雨收蚕子,乃罢。”这大概可算是香市的雏形了,而“香市”名称的正式提出则见于民国《乌青镇志》:“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寺。其次有洋片摊、糖摊、马戏、髦儿戏、傀儡戏诸娱乐场,游人甚众……”

  至今还流传一首关于乌镇香市的民谣:“三月三、庙门开,乡窝(下)蚕娘出门槛,东亦逛、西亦颠,轧朵蚕花回家来。”意思是说吃了清明圆子后,即将迎来饲养春蚕的季节,此时刚好有一段空暇时间,乡下的女人为祈祷当年蚕宝宝有个好收成,像是疯了一般地逛香市、挤热闹,直至进入养蚕的繁忙期。

  乌镇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港汊密布,水源充沛,是种桑养蚕的富饶之地,而蚕桑更是本地农民每年寄予厚望的一次大收入,所以,祈祷蚕茧丰收是农家每年养蚕前的一次大型民间活动。

  乌镇四乡的农民有个习惯,每年清明头两天,要去吴兴、桐乡、德清三县交界处的含山“轧蚕花”,届时,如潮般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姑娘、少妇,头上、衣襟上戴着各色小花,登山踏青,祭拜“蚕花娘娘”,并买来“蚕花”带回家中,插在蚕匾上,求得“蚕花廿四分”。

  第三天,这如潮的人流就涌向乌镇,参加和观看为时半个月的乌镇香市。与此同时,去杭州和苏州烧香的二路“香客”刚好陆续回程,到乌镇“普静寺”(本地称之为“西寺”)烧回头香,多路人马集结乌镇,形成了盛况空前的乌镇香寺。烧香船停泊于十景塘(古名桃花巷)和西栅河南浦东面的烧香港,所以十景塘也称为烧香港。

  香市期间,每天清晨,四乡八里的农民纷纷汇集到普静寺,先去寺内烧香,随即在土地庙前的上智潭“汏蚕花手”,祈求“蚕花廿四分”,保佑当年蚕花获得好收成,然后再逛庙会。姑娘和少妇们买了蚕花,总要挑几枝插在头上,招惹调皮的小伙子来抢,据说“越抢越发”,以讨个好彩头。

  茅盾写于1932年的记事散文《香市》中这样写道:“‘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概半个月。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来的农民一般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茅盾在《故乡杂记》一文中又说:“‘香市’就是农历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乡下人起来烧香,祈神赐福,保佑蚕好,趁便逛一下。”

  乌镇蚕桑风俗

  乌镇农家养蚕,有春蚕、夏蚕、秋蚕三熟,若再细分的话,则春蚕有头蚕、二蚕等,秋蚕有早秋、中秋、晚秋之别。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乌镇农家只养一次蚕,那就是春蚕。春蚕饲养时间长,而且丝质好,所以农家对于春蚕非常重视并且寄予厚望。因此形成了不少蚕桑风俗。

  乡谚云:“清明丫雀口(萌芽),看蚕娘娘拍手。”就是说清明时节,桑树长出了嫩绿的桑叶,养蚕女子怀着喜悦的心情赴香市,买蚕花、蚕网和掸蚁蚕的鹅毛等,还不忘到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汏蚕花手”,祈盼蚕茧丰收,祈求蚕花廿四分。有一首流传很久的《蚕花歌》是这样唱的:

  蚕花生来像绣球,两边分开红悠悠。

  花开花结籽,万物有人收。

  当家娘娘接了蚕花去,一瓣蚕花万瓣收。

  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老通宝拿出预先买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里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簟’里了。……”

  收蚁之后开始饲养,需经五个龄期:头眠、二眠、三眠(出火)、四眠(因“四”与“死”谐音而改称大眠),然后进入五龄,蚕儿渐渐老熟,俗称“老蚕”,此时开始上山结茧。

  蚕事开始时,民间一切交往停止,称“蚕关门”,蚕茧采罢开始恢复交往,称“蚕开门”。而整个养蚕期间,是蚕农最辛苦也最忙碌的时候。

  当蚕宝宝开始爬上柴龙结茧子时(称之为“上山”),各家至亲好友相互往来做客,询问双方收成,意思是来探望“山头”,故名“望山头”(又名“望蚕讯”),礼品是大黄鱼和鳓鲞(谐音“立想”,即丰收在望之意)、绿豆糕或软糕、枇杷等时令货(其颜色或黄或白以示黄金白银财宝进门,讨个好口彩,图个吉利)。新娶媳妇的娘家第一年礼物极为丰富,用大竹箩挑来足足一担,到女婿家探望蚕汛。担中有猪蹄、鱼、肉、鸡、鸭、爆竹、粽子等等。

  旧时乌镇农村还流传有《望蚕汛》民谣:

  秧凳、箬笠、拔秧伞,

  枇杷、梅子、灰鸭蛋。

  黄鱼、鲜肉、鳓鲞篮,

  软糕、包子、挑一担。

  采茧子时,一筐蚕能采几斤蚕茧就叫几分蚕花,旧时一般一筐能采到10斤茧子(俗称“十分蚕花”),已是上好的收成了,蚕农们常说“蚕花廿四分”,实际上是达不到的,只是为了讨个好彩头。

  乌镇地处杭嘉湖腹地,养蚕是这一带农民的主要产业,蚕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这一年的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乌镇一系列有关蚕花的风俗习惯。

来源:桐乡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