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怎么写(三乡是哪里)

三乡,客家人南迁的原点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

————宋 陆游

永嘉之乱,汉人开始大规模南迁的标志。其实,河洛地区汉民族的迁徙早就开始了。那些离乱之痛是我们民族拂不去的阴影,宜阳县西部的一个个坞堡记录了一个个血泪的迁徙史。

宜阳县三乡镇在曹魏时期的名称是“一泉坞”,又称“一全坞”,其附近还有“张坞”、“程坞”等。

一泉坞在宜阳县三乡镇与洛宁县河底镇交界的汉山北塬,东为连昌河,南为洛河。《水经注》说:“一全坞,在川北高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全固。”清《河南府志》说:“三乡,乃三箱之讹,是坞当在三乡之西高原上也。” 一泉坞是曹魏明帝时的豪强杜恕建立的坞堡,坞堡是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

三乡,客家人南迁的原点

坞堡

杜恕何许人也?这还真与唐代的杜甫有关。

京兆杜氏是兴盛于西汉长安酷史杜周家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之一。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亦名人辈出。东汉时有杜笃;汉末曹魏时期杜畿、杜恕。杜恕正始年间任弘农太守,其子杜预,就是后来的西晋军事家杜预,也就是诗人杜甫引以为豪的先祖。杜预在西晋时期首次在京城洛河上架设桥梁,在洛阳桥梁史上划下了浓浓的一笔。杜预、杜审言、杜甫就是所谓的“三杜”。三杜墓冢就在偃师的首阳山下。

三乡,客家人南迁的原点

杜预

公元239年杜恕罢御史大夫后遂在今宜阳三乡北塬营造一泉坞,家族举迁之。从洛阳到三乡,沿着洛河西行,在洛阳与连昌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大片开阔的三乡盆地,这就是著名的连昌宫所在地,这里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里。三乡也是唐代两京之间最大的驿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短暂驻留是为了完成著名的《霓裳羽衣曲》。非常奇妙的是洛河两岸山川连绵,唯独到达三乡时北岸山丘变得十分平坦,三乡盆地的上面便是广阔的平原,是个建城的好地方。更妙的是,北岸山丘不高却泉眼众多。可能因之把三乡西北的平原称为“一泉坞”。因其一泉坞的地理位置显要,是峭函古道,京畿门户,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官道必经之地,是守护洛阳的重要关口,因而在曹操时期就在这里屯田养兵。

其实最早看上这块土地的是东汉的刘秀。当年十万赤眉军就是在这里被刘秀大军包围,赤眉军在此投降,史书记载,投降后的兵器就堆满了山谷。公元58年,汉明帝认为这里是汉家福地,为了纪念父亲开国前的这一大仗就在山头修建了光武庙,同时也把原来的宜阳山改为汉山。

三乡,客家人南迁的原点

光武庙

杜畿作为曹操亲信在河东太守时期就看上了这个地方,认为这里是两京咽喉,进可攻,退可守。于是,就在弘农郡一泉坞设置坞堡。这可能是一泉坞得名的开始。杜畿与杜恕父子两代人为曹操重臣。他们守护弘农河东两郡关口,对保护汉庭洛阳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许是这一原因,就把一泉坞西边的宜水称为了杜阳河。西晋时期的神话故事主角杜兰香,就是由杜恕家族与张轨世交姻亲在五胡乱华时抵抗外族入侵的人物塑造而成。张轨的隐居地就在三乡对面的女几山上,清代的宜阳县志记载了这个事实。唐代时期女几山下还有兰香女神庙,唐代三乡昌谷诗人李贺就写有一首兰香女神庙的诗。

后来到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开始,杜预的儿子杜尹与杜耽驻扎在一泉坞。杜尹为弘农太守,当时西晋八王之乱,朝政混乱,各地寡头盘踞在坞堡,弘农太守也暂移到一泉坞。偃师的石梁坞主是魏该,又名亥,是河间王司马颙伐赵王司马伦时的都尉。

三乡,客家人南迁的原点

五胡乱华

公元321年,刘曜攻打一泉坞,魏该取得初步胜利后,乘机率大批民众南迁,这也是最早的一批南迁的汉民。公元328年,河洛地区的坞堡全部沦陷。美丽的一泉坞由此走向了衰败,曾经从东汉到曹魏又从曹魏到西晋历经近三百年的辉煌终于落幕了。南北朝之后,三乡又一次开始了第二次辉煌。隋朝开始,两京之间开通了驿道,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皆走此道。白居易的诗句就写到:从陕至东京,路低渐又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这就是有名的崤函南道。陕州顺连昌河东南到达三乡然后沿洛河东向洛阳,三乡便成了驿道上最大的枢纽。自隋开始,历经一百多年繁华再现。安史之乱后,烟花再冷,从此三乡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李白路过这里,赋诗《紫藤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也许这就是三乡在历史上的绝唱,后来的三乡又进入了连年战乱,人口动荡的时期,又见证了唐朝之后的一次次的迁徙。

一泉坞——三乡记录了民族史上痛苦的片段。民族的历史也许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剧,而小小的三乡镇则是这部历史剧的缩影。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