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个国家的(91是哪个国家)

立陶宛是个小国,面积6.5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87万人,在苏联时期,它是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的苏联晚期,国内形势剧烈震荡,波罗的海三国形势也急剧恶化,分离势力变得活跃,立陶宛是其中最早出现实际行动的。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1990年3月,立陶宛“争取改革运动”(即“萨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选举中获胜掌权。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争取独立、退出苏联。

掌权后,“萨尤季斯”加快了动作,1990年9月25日,立陶宛议会通过了《政党法》,将立陶宛共产党宣布为非法。

这个举动的意义不言自明,苏联对此是无法容忍的,戈尔巴乔夫迅速发布命令,宣布这个条款不具备法律效力。

出乎戈氏意料,立陶宛表现得异常强硬,议会主席兰茨贝吉斯针锋相对地称,苏联总统的这项命令与立陶宛无关,并拒绝参加12月底举行的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和联邦委员会。

这相当于否认立陶宛是苏联的一员了。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此时,在立陶宛国内出现了要求脱离苏联和反对脱离苏联的两个群体,他们彼此对立和冲突,立陶宛议会支持的是脱离苏联,所以脱苏派占据了上风。

在排苏风潮之下,立陶宛的适龄人员不再愿意服兵役加入苏联武装部队。1991年1月7日,苏联国防部发表声明,将派精锐部队“到一些出现麻烦的共和国帮助解决兵役问题”。

当天中午前后,苏军坦克和装甲运兵车驶过边界进入立陶宛。11日,“立陶宛救国委员会”成立,他们的任务是“恢复苏联和立陶宛宪法在共和国领土上的效力”——这实际是个听命于莫斯科的组织。同日,苏军内卫部队以保护联盟的资产和派出机构为由,占领了立陶宛出版大楼和边疆保卫局——这些地方属于苏共中央。

立陶宛议会主席兰茨贝吉斯发表电视讲话,称救国委员会是“政治破产者的组织”,苏军的行动是“反对小国的战争”。

13日凌晨,立陶宛民族主义武装和苏军发生了激烈战斗,造成14人死亡,150人受伤。据传这是苏军王牌“阿尔法”特种部队的行动,死亡人数里13名是立陶宛人。

这就是立陶宛“维尔纽斯事件”。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此次事件后,立陶宛实际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任何一方都无法完全控制立陶宛十分紧张的局势。

混乱中,立陶宛总理西美纳斯不知去向,兰茨贝吉斯宣布,立陶宛与苏联处于战争状态,议会授权正在波兰的外长绍达尔加斯成立流亡内阁,以备不测。

此后,立陶宛局势继续紧张,萨尤季斯组建起了自己数千人的军队,并拥有了各类武器,武装对抗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立陶宛要闹独立,里面有许多历史原因,对错这里暂且不论,只谈苏联的角度。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对苏联而言,在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民主派影响下,各共和国的分离力量已先后抬头。

但在当时,戈尔巴乔夫刚刚在全苏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这次大会确定:各共和国把一部分职能资源交给联盟的同时,联盟法律在这些问题上至高无上。在新条约(新联盟条约)签署之前,各个国家机关遵照先行的苏联宪法和联盟的各项法律、不允许作出有损于联邦各主题的主权与合法利益的决定。

在这次人代会上,主张维护苏联的代表居于优势,戈氏维护联盟的各项安排基本上按照他的愿望实现了。苏联领导机构传统派的力量有所增强,比如副总统亚纳耶夫、葬礼帕夫洛夫、内务部长普戈、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要员,他们均主张采取强硬措施整顿秩序。

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立陶宛公然宣布不服从苏联总统的命令,并成立流亡内阁,必定迎来苏联强硬派的铁腕行动。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而从当时国际形势来看,立陶宛挑选的时机并不明智。

1991年年初,美国正与多国联军集中全力在向伊拉克开战,也即是海湾战争。苏军与立陶宛武装从1月13日起发生冲突,此时美军正严阵以待,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中东方向——4天后海湾战争就将爆发。

显然,美国在此时除了在口头上支持一下,是无力给立陶宛太多帮助的。

这对苏联其实是个天赐良机。

此时叶利钦领导的俄联邦民主派与苏联中央正进行着斗争,虽然俄联邦在政治、经济上分量很重,但若单独对抗中央,他们还是势单力孤,并不占据优势。

这种情形下,其他共和国的力量就很重要了。如果得到波罗的海三国的力量,俄联邦民主派就有了与戈氏为首的联盟中央相抗衡的实力,并进而影响其他共和国的选择。

对苏联而言,强硬派主张用铁腕手段平息立陶宛局势,打击波罗的海三国的离心力量,以稳定联盟形势。

如果按照强硬派的主张行事,在这个美国无暇他顾的时候,萨尤季斯是无力抵挡苏军行动的。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那么,在苏联局面占优的情况下,各方力量是如何进行交锋的呢?

立陶宛的局势在苏联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月13日当天,莫斯科的民主派组织集会抗议政府对立陶宛的行动。叶利钦在这次斗争中特别积极,并紧紧与美国靠在一起。1月12日上午,叶利钦约见美国大使,表示俄罗斯将公开发表强硬的声明,谴责在立陶宛使用军队,并说“事实上,如果他们在对付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行动中取得成功,我们就将成为名单上的下一个”。

随后,为表示对立陶宛的直接支援,叶利钦旋即决定率俄议会飞往塔林与波罗的海三国首脑签署联合声明,目的是迫使苏联放弃强力计划。

戈尔巴乔夫并未就范,在1月14日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戈氏强调,立陶宛领导人粗暴违反宪法,救国委员会请求卫戍司令派出军队,才发生了冲突事件。

国防部长亚佐夫说,立方有5000武装人员,手中也有武器,卫戍司令是根据“卫戍和卫兵勤务条例”采取维护秩序措施的。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当天下午,叶利钦针锋相对地召开记者招待会,他说:“我对戈尔巴乔夫说,俄罗斯对这一事件不会无动于衷”。

美国虽正忙于应付海湾战争,却不忘严厉指责苏联,布什警告说,苏联在立陶宛的行动有可能使美苏关系发生倒退甚至改变,但他并没有提到明确的制裁措施。

除了美国,北约盟国也要求苏联立即停止在立陶宛使用武力,否则它们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已答应向苏联提供的援助。

1月20日,民主俄罗斯运动在首都举行10万人游行示威,呼喊“今天的立陶宛,明天的俄罗斯”,要求总统、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克格勃主席辞职,撤回“讨伐”部队,解散苏联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

叶利钦没有来到现场,但他是那天民主派会议上的英雄,人们一再高呼他的名字,将他称为“俄罗斯最后的伟大希望”,“要叶利钦不要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致信大会,警告独裁已经到来了,戈尔巴乔夫正在阻碍改革。他要求立即从立陶宛撤军,惩办肇事者,俄罗斯要有自己的总统和军队。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在内外各种力量的威胁压逼之下,戈尔巴乔夫开始发软了。他再次呼吁通过对话来解决立陶宛的冲突。

1月20日,戈氏对记者表示:“我是凌晨才得知出事的。发生悲剧的消息对所有的人都是个意外。”他说自己“坚决反对使用武力”。

随后,戈尔巴乔夫派出特使赴立陶宛,寻求联盟和立陶宛当局合作的途径。

1月25日,立陶宛救国委员会发表声明,自己停止活动;1月28日,苏军所有空降兵部队从波罗的海撤出;1月29日,三分之二的内卫部队撤出。

原立陶宛政府和议会继续当政,立陶宛的风波就这样暂告平息。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这次风波影响是深远的,戈尔巴乔夫在压力下先硬后软,未能抓住美国忙于战争的有利时机来稳固联盟,它让戈氏与民主派的矛盾进一步加深,还增加了各共和国的疑虑,也让戈尔巴乔夫的威望继续降低,反之带来的,是叶利钦声望的不断提升。

加上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的力量,叶利钦更有了足够与戈氏抗衡的实力。不久前戈氏好不容易在全苏第四次人代会上取得的优势,就这样被葬送了。

这次事件里,戈尔巴乔夫再次表现出了他容易妥协动摇的中间派路线:又想用兵,又怕用兵。

美国大使马特洛克感叹说:戈尔巴乔夫的权威正在迅速地下降。他往往摆出一副恫吓和威胁的架势,然而还没有实施威胁就停止了行动。

苏联议会联盟议员团首领阿尔克斯尼斯上校对记者说:立陶宛救国委员会是应戈尔巴乔夫的倡议设立的,他们说,莫斯科要求我们做的一切我们都做了,后一半路程是实行总统治理,由他们来做。然而,莫斯科抛弃了我们,总统背叛了我们。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此次事件的转折,为不久后的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埋下伏笔,进而影响到其他各共和国,尤其是俄罗斯联邦,是苏联解体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苏联历史之十七)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