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别称(十堰是哪个省的城市)

文/杨正林 编审/郧阳刊号

十堰地名:十堰在改朝换代中的隶属简历

十堰地名图

十堰地名:十堰在改朝换代中的隶属简历

十堰在建市以前,始终都归郧县(今天的郧阳区)管辖,故在历史上大多都隶属于郧县。郧县历史悠久,古称麇子国。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今天的郧阳区青曲镇一个名曰弥陀寺的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

商代,十堰属庸国。

春秋时属绞国。

战国时麇、绞、庸皆为楚所灭,十堰属楚地。

秦朝时立郡县制,十堰属秦之汉中郡长利县。

汉沿秦制,未改。后汉益州汉中郡,改长利入锡,十堰则属益州汉中郡锡县。

三国时,魏、吴各置荆州、魏荆州之魏兴郡,设有西城、安阳、平阳、锡四县,十堰在锡县。

隋朝十堰属豫州浙阳郡郧乡县。

唐朝属山南东道均州武当郡鄙乡,五代时属均州,宋代属京西南路均州武当郡郧乡县。

元代改郧乡为郧县, 十堰在郧县。

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郧县。

清代, 十堰属安襄郧荆道郧县。

古时此地叫张家庄。据《郧县志》卷四记载: “郧县向属襄均,唐末兵焚后,几无人烟,由宋及元,久经荒芜,明成化十三年,都御史原杰抚治郧阳,安置流民,始建郧县”。

明崇祯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部从陕西南渡汉水进驻十堰月余,当地农民纷纷投军而去,户口空虚。后由湖北大冶金牛镇姓陈的迁居此地开设铁匠铺,因手艺高明,方圆数十里的人均到此地购置铁货,交易山区大宗土特产,逐步形成集镇,张家庄改叫陈家街(现十堰老街仍有几十户姓陈的后裔居住在这里)。

清朝中叶,人们在陈家街东侧的百二河上拦河筑堰,沿河先后筑起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境内的翠河上拦河筑堰,筑起头堰、二堰、三想,四堰(即岳竹堰),两处共十个堰,总称十堰。古时十个堰均设有堰会,每个堰有一个堰长,下设若干“派”,每“派”一人,具体负责分水灌溉,插香计时,以免户与户之间为水发生争执。每年开两次堰会,筹集资金,商量修理塘堰、水渠之事。雨季过后,堰会组织修堰,以锣为号,按土地面积摊派劳力,听到锣响,按预先指定的地点集中,各人自带工具参加修堰劳动。春节之前,聚会一次,叫做吃堰会,凡是修堰的人均摊一个口份,参加会餐。十堰不是第十个堰的所在地,今十堰所在地并没有堰,它的实际地点在百二河上的头堰与二堰之间即陈家街。自从筑成十个堰以后,十堰则成为行政区划的一个专名,为后来历史上属郧县所辖的十堰保,店、乡、区、公社、大队等行政区划的驻地名称,而原陈家街的名称就自然消失了,人们惯称这里为十堰。

民国初年,郧县属襄阳道,全县划九个区,十堰属第五区。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郧县九个区并为七个区,十堰为第七区。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郧县解放,十堰属郧县人民政府管辖。

一九六七年,二汽在这里建厂,划郧县的十堰、黄龙两个区为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

一九七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十堰市。

一九七三年,又批准为湖北省直辖市。后至今其行政隶属未改。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