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什么意思(成语时过境迁什么意思)

2018.10.13

一场大雪过后,生产队的牲口棚银装素裹,远远望去,夕光披离,像一座魔幻的城堡,极具视觉冲击力。小男孩儿夹了夹裤腰,情不自禁地向那儿跋涉过去,然后,一地“咯吱吱”、“咯吱吱”的灿烂音符,在尖叫中四逸。

将近四十载岁月潜沉,这幅场景却愈来愈加清晰,宛如昨日。忘不了,一辈子也忘不了,不是因为永逝之美,而是因为那是这具躯体童年记忆的肇始。高尔基在《童年》的开篇部分写道,“轮船在美丽城市对面的河心里停泊了,河面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帆樯如林,这时一条满载着人的大舢板划到船旁,用钩竿钩住轮船上放下去的跳板……”幼小的心灵总是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占据,然后,哪怕海枯石烂,也不可磨灭。

长假里和市文化研究会的张立明老师有过一晤,神交多年,一见面他就兴致勃勃地提及——你在《浮生幽响》一章字里所描摹,一个人抱着鸟铳夜行呵,梨园里刺猬或左或右呵,真好,就仿佛让人看到少年闰土。其实在彼时彼刻心里是满满的“崩塌”感,重复尽管意味着重要,又何尝不是东施效颦?记得中学语文老师屡次叮嘱,以后行文,千万避免“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类似的句式,前人珠玉在前,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确实无意与树人先生相提并论,可历史又往往惊人地相似。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讲,“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遂想起,在二十二岁到三十岁的二千九百多个漫长而苦闷的日日夜夜里,是谁坐在废园里一遍又一遍抄写古诗词?又是谁中宵背窗焚稿?枣树,大白蛇,“偶然”闯入的夜游者,枭鸟恶啼……及至后来被人砸破了“铁屋子”,废园虽生犹死。也一如先生的不讨喜,只是望其项背,感觉半生碌碌,大把的光阴,实在似是喂了狗。

一位长辈在微信里留言,“别人长假晒旅游,大侄回乡晒玉米。”没法子哟!老娘热爱土地,古稀之龄尤甚。要不是全家上下苦苦相劝,老人哪舍得将一半的责任田转包出去,至于最后的四亩,仿佛逆鳞。老娘常常嗫嚅,谁要是再提包地,就跟谁急!然后一声叹息:留着这地啊,就是想去看看青,老百姓,不种地让人笑话!夏天里暴雨,今年的玉米欠收了,三妹赶回家来帮农,一起聊起老父晚年的啫画如命,她笑着打趣,大哥,咱爸成“名人”了,啥都会画,不像你小时候教我们,光会画龙。

画龙的故事亏三妹还铭记在心,小时候野狐禅,没有师承,也没有长性,练过字,学过画,养过鹤,捉过蝎,恰似黑熊掰穗,摊掌忍视,空空如也,只有两字,“灰灭”而已。在印度导演谢加·凯普尔的电影作品《四根羽毛》中,主人公哈里对狱友说,“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然而,真的是悲剧么?到底什么是“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

论语里推崇的一个境界是“一箪食,一瓢饮”,庄子则曰“不以物挫志”,佛家最是超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大家都这般透彻,那烦恼又何来?归根结底,根本没有什么“得到的太多”,恰恰相反,是想得到的太多,得不到,便辗转难寐,了然!?有一年到西北去,夜渡黄河时,骤然小木船失去了动力,不仅在河心打了横,还隐隐有被冲去下游倾覆的危险。无边丝雨细如愁,四面漆漆,终于一个小孩子放声大哭了起来。十几个人呐,恐怕都在想,只要保住这条命,纵是教人放弃一切,也慨然相应。

老人家们教训里有一句,叫作“记吃不记打”,先贤们创造一个成语,叫作“时过境迁”,树人先生斥之为“劣根性”。反正这世间至大者,莫过于人心,至微者,同样莫过于人心。未免滑稽的是,蓦而回首,哪一个不是那只被人嗤笑的驼鸟?大风暴袭来了,撅起屁股,把头埋进沙子里。雨过天晴,大家西装革履,见面一揖,又复春风得意。

第一次面对面地看造物主攫走一个灵魂,是外公病危的一刻,他瘦骨嶙峋,闭着眼,翘着胡子,额头汗水涔涔,喉咙里“呼呼”地响着。他已经忆不起,那年大雪,他在小队里做饲养员,正猫着腰煮豆子,恍惚一阵风把门吹开,于是转身而视,小外孙满身狼狈,正上气不接下气地跨过门槛儿。

时过境迁什么意思(成语时过境迁什么意思)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