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天下4秘籍大全(富甲天下3秘籍大全以逸待劳)

富甲天下4秘籍大全(富甲天下3秘籍大全以逸待劳)

知 人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知人且知

己者达。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怠;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知人,知己,知势,三知之人必成大事。

知人需要智慧,也需要判断力。

要对一个人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对这个人的身份、阅历、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性格、禀赋、行为举止、学识才能,特别是内心的执一念(换言之叫理想与追求)有全面的了解。知人,需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君知臣一一史上莫过于汉高祖和

宋太祖。

高祖问:“吾何以败项籍?”高

起与王陵认为高祖义气,与天下人共利,有功者赏。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稳定后方,安抚百姓,征调兵员供给物质,我不如萧何;指挥千军万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这是我终败项籍的主要原因。

高祖高度评价张、萧、韩三人,

可谓知人。

大汉已立,高祖着手人事整顿,

该封的封,该调的调,该贬的贬,该杀的杀。为什么这样?高祖对群臣了如指掌。

高祖临崩,吕后问萧何百年以后

的丞相人选。高祖说,萧何之后曹参可任,曹参之后陈平可任,然陈平不可独任,需要一德高望重者辅之。后来的丞相人选,果如高祖所言。

高祖为什么说陈平不可独任呢?

这还是缘于高祖对陈平的了解。陈平的智谋和治国能力没得说,但其人品稍有缺限,难以服众。汉惠帝时,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吕后不喜王陵,迁王陵为太傅,进陈平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汉文帝时,因太尉周勃诛吕氏功多,陈平把右丞相位让于周勃,自己为左丞相。汉文帝问钱粮狱事,周勃语塞不能答,而陈平则对答如流。周勃自知能力远不及陈平,称病请辞。从此,陈平独任丞相。这时高祖的功臣多已亡故。在中国历史上,君王知臣,汉高祖是一个典范。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知臣御臣的

高手。陈桥兵变,自己落得个皇袍加身,他深知个中缘由。别人能给他穿上皇袍,也能给另外的人穿上皇袍。他怕自己的君位被人觊觎,又不愿像汉高祖那样落个滥杀功臣的恶名。于是大摆筵宴,召请石守信一班功臣喝酒。酒意酣畅时,太祖突然间神态凝重,唉声叹气地说:“我知道没有诸位爱卿就没有我的今天,但是我实在没有当节度使时痛快。我一天到晚的心事重重,寝食难安,才知道当皇上这么不易!真不如当个田舍郎,多置田产,拥有富贵,儿孙绕膝,享受天伦,逍遥自在。你们比我强,随时都能过上那样的生活!”

第二天,石守信一班功臣就坡下驴,以各种理由请求辞官,太祖多予金银,好生安抚,功臣退隐。“杯酒释兵权”成为千古佳话。

臣知君一一张良知兵法,更知君

臣相处之道。西汉建立,功高盖主者人人自危。陈豨、韩信、彭越、黥布、卢绾、樊哙等人杀的杀贬的贬逃的逃关的关,如果没有高人指点,萧何也难过此关。

张良却是个例外。自从跟随了高祖,一直忠心耿耿,奇谋迭出,然而为人低调,从不张扬。西汉建立,大行封赏。因张良功大,高祖对他恩宠有加,说:“封你三万户,随便你选地方。”张良说:“我在留地跟从了您,君臣一见如故,我为您谋划,您总能采纳,我和您的缘份是在留地结下的,留地虽只有千户,我请求您把留地封给我。”高祖说:“好。就封你为留侯。”因为体弱多病,张良请求留在京城,守在皇上身边。高祖一口答应。于是“留侯”就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封在留地的侯,二是留在京城的侯。留侯从此深居简出,吐纳辟谷,静心向道,一年多的时间不出府门,极少参加朝会。即使偶或参加,也极少言语。

高祖认为刘盈“不类我”,多次

要废刘盈,立爱妃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感到危机四伏,派心腹吕泽请张良谋划,张良借病搪塞,府门紧闭,避而不见。

为什么这样呢?缘于张良对高祖

的了解。一则,废立之事,高祖心意已决,坚持进谏,无疑是批龙鳞,拔虎须;二则,张良认为这是皇上的家事,臣子不宜干预,否则后果难料。

吕后亲自去见张良,张良不敢怠慢,出门接驾。吕后嘘寒问暖,张良诚惶诚恐。不得已,张良谋划了一个既不得罪高祖又不得罪吕后的万全之策。

一日早朝,刘盈身后跟着四位老者,这四人个个鹤发童颜,风度翩翩,仙风道骨。高祖问是何人,四人一一作答。高祖听罢,满脸惊讶,下令赐座。

原来这四人各怀经天纬地奇才,高祖曾派人去请,四人以“刘季(高祖的名字)爱骂人,义不受辱”拒绝入朝为官,又怕高祖龙颜不悦,逃进商山隐居,世称“商山四皓”。

朝罢,高祖心情沉重,召来戚夫

人解释说:“我欲易之,彼四人(商山四皓)辅之,羽翼已丰,难以撼动了!”

张良不动声色,巧妙化解了西汉

初年废嫡立庶的重大危急。

范蠡用二十二年的时间倾力辅佐

勾践,一雪会稽之耻。范蠡大功告成之后,却激流勇退。他向勾践上奏请求赐死:“我听说,君受辱臣应去死。臣无能,让君王于会稽受辱,臣理应赴死。之所以没死,是因为君王大仇未报。前耻已雪,现在受死,已经晚了二十二年,臣请一死。”

勾践回复道:你助我雪耻称霸,尊周王室以号令天下,我正要裂土分疆与你共享天下,奈何求死?

勾践放松了对范蠡的戒备,范蠡带上几个心腹和少量的金银泛海北上逃到了齐国。

范蠡为什么逃离越国呢?从他写给越国重臣文种的信上可见一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越王面相奇异,长脖子鸟嘴,象鱼鹰。鱼鹰捕鱼时,很有耐心。一但捕到了鱼,他就耽心别人来抢。你应该快快做出抉择以避杀身之祸。

文种贪恋富贵,有奷臣告他谋反,这正中勾践下怀,赐剑一把,令文种自行了断。

知子一一范蠡在齐国经商富甲天下,曾两次做齐国的相。他知道盛名之下难以乆长,于是散尽家财,悄然离开 齐国,定居于陶,化名陶朱公。

范蠡有三个儿子。老大范牛,老二范犁,老三范田。范犁杀人囚禁在楚国,为营救范犁,范蠡备好数千金,装在旧麻袋里,放在牛车上,吩咐范田前往楚国。范牛觉得自己是兄长,父亲无视他的存在,把这重要的事情托付给小弟,自己很没面子,于是以死相逼,范蠡的妻子也苦苦相劝,说二儿子没救出来,还要搭上大儿子。范蠡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件事交给范牛。临行前,范蠡一再叮嘱:到楚国某地,将金送到庄生家中,就说我向他问好,其他话不要多说,即刻回来。

范牛满口答应,私底下又多带了数百金。

到了庄生的草堂,范牛说明身份和来意。庄生说:你把东西放在牛棚里,不要逗留,回禀令尊,就说心意已经收到,暂且放在我这里。

范牛退出,但没有回陶地,而是通过其他关系,将自己私下带来的数百 金送给了楚国贵人。

庄生去见楚王,说:“某星在某个地方,楚国会将有灾祸。”

楚王问:“怎样消除?”庄生说:“唯有德政。”楚王说:“谢谢先生赐教,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原来庄生是个旷世奇才,楚王曾重礼请庄生任楚国相, 被庄生婉拒。

楚国贵人告诉范牛一个好消息,

说楚王就要大赦天下了。范牛问:你怎么知道的?楚贵人说:每逢楚王要大赦天下,就派使者到铸钱官那里,下令将铸好的钱币清点数目封存到府库里,以防在大赦前百姓哄抢(如果真出这种情况,百姓是无罪的)。

范牛满心欢喜,心里盘算:我数百金搞定的事情,何必要花那么多冤枉钱?

范牛来到庄生草堂,庄生非常惊讶:“怎么还没回去?”

范牛说:“我为了打探二弟的消息原本就没有离开,我听说楚王就要大赦天下了,特来向您辞行。”

庄生淡淡的说道:“金还在牛棚里,你自己去取。”

范牛自以为自己干得漂亮,高兴

的把数千金装上了牛车。但结果是他的二弟被问斩了。

原来,庄生不仅是旷世奇才,还是个超绝尘世之人。楚国的相位在他眼中就是个枷锁,千金在他眼中就是粪土。无知的范牛自以为聪明,其实犯了大忌。

庄生的人格受到极大污辱,于是前去见楚王,说:“我来的时候,听路人说,因为陶朱公买通了君王身边的贵人,为了赦免陶朱公的儿子才大赦天下的。”楚王盛怒:“一国之君,为天计,岂因陶地一个富商而废刑律!”于是下令先将范犁论斩,然后下令大赦天下。

范牛将范犁尸体拉回家,亲友前

来吊唁,范蠡的妻子悲痛欲绝,只有范蠡很坦然。平静地说:起初,我之所以坚持让老三去,因为老三一出生就享受富贵,稍大,就乘坚策肥,酒肉游猎,一掷千金。老大就不同了。他出生时家里很穷,跟我一起打拼,知道钱财来之不易,他很爱他的弟弟,也很珍视金钱,所以不适合让他去。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这一切都是命。

范蠡可谓知子。

另一个典故是纸上谈兵。秦兵来犯,赵王任赵括为大将军。

赵括母亲拜见赵王说:“您任命我儿子为大将军,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我非常感激您。可是,您万万不可任赵括为将。我的夫君赵奢在世的时候,父子两个人经常谈论军事,赵括说的头头是道,可是,他的父亲私下里对我说,赵括言过其实,纸上谈兵滔滔不绝,临阵作战百无一用。不为将则罢,如果为将,败赵军者必是赵括,这是其一。其二,他的父亲接受王命以后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放在国家大事上,大王赐给他的财物就堆在檐下,让将士们自己随意去取,很得人心,将士都愿意为他赴死。而赵括就不同了,接受王命以后,摆酒设宴自晨至昏,大王赐予的财物,全都藏进自家库房。这两点不同,就不能任他为将。”

赵王说:“秦军最怕赵括,我相信他,这事不能更改。”

赵母请求赵王:“大王一定任他为将,如果他败军误国罪不可赦,我的家人可以不受他的牵连吗?”赵王答应了赵母的请求。

赵括自以为是,进退失据,长平

一战,赵军全军覆没。因赵王有言在先,赵母保住了家人性命。

知弟一一魏元帝时期,司马文王

谋划伐蜀,派太尉邓艾、司徒钟会、泰山太守诸葛绪三路大军向蜀地进发。钟会上奏诸葛绪畏敌不前,坐失良机,槛车押回京城,钟会夺了诸葛绪兵马。邓艾大军一路斩将搴旗,所向无敌,钟会上奏邓艾谋反,槛车押回,途中被杀,钟会又夺了邓艾兵马。于是钟会准备在蜀地做第二个刘备,结果部下丘建暗传消息,胡烈鼓动蜀宫刘禅旧部造反,钟会稀里糊涂被杀。

司马文王这一着棋确实高妙,灭蜀,非钟会、邓艾这两员战将不可。蜀灭,两战将殒命,解除了司马氏篡魏的后顾之忧。司马文王除了自身的智谋,还离不了一个人,这人的是钟会的哥哥钟毓。钟毓在四年前病逝时,为避钟家的灭门之灾,就提醒司马文王:吾弟钟会是个奇才,擅于权谋,野心勃勃,不可让他专掌兵权。

因此,司马文王对钟会早有防范,在钟会身边安插了心腹。平蜀之后,司马文王表奏天子,特赦了钟毓的儿子钟峻、钟辿,且官爵如故。

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夫人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叔段。因寤生是倒着出生,吓着了母亲武姜,武姜厌恶寤生,喜欢叔段,求武公立叔段为太子,被武公拒绝。武公薨,寤生袭位,是为庄公。

武姜要求庄公把制城封给叔段,庄公说:“制城是凶地,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任意挑。”

武姜要求将京城封给叔段,庄公一口答应。

叔段到了京城,扩大京城的内城外郭,规模超过都城,城墙筑得比都城还厚还高。

祭仲对庄公说:“京城的规模比都城还大,城墙比都城还高,这违反了先王制度,难以控制。”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乆,叔段又威逼北面和西面的边城在从属庄公的同时又从属于自己。

公子吕谏庄公:“国无二君,您如打算把国家交给叔段,那么我就去事俸叔段,否则,就除掉叔段,不要让百姓生二心。”

庄公说:“他会自取灾祸。”

不乆,叔段又呑并了庄公的两座城。

子封说:“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大,危险了。”

庄生说:“不仁义,没人亲近;势力大,很快就崩溃。”

叔段准备与武姜里应外合攻打庄公。

庄公说:“时机到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师了。”于是,派子封统领二百乘战车去攻打叔段,军队未至京城,叔段的军队就溃败了。叔段狼狈地逃到鄢城,子封率军追到鄢城。叔段只好逃到共国去了。

庄公对叔段的性格、野心、智慧、能力可谓了如指掌,所以在与叔段的争斗中稳操胜券,从容不迫。

知徒一一孔子曾反省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原来,宰予思想前卫,常常与孔子的思想相左,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听说宰予参与齐国动乱,骂宰予“不仁”“粪土之墙不可圬”。然而宰予好好地做着临淄大夫,并未参与动乱。至于子羽,因为长相很丑,孔子不喜欢他,认为他没有才能。可是,子羽修行极高,超脱凡俗,后来,弟子三百,名闻天下。

虽然如此,孔子对更多弟子的了解还是非常深入的。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齐相田常为了震慑高、国、鲍、晏四大贵族,树立自己的威权,准备率兵征伐鲁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存亡在即,你们还不采取行动?”

子路请求出使,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和子石请求出使,孔子不允许;子贡请求出使,孔子就答应了。

子路原是个粗人,自从跟了孔子,“恶言不闻于耳”,但忠信有余,变通能力不足。子张勤学好问,但悟性稍差。子石才气卓然,但当年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未经历练。子贡思虑缜密,眼界开阔,利口巧辩,才智卓越,深得孔赏识。

子贡去见田常,说:“您很不得志,多次受封都被高、国、鲍、晏阻止了。您选择伐鲁的策略错了,即使呑并了鲁国,对您依然没有好处,求败才是上策。常言道,忧在外伐弱,忧在内伐强。你的忧患在内,所以要伐强大的吴国。伐吴不胜,随你出征的高、国、鲍、晏威势自然不存,齐国大权就在你手中了。”

田常说:“我准备伐鲁,齐王已

批准,怎好改变?”

子贡说:“这个简单,暂且按兵不动就行了。”

子贡至吴,对吴王阖闾说:“您

成为天下霸主的机会来了,齐国正准备呑并鲁国,您率正义之师征伐不义之君,一则可以扬名,二则可以显威,三则可以获利,天下诸侯就会拥戴您为霸主。”

吴王说:“等我灭掉越国,再去伐齐。”

子贡说:“当初您存亡续绝扬名

天下,现在如果灭掉越国,就会损害您的英名。如果您害怕越国,我去说服越王派兵随您征战。”吴王满心欢喜。

越王勾践亲自驾车迎接子贡,子贡说:“您复仇的机会来了,吴王要去伐齐,您派兵出征,彰显您的义;拿出重宝送给吴王,彰显您的礼;派一个智慧的大臣卑辞传达您的意思,彰显您的诚。等吴齐交战,您卧薪尝胆二十二年就有回报了。”勾践千恩万谢。

子贡又回到吴国,吴王希望勾践跟他一起出征。子贡说:“越王已派军队助战,还要越王一同前往,天下诸侯会以为越王受您的胁迫,影响您的声誉。”吴王放弃这个打算。

子贡自吴至晋,对晋君说:“齐吴将有一场大战,如果吴军胜,必然移师伐晋。”

晋君急切问:“怎么办?”

子贡说:“积极备战,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足矣。”

事情的发展完全按照子贡的谋划进行,吴师大败齐师,然后伐晋,被晋军打得大败,越王勾践趁机灭了吴国,吴王自杀了。

子贡一出,存鲁,败齐,强晋,

灭吴,霸越。可见,孔子知人善任,是一个圣明的人。

知友一一朋友易结,知音难觅。

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眼

前仿佛出现了巍巍的泰山;于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浩浩汤汤的长江大河。于伯牙遇难,钟子期悲痛欲绝,从此不复鼓琴。

鲍叔护卫公子小白赶回齐国,君位之争宣告结束。鲍叔成了齐相的不二人选。可是鲍叔偏偏举荐了公子小白的仇人管仲,而此时管仲正囚禁在鲁国。齐桓公(公子小白)一听,顿时盛怒,鲍叔劝谏说:“君王息怒,听臣说完。您已稳坐齐国君位,如果您安于现状,就由我来辅佐您。如果您要霸天下,非管仲不可。”齐桓公转怒为喜,用巧计接回管仲,鲍叔辞去相位,管仲为相,鲍叔的官阶在管仲之下。

管仲大力推行改革,齐国国力强盛,一跃成为天下霸主。鲍氏成为齐国的名门望族,子孙袭爵。

管仲感慨地说:鲍叔出资,我俩

合伙做生意,结果赚的钱我总是拿大头,鲍叔不认为我贪婪,他知道我家境贫穷;我曾帮鲍叔做事,结果事情做得很糟糕,鲍叔不认为我蠢笨,他知道做事的环境和条件不允许;我多次到国君那里做官,每次都被辞退,他不认为我无能,他知道我的时运未到;我上战场打仗,总寻找机会逃回来,鲍叔不认为我胆小懦弱,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亲需要赡养;公子纠遇难,召忽为此而死,我却宁肯可苟且偷生,也不肯为公子纠而死,鲍叔不认为我贪生怕死,他知道我的才能还没有发挥,我的宏伟抱负还没有实现。在这个世界上,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知仇一一知彼知己,这“彼”有时指的可能是仇人,或者说敌人。

知仇,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孙膑知庞涓,才能轻松地牵着庞涓的鼻子走,马容道一役,全歼魏军。

仇,有公仇和私仇之分。对于公仇,那是一个人的职份,别无选择;对于私仇,如果能待以公心,那就是一个具有高境界的人了。

祁奚年老致仕,晋悼公问接替他的人选,祁奚毫不犹豫地举荐了他的仇人解狐。

悼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回答:“您问的是合适的人选,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悼公很赞赏他的大度。

祁奚公私分明堪称表率。

知彼,知己,知势,知全局,知

大小,知轻重,知缓急,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到的。知人需要大智慧。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