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1

当翻开第一页,看到俞正强老师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形容种子课时。我有点迷茫,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当读到“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时,我似有所悟。书中提到,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进行度量后在学习用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显然他没有理解透彻,还没理解题目,就直接提笔作答,这种情况在许多数学学困生中常见。通过读了俞老师的书,我理解到需要变化思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利用身边的文具,以及借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数目的比较,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叶圣陶老师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作为护花的园丁,要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让孩子们在主动中发展、在成长中完善!

种子课读后感2

◎从课堂,与书结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教育现象合适不过的表达,包括教育中的德育感化,包括课堂中的知识传递,包括师生间的共同生长。读有过俞正强教师的很多小视频课与专题讲座,不但幽默风趣,并且有深度与意蕴。一句“每一堂课,就是一颗被埋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种子,日后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本人与书结缘。究竟什么是种子课?什么是生长课?怎样上好种子课?如何把种子埋进孩子的心理?老师怎样反思?种下诸多的好奇和疑问,踏上了“种子课”的栽培与收获征程。◎种子课,生长的课堂“种子课”,于本人是一个似懂非懂的名词,书稿中这样描述到: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种下种子层层拨节,就造就了课堂的生长,知识的建构。一、“种子课”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1.打好“种子”战。所谓种子课,就是知识开端,可以迁移、生长的关键课,是应该深耕细作,重点落实的。譬如:在小学关于“数”的知识系统学习里,具有“种子”特征的课有3节:《自然数1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和《用字母表示数》。小学阶段,学生一年级认识了自然数、二年级认识分数、三年级了解小数。其中,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从入学之前的日常生活中就开始了,而小数只是分数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再例如:在小学阶段关于“数学概念类”的教学中,一共有8类主要的计量单位。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在小学数学中就具有种子特质,因此也是要好好创造,深耕细作的种子课。也正因为这些“种子课”的深刻,后面的生长课才简约又从容。2.守好“生长”关。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知识的点与点之间,是能让学生充分自主,自然生长的课。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再种子课的深耕细作下,“生长课”可以配合使用导学案,适当自主,进行“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教学落实。那么什么情况下组织学生自己阅读书本,自主学习比较好?在关于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例如“厘米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这两块内容,虽然都是关于单位的认识,但前者是具有种子课特质的,不适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书本,教师须有创造与引导,充分建构;而后者可组织学生阅读,结合导学案自然生成。“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数学教学形似于一场持久战役,一定要着重打好关键的几战,关键战带起了气势,其他战就会势如破竹。二、“种子课”带给我们课堂教学的新路径。1.精抓课堂起点的新路径初品本书时,俞老师实实在在地呈现一个个教学案例,具体又深刻地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课,就是“种子课”;种子课,应该这样上;种子课的特征该怎样体现,才能带领学生发展;种子课如何再后期展开生长,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回到“厘米的认识”一课中,俞老师对比不同课堂教学片断,对长度基本单位的三个课时学习进行看详细的分析,倡导大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关注孩子的死我过程。通过比较了“厘米的认识”和“面积的认识”两课的差异,提出种子课的特点,就是要用生长代替重复,用延续代替循环。2.渗透课堂素养的新路径种子课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起始课,它作为开创的新路径,更加需要渗透的是学生素养。书中呈现的六节不同种子课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数感方向。指引我们需要带领学生经历的数感发展之路如下:从表示数量迈向表示关系即从“量”迈向“率”,从表示一个点走向表示区间,从真实走向虚拟,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绝对走向相对。数感不像平时的知识和技能那样掌握起来立竿见影,它是学生对数的一种感悟和参透,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更多地积累实践经验,经历一个逐渐建立、发展、成型的过程。 那么,数感如何培养呢?结合俞特的理论和自我平时一些思考进行的梳理,感受到在数感培养过程中的“体验”,其实大多是基于对生活、对操作、对图示、对想象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是将数感的培养尽量深度地融入到日常学习中,鉴于已有的明白让学生开展多种学习,基于体验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感悟和认识,让课堂掷地有声,顺应素养。3.焕发课堂生命的新路径细细读完这本书,再回到课堂中,原来“种子”二字不仅仅指的是一堂引出知识种子的种子课,也指向孩子内心深处埋下的热爱数学的种子,也是某一个唤起课堂生命的种子。一颗颗种子的播种,都需要行之有效的酝酿。(1)调动学生求知欲,需要问题情境的创设。恰当创设导向性的生活问题情境,会提供欢乐的气氛,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更加吸引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基于学情,问题的创设应当具有两个特征:具有情境魅力,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问题尽量处在学生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就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学习形式的灵活多样。小学生阶段的孩子自制力薄弱,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当降低机械化的学习程序,力图模式新颖。具体的如教具上色彩鲜艳;穿插结合新颖的谜语、故事;教学上融入有趣的游戏;课堂关键处的质疑、恰当的悬念等等。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方法更多”等各种比赛,使学生“大显身手”,学习兴趣自然大大提高。(3)“愉悦”学生学习心理,需要学习信心的树立。学习心理的“愉悦”对小学阶段,尤其低段的孩子来说万分重要。学习俞老师的思想,结合孩子天性,我们可以领悟到:当学生想独立地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给足学习空间,并且注意情绪鼓励,例如“相信你一定能行!”、“你真的很棒!”、“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等。当学生的学习因为困难停留时,要留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设“跳板”过渡,调整课堂的学习节奏,使他们一步步成功到达知识的彼岸。◎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种子课,就是要为了每个人的生长。品读俞老师一路思与行,他一直倡导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空间,促使学生有进行深度思考的学习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要尽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一、视学生为种子,悉心呵护成人常常忘记自己作为个体的身份,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行变成学生的想法,自以为是地以为学生就是这么想的。而当学生的想法异于大家时,便把它定义为错误,学生常常被视为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鸦。事实上,学生是一颗种子,而绝非一张白纸。正因为是颗种子,所以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但是,种子也会遇到困境,遇到生长的阻碍,不能平分雨露的苦恼。我们应当摆脱“白纸”思维定势,视学生为种子。二、视德育为种子,充分拔节种子刚发芽时是脆弱的,它的茁壮成长一定离不来我们日常里朴实无华的德育保护。例如在小学里,数学学习困难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即:①不明白我怎么就算错了。(计算)②不清楚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数量关系)③不懂怎样去分析问题。(问题解决)面对这些困惑,成人似乎容易忘记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经历,相对应地会以如下观点回应小学生们,即:①就是太粗心了。(计算)②还不是听课不专心。(数量关系)③又在偷懒。(问题解决)教师面对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总是粗暴地归之于粗心,是很狭隘的。深刻自然的德育行为才能助力种子的生长。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倾听他们说出计算过程,从而找出他们出错的真正原因,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做德育工作时要有宽阔的胸怀。三、视家长为种子,共同成长平时在与家长对话沟通时,学生家长的表达也是如此,总是把孩子的学习麻烦归结为是粗心,而未能正确地对孩子的学习困难给予指导。孩子本身,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接着便是消极的评价,以此反复,开始畏惧数学。所以作为培育者的我们,更探索如何呵护每一颗“种子”的更多途径,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数学,这是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地设计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实现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于书予人,课堂再生俞特说:教书,一种是将学生的“明白”改造成数学的“明白”,一种是将学生的“空白”变成数学“明白”。结合这样的思想,其实一种就在教学中,我们要领悟学生的“明白”进而改造为教师的“明白”,其二教师的“明白”要落实渗透,最终变成学生的“明白”。深读此书,学到的不仅仅是课堂的落实,以及一位特级教师给予我们的实践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深耕种子课,如何细作孩子的素养培育,如何再生课堂,如何为他人师,如何省自身。合上书本,回到本身,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扎根向下的充满希望的种子,这每一颗种子努力生长的模样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带着俞特的《种子课》,让我们做一个培育“种子”的实践者,自检自省自我突破,做一个扎根向下,努力生长的领航人吧!

种子课读后感3

读《种子课2.0》,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回看上次观后感关注更多的是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这次读后再思考我们的课堂如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如何把学生的“明白”变为教师的“明白”,如何教对数学课。1.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本书是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编著,俞老师用非常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我们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但都有一点需要思考的,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课堂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设课。如平均数这节课的教学,对于60米的跑步成绩,学生的元认知里只有超常发挥、正常发挥、失常发挥,俞老师用五个问题:问题1.这位小朋友填了15,却把15划去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问题2.后来,这位小朋友填了10,过了一会儿又把10也划入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问题3.同学们,那大家认为,这位小朋友应最好填几?问题4.13秒,这位小朋友根本没有跑出来过,填上去是不是不诚实啊?能填吗?问题5.13没跑出来过,13跟这些跑出来的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通过这五个问题学生深刻理解了像这样具有虚拟性,又可以代表一组数的整体水平的数叫平均数。又如,圆的认识这一课,学生进入课堂时就带着圆规,如果此时你让他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画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高,因为很多同学在课下已经会用圆规画圆了,而如果我们能顺应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用圆规比赛画圆,画的漂亮的介绍方法,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也水到渠成了。所以我们的课堂不管怎么改,永远不改的是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2.理解教材的隐性知识我们平时的课堂只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很少思考这些课设置的隐性知识,对于种子课衍生出的生长课,都是同类型的课我们该怎样教学,备课时我们又该怎样思考,其实虽然是生长课但每节课的隐性知识也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渗透的,比如:虽然都是长度单位的认识,《厘米的认识》这节种子课的隐性知识是让学生从比较虚物到标准比较物,而《分米、毫米的认识》的隐性知识是标准比较物与测量对象间的适宜性。《米的认识》的隐性知识是教会学生从更大与更小的方向去规定标准比较物。再比如虽然都是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隐性数感是数与数字,《千百数的认识》这节课的隐性数感是位值与满十进一,《较大数的认识》的隐性数感是数级与数的无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课前多思考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思考这节课的隐性价值是什么,它与同类型课之间的不同点在哪,如果能把教材理解得再透一点,学生收获的会更多一点。3.设置开放的数学问题整本书中俞老师对习题课的设计是相当精彩,不仅能很好的梳理知识,使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更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生成。比如:百变的0.3——小数知识整理,请你不准说是它,但让别人明白你在说它,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说法?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散思维,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构建介绍0.3的新方式,进而有效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种子课2.0》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我的数学课教对了吗?怎样教才是教对的数学课,怎样去教对的数学课,每种课型俞老师都给出了教学设计的方向,值得我们学习,更引发我们的思考,课堂上如何上好种子课,进而教对数学课!

种子课读后感4

近期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著作《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数学教学及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感悟,日常教学中一直困扰我的疑问也随着书中一些好的建议一扫而光。在本书中,俞老师结合了许多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深度剖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和“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作为羽翼尚未丰富的青年教师而言,想要做好这些是极其困难的;这不仅需要整体把握小学甚至衔接到初中的教材知识,更需要教育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之余,一定要要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下用心备课。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几点读书心得: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三、具化概念,寓教于乐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适时地竞争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也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四、想要学生会提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发现问题俞老师的书中提到学生的问题为何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俞老师列举了笔算除法的那节课(举例15÷3=5)。很庆幸自己在备课时搜到了俞老师的这节课,对于自己之前备课不求甚解的态度深感惭愧。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加、减、乘这三种运算不难想到学生会将15÷3写成和加、减、乘一样的形式,当然这样是错误的。但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算法呢?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想法,呈现出冲突,引发深度的思考,再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竖式写法的合理性。当然这比平时的直接展示除法竖式的授课方式慢很多,但身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若干年后学生不会记得他解决过哪道题,但他应该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俞老师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认为有什么好想的那数学还是数学吗?“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而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种子课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而平时我们上的快,可能将来会慢。”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备课时的不求甚解可能会导致课堂进程的卡顿,所造成的损失更不是一两套练习题所能轻易弥补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节课!想要学生会提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发现问题。作为一位极其受欢迎的数学教师,俞老师的课不仅逻辑思维缜密,而且语言风趣,数学之根本其实是一种文化。可是多数时候我们把数学和严谨无误直接相关联,认为数学课上就应一板一眼、一丝不苟,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喜欢的并不是数学呆板严谨的课堂,也没有哪间死气沉沉的教师能够真正让教育教学真实地发生。因此,努力让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师生的思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让幽默风趣的语言俘获孩子们的“芳心”,这样的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孜孜以求的结果。我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成为像俞老师一样优秀的教师!

种子课读后感5

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一、如何上好种子课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二、如何面对学困生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办公室内,经常可看到我们的老师课后在辅导学困生,教师累,学生烦,关键成绩还不一定上去。俞老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班上的学困生,他课上多提问,不让他们走神,课中多指导,不让他们掉队太多,课后多补课,尽量讲懂当天学的东西。两年下来,花了十分多的力气,孩子终于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孩子上了初中后,又打回了原形。这让俞老师不禁想到,他可以给这样的孩子补课一年,两年,可补得了三年、四年吗?我们说,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点心的沟通,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俞老师认为,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他说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学生也没有找人补课也就会了。而教师的守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因此,有的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于学生的暂时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能也是个好办法。俞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他说如果要给学困生问题开出一剂药方:那只能是四味中药:即体力劳动一分,拼时间花力气,大量补课,成绩短期内会有所提高。价值追求二分,即改变孩子的心,而心的改变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来。他认为,如果我不能改变学生,但至少可以不伤害学生。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对话寻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生命等候二分。即学生的学习困难可能既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命的成熟问题。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待花开,每个孩子总会有属于他的花期。三、教师如何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是关于得与失的原因。能否找到得与失的原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一个成熟的专家教师是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的,当然也不忽视学生和外在的因素。反之,如果把失误的原因归之于学生或客观因素的老师,专业发展都很难得到发展。教师在反思时,有时会停留在浅显的表面。比如我们学生常犯的一个计算错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包括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心里有时还会侥幸说,反正会做,就是粗心了一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细心一点。却不知只是这样一说,孩子们还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努力。事实上,孩子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数字抄错,有的是书写习惯,有的是进位时的瞬时记忆,有的是口诀误读,有的是计算顺序,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归为粗心,是很浅薄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找出草稿纸,寻找到算错的真正原因,这样孩子下次粗心的机率就会降低。我们的教师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干舌燥讲,可孩子们在下面却不听。或许我们老师该反思自己课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或许思考一下当天孩子也有突发状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味的抱怨与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这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情怀。我们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但效果不佳。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专业发展的追求,于是工作就成了一件依惯性而为的工作,失去了乐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与践行,将束缚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