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道德情操论》是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的伦理学经典著作。《道德情操论》阐释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于其道德范式,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同情的情感,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据。这里的同情并非是怜悯之心,而是同理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斯密说,“我们的同情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了同情对象的境遇中。这不需要太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人的本性”。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愫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机理、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那么,对个体来讲,一个人要想过得幸福,需要什么样的个人品质呢?斯密说,“人生而自私,但又生而带着同情心。同情的概念搭建起人与他人的联系。我们期望获得他人的赞同,因此我们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品行在自己和别人的眼中都显得合宜”。在我看来,亚当·斯密的同情、合宜的秩序分析思路,相比于传统个体自发秩序扩展的分析是有优势的,是基于天生同情及情感特征的分析,具有更加自然和坚实的基础。有了同情感和合宜性两个理念的加持,个体生命存在、发展和追求的指向及意义昭然若揭。合宜感会接续影响个体对日常行为的判断,并延伸出“自制”“可敬”“可鄙”“赞美”等等情感。亚当·斯密认为这些情感是我们日常情感中的“基本形式”,是社会中具有一定道德感的人都能理解和认同的行为准则。合宜感及其延伸情感会被进一步引入到具体的社会评价中。斯密说,“人们对美的判断容易受到习惯和风气的影响,但是道德上的赞同或不赞同,却很难受到歪曲”。他在尊重历史和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社会阶层差异的语境下,描述和分析了相应的社会风气改变后合宜感的情况。斯密说,“在不同情境合宜的要求下,情感表达就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程度差异。基于此激情和情感的互动协调,人类将衍生出不同的秩序结构”。从身边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在穷困之时费劲辛劳去获得财富和权力,当他达到目标时,才会领悟到财富和权力仅仅是小收获,真正的效用是社会赞同的合宜的情感。这种合宜感连同社会赞同感会引发人们对行为准则的尊重和遵循,即责任感,这又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之一,这种尊重构成了有节操的人和卑劣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实际上,做一个好的人和形成一个好的国家在亚当·斯密看来都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道德情操论》实实在在地提出了如何做一个“好公民”的要求,也描述了建立一个好社会的路径。这些要求和路径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对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对西方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亚当·斯密在第六卷中重点讲的就是在自然法准则下的国家体系构建,他认为国家发展和进步应该遵照的是这样的价值标准——基于对全人类的爱。斯密的思想虽然也为他在《国富论》中提到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是如何促进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曾经奠定过基调,但《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之一面,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是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利益的整体全面的强调。所以,斯密说,“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个人、社会及国家均追求效用,“无形的手”调拨着各方对经济利益的欲望,但《道德情操论》的思想无论在创作时长还是深远思考和对人类进步的影响方面,都被亚当斯密放在了其生命创作的首位。所以,对个人来讲,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会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对国家和社会来讲,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世界才会更公平,更正义。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很多人都具有惰性,本人也不例外,我们更愿意游玩,而懒于阅读和思考。冠状病毒依然在传播,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乡下很多地方都在封村,无处可去。真没想到玩手机有一天都有不想玩的时候,于是抽空写点东西算做另外一种形式的自我放松。疫情期间发生了很多在老百姓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此不一一列举。偶然想到很多年之前粗略读过的一本书,具体书中内容因为时间久远可能记不太清,但是想到此书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的答案,感觉有必要写上三言两语,权当自我练笔。依稀记得初读《道德情操论》,是在本科期间的鹊华书院的读书小组,是在一位老师的导读下大家一起阅读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亚当斯密,也就是被我们尊称的经济学之父。起初国内人对此书知道更少,直到我们的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大家才慢慢知晓更多。很多国人或许更加熟悉其另外一本著作《国富论》,但是自己唯独更爱《道德情操论》。因为在我们看来,《国富论》是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国家实现财富最大化的,更多层面上讲或许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工具价值”;而《道德情操论》不同,其真正包含了作者思想的进化,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思想价值”。正如前文所说,我们都愿意经过成本-收益分析后,学习更快能够带来效果的东西,加上改革开放的背景,《国富论》在国内比《道德情操论》流行的多。如果《国富论》中市场是“其中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道德情操论》中道德则是“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用通俗易懂的话说或许就是想让商人“有道德的赚钱”做到“富之路”和“德之路”的统一。《道德情操论》首次出版于1759年,修订过六次,直到去世前还在修订,可见此书作者心中的地位。此书写作背景在于英国市场经济兴起初期,个人追求利益和权利欲望强烈,人传统美德还能否或者还是否需要维系成了人们讨论的问题。两种主要观点,其一主张坚持原有伦理道德,认为市场会败坏道德;其二则为自私自利辩护,认为人性本恶。作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主张在书中试图肯定市场和工商业作用的同时,解放个人经济动机的前提下为道德的重要性进行论证。在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全书共七篇,对人类各种道德情操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证。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主要说明的是同情、同情心是人类的天赋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篇(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讲人对优缺点的感觉。第三篇(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阐述了人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同时评论责任感这一美德。第四篇(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论述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篇(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情感的影响)讲述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或者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篇(论好品格)阐述有关个人性格美德的品质: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篇(论道德哲学体系)论道德哲学体系。此书通过以同情的原理解释人类一切道德的根源,论述具有利己主义的个人应该怎样控制他的情感和行为,尤其是自私自利的情感和行为,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作者还表达了其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崇高目标的伦理思想。 虽然不是学经济学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会作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以为据,我们也更好的理解《国富论》追求财富最大化的思想。而《道德情操论》却试图让利己主义的个人通过控制自己自私自利的情感和行为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看起来作者思想是自相矛盾的。个人本性具有自私性,但同时作为社会人其仍然具有社会的属性,肩负社会利他的职能。鄙人未通读《国富论》,更不可能彻底搞明白作者两本书、两种思想具体的如何交叉,但是在这里引用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让我们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所在即“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如若想更深刻理解这本书,应该再重读一遍,自己未精读而洋洋洒洒写的文字生怕误导大家。如有有时间希望自己和大家都能进行再读一遍此书。《道德情操论》可以说是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或许想告诉我们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受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带着道德和同情赚钱,不要去做伤害别人的事,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反而是更好的“利己”,需要永远种植在人们的心灵里。重拾同情心,才是有序社会的第一步。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

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密切相关。在《国富论》中,斯密假设所有人都是“经济人”,一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道德情操论》中的人却是高级的“社会人”,对物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如果说《国富论》说的是“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论》说的就是更深刻地阐述了只有“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道德情操论》讲述了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我认为,在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长期时期,该书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pxq平阳文化网pxq平阳文化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人用30多年时间创造和积累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里才拥有的财富,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当中却有诸多隐患和不安,社会浮躁、道德缺失,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加大,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迷失自我,缺少信仰,不择手段,三鹿奶粉事件、煤矿事故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这本书里写道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正义,《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它是一种美德,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随意自由决定是否遵守,而是可以使用武力强求的,违法这种美德将遭到怨恨,受到惩罚。道德一旦缺失,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必定影响社会和谐。由此可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读了《道德情操论》,我们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近人的本质,从而使本书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义,《道德情操论》对现时代的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许多人不断追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诉求,迷失了自我,一些共产党员甚至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的党,在这一时刻,更应该认清形势,培养我们的情操,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发展要顺应人的本性,应该让“看不见的手”去操控这一切,但并不等于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行了。毒奶粉事件、过期疫苗事件、楼脆脆事件等等就是鲜活的例证。《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私欲,也有情操。无论人怎样自私,他都有一种“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www.lz13.cn)正因为人类懂得感同身受,拥有普世之爱,所以人才区别于动物;正因为守望相助,前人为后人栽树,小我为大我牺牲,人类社会才得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续至今。懂得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人民群众遭受灾难时总有陈光标似的人物挺身而出,不难理解香港义工冒险救孤儿捐躯的义举。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国家的任务,那就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和追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把“蛋糕”分好,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紧紧围绕“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着力解决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问题,加大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引导和鼓励更多“先富起来的人”积极行动到慈善事业中来;通过法律建设、道德修养建设,让社会建立起诚信经营机制,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更为依法、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社会生活中中,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4

著作《道德情操论》作者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努力挤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后来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直讨论的话题。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应该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应该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美好、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利益。现在我作为一名教师,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现在必须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起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直在讲求德治,可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可以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相信着并为之努力着!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5

我最早读《道德情操论》还是上研究生的时候,是导师推荐的读物,那时更多的是从理论和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后来,温总理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特别问在场的师生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他很喜欢阅读这本书,他语重心长的说,青年人应该花时间好好读读这本书。于是,我工作后,又重新把《道德情操论》读了一遍,得到了更多的启迪。读懂一本书就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道德情操论》发表于1759年,迄今已有250多年。这部亚当·斯密的成名作,可谓命运多舛。一方面,它被《国富论》的耀眼光彩所遮蔽。另一方面,学界对它的解读,却是见智见仁,众说纷纭。写作《道德情操论》时,斯密还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这本书便是根据他在课堂上的讲义加工而成。他在《国富论》赢得巨大声誉后,还费尽心思,对《道德情操论》作了大幅修改,在临终前两年推出了第六版。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现在的中国社会有些相似。18世纪初的英国(或者说20世纪末的中国),市场经济已经兴起,个人追求利益和权利的愿望十分迫切,人类传统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英国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学说:一类坚持原有的伦理观念,对腐败、奢侈、欺骗的盛行忧心忡忡,认为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将使整个社会伦理衰败、道德堕落;另一种则为私利和各种罪恶辩护,认为人性本恶。邪恶的本性促使人为了自利的需要而创造了各种财富,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一旦人们摈弃邪恶,社会就会萧条、贫困、没落。与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不同,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既试图肯定市场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又试图在个人经济动机得以解放的条件下,为道德的重要性做出论证,这也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主题。我想,这就是温总理为什么会5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并推荐《道德情操论》的原因。斯密是一位把经济问题同法律和道德联系在一起考察的大思想家,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自己独创的广义道德哲学体系,重点阐释了狭义的伦理学。这与其法学思想和经济思想密不可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斯密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特色。只有读懂了《道德情操论》,才会了解他的伦理学和法学思想,才会准确把握他的经济学思想。才会懂得“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道德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在寻找“富之路”与“德之路”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在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寻求两全之道。在书中,斯密良苦用心的去论证,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时代,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既肯定了人们对利益和幸福的追求,也强调了这种追求必须是符合社会的一般规则,而不是无节制的贪婪。他乐观地相信,“富之路”与“德之路”一定能够统一。《道德情操论》着重论述了“正义之德”在市场经济时代的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必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公平和正义是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保障,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持和谐的经济秩序。公平和正义是生存生活的基础,保障人们的共同利益,承载了人们美好的追求。公平和正义能够协调个人发展、他人利益和整体发展三者之间的矛盾,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转。《道德情操论》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共鸣,不仅存在于国家、社会道德的层面,对家庭、职场的各种人际关系和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书中着重解释了仁慈之德的内涵,强调在家庭或家族中,家庭伦理至关重要,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不仅是自然联系的结果,而且是道德联系的产物;职业中的同事关系、贸易中的伙伴关系等,也存在如何友善仁慈的问题。亚当·斯密把社会团体作为慈善的主要对象,国家是最重要的社会团体,他把爱国者为国牺牲的行为视为最光荣的行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如果这个社会的每个人在追求‘利己’的同时,都满怀‘利他’的道德情操,才会是一个人人幸福,真正和谐的社会。就个人而言,寻求发展,谋求进步,要遵循基本的道德准则,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工作中乐观勤勉,在生活中合理消费,不欺骗,不贪婪,不损人利己,依靠知识和能力来取得职业中的信誉。对于整个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要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我想,这也许就是《道德情操论》带给我们的时代启示。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