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左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左右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他还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的,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能力是学生的读写能力。在100个建议中,涉及面最广的就是关于阅读。那么,儿童阅读要达到什么程度呢?用他的话说就是阅读自动化。什么是阅读自动化呢?就是阅读的时候会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时阅读。在作者看来,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自动化的最佳时机,而小学阶段又以三、四年级最为关键。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以达到学生应该具备的水平。小学阶段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就是建构意义,增加阅读量。每个学段的侧重有所不同。小学低段主要以绘本、桥梁书等初阶书籍来引导学生阅读,重在让学生喜欢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中段是阅读自动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朗读不少于200小时,默读、视读不少于2000小时,学生要能在2小时内读完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三、四年级每年阅读量1000万字左右,大约有100本书左右。从现行的课程标准来看,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不出声”,就是在落实和培养学生在阅读量的积累上。五六年级则以精读为主,阅读有一定速度,默读读物每分钟达到不少于300字,学会短时间内阅读文本,并进行思考。整个小学阶段读阅读不少于1000本书,如果每学期按200小时计算,每月有40个小时,每天就要保证2小时的阅读时间。如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上远远达不到阅读自动化的标准。再来看看阅读质量,高质量的阅读就是有理解的阅读。那么,有理解的阅读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书中强调:“学生既然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所以,我们在平时出现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就找到解释的原因了。比如,学生为什么会在阅读短文时丢分最多?学生为什么会读完一个片段后并不能恰切地归纳出其主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强调阅读自动化,还特别重视书写自动化。他强调:“书写的自动化也有赖于阅读,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学生在第四学年的时候就必须要掌握有速度的书写的技能,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因此,审视一下自己所在的学校,有多少学生能掌握熟练的书写技能?有多少教师会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做到书写自动化?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如果不能拥有自动化的书写能力,怎么能承载未来的学习生活?自动化书写能力要如何培养呢?这与阅读训练一样,首先是量的积累,其次是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从三年级起,就要训练学生能笔不离纸地写出较长的词,能够眼睛不看练习簿也能写出词甚至短句来。当学生看着一个字时,不应考虑这个字怎么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书写的时候同时在思考。小学阶段,学生应当在本子上写过不少于1400页。当然,学生自动化书写能力的形成,还与学生手部肌肉的灵活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让学生的小手能更加灵活,应多让学生做一些手工活动,参与劳动实践类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圆形、椭圆形、曲线、波浪线等稍有难度的线条,让他们从小就能进行平稳又精细的动作,从而为训练学生自动化的书写能力打下基础。课堂上,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哪种状态是学生开始真正的学习?本书都有精要的分析。现在的课堂,缺乏让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缺少凝心沉思的氛围。观课时,不难发现,课堂就在师问生答的对话中完成了,就在看似热闹的状态下结束了。你会发现,学生几乎不会提问。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很专业的考验。落实必须研究哪些知识放在课堂上讲解,哪些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文中这样说:“对事实的搜集和加工,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状态。即能动的状态——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体系中自觉地挑选出必要的规律性,特性和定义的状态。通过搜集和加工事实,学生就走上了自我进行智育的道路。形象地说,事实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气。因此,请大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课程标准,你觉得选用哪一部分的事实放在课堂上讲,而把哪一部分的事实留给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加工。”怎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呢?把学生一个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把他们的回答拼凑成一个总的答案,就是学习了吗?这时,有的学生在回答,有的在旁听,只是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旁观者。我们习惯性地以为学生回答问题就在学习,殊不知,零碎的知识,远远不及每个孩子在疑问之时凝心聚齐地认真倾听老师完整的讲解。我们需要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所有的学生都在思考。现在比较流行“海量阅读”这一词语,那么问题来了,海量阅读是指速度吗?答案是否定的,海量阅读并不是指速度。海量阅读就是一个量的积累,学生阅读达到一定数量后,其质量和速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和保障。所谓“量变引发质变”就是这个道理。再来看看现在流行的“自主识字”,也是遵循这一规律,不必字字记忆字形、字字分析结构,当你与“字”多次见面后,无意中就记住了。这也就是心理学上“单纯曝光效应”。无论是阅读,还是书写,都需要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也!在大量的练习中,学生习得方法、习得技能,熟能生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左右2

寒假,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于我这名刚走上工作岗位四年的年轻教师来说,受益颇多,开阔了我的眼界。书中每条谈论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一、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八中的学生普遍基础差,多为各初中的后进生,因此对于如何开展针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这一点使我最为感兴趣。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的理解是,并不是单纯的给学生几本书,让他们读就可以,而是要针对本学科的一些知识对应的趣味儿书籍推荐给学生们,让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来学习。阅读对开发学习困难的学生智力发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在第19个建议中也进行了说明。有时候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把某某知识点背下来就行了,不要去看其他的书,以免分心。”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过这种错误。对于英语学习差的学生,我曾经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背单词就好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反思了自己,对于学困生,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降低难度,而是需要更多的阅读,扩大知识面儿,从而让他们能对学习中的知识点有着更为具体的理解。比方说,我在讲有关卓别林的英文课文时,可以把有关他的人物轶事,与其背景下的喜剧发展等有关的故事分享给学生,用英文阅读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好奇心。对文中一些表达的理解,也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要带给学生一定的新奇和刺激,进而激发他们大脑的发育。其实,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二、怎样检查练习本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检查作业。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偷工减料,或者是直接抄别人的,甚至有人根本不写。留抄写的作业,学生觉得没有意义,留习题呢,有的学生又马上知难而退。那么,该留什么样的作业,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检查呢?在书中的第55条建议中,我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书中写道: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我想到,英语何尝不是一种音乐呢?英语词的读音、句的读法,其实就如音乐一样是有旋律的,学生听力差很大原因是根本不会读。我认为应对学生学习词汇时的读音进行重点强调,让学生能够张得开嘴,形成一种全班的共识。如果有一个人开口,只要是音不对,所有人都能马上听出来。学生只要敢说,那么对读写的任务应该也不会再畏惧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创作。我之前认为基础差的学生就是无法写出一篇作文的,所以总是降低作业难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这种想法。其实可以定期在班级内举办小型的活动,可以是配音比赛,也可以是日记评比,让学生用刚学到的单词完成。单纯的让学生背单词而不让他们使用,这样是无法让学生们产生认同感的。也会造成学一点忘一点的恶性循环。即使基本功很差,只要对其耐心指导,从简单一句话的创造开始,让学生能有自我创作的机会,这样就能使词投入周转,进而成为创作的手段。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同时,定期抽查是最合理的检查作业的方式,只有检测性的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三、争取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将学习比喻成了乐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对于英语学科,很多学生兴趣不高,这也成为我时常思考的问题。那如何把一个学生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呢?书中提到,那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产生自尊感。我的理解就是,不喜欢英语学科的学生,大部分是在这一学科中没有什么成就,也体现不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产生不出一种自尊感。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这一学科不感兴趣了,也不热爱了。书中针对这一点提出的建议,我认为非常好,可以分小组责任制,让每一个人都有力所能及的分配,担任小老师,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尊和兴趣了。那么应用到实际中呢,我认为可以举行一个全校的活动,在本年级中,让好学生去教导后进生,然后让高年级的后进生定期的教导一下低年级的学生。这样便能形成一种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风气。也能给所有的学生一种成就感和自尊感。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这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最深:一是读书,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要不断的扩大阅读量,最好是与本学科有关的启发性教育书籍。二是合理布置学习任务,检查作业,让知识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激发学生的自尊感,让其对英语产生热爱。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方面,我要多多充实自己并进行实践,相信这一定会对我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来更大的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左右3

大学毕业那会,青春朝气,带着对教育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工作岗位。初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特别感慨:大师怎么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写教育日记,怎么能有那么多教育的“金点子”?二十多年后,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当工作调整,教育对象由高中生变为初中生,学生的心智、生理等方面的变,还是给我的教学提出了不少的挑战,如何更有效的和这群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如何更有效的管理好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贴合他们的实际,迷茫中,看到书架上《给教师的建议》,于是整个寒假,认真拜读。再读《给教师的建议》,很多的建议理解更深刻,比如,教师健康和精神生活,再比如对待自己的孩子等等。内心充盈着感动,感动大师其实是在教我们教师如何幸福的做老师,他除了教我们如何面对学生,面对学生家长,更重要的是他教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如何面对自己。教给老师注意自己的健康,学会放松,学会休息,如此深谙教育的内核,关注教育者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而我觉得化解一切矛盾的根源,就是“爱”。01、爱自己1、爱自己的职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第2个建议“谈谈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中讲到:一个女教师退休告别时说:“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我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给我们教师启示:“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的。”教育工作琐碎繁杂,孩子们的问题这样那样,但你已经选择这份职业,如果心中不爱,对自己就是一种折磨。所以爱自己选择的,善于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点滴幸福,让自己快乐。2、爱自己的健康记得在微信上曾看到这样一段话:“我舍不得讲台,但我早已遍体鳞伤,真的坚持不住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工作是用心脏和神经的工作,确实是每日每时都在消耗大量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压抑。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必要的能力。”我们老师可以转移注意力,寻找另一种活动来释放;要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还有要合理使用休息时间,学会休息和放松;最后一定要爱自己,加强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健康负责。02、爱学生1、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中国教师的祖师爷孔子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就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领域,要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额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怎样通过我们的教学使他们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偏爱“困难”学生我们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就是给“困难”生做工作。习惯不好,调皮捣蛋、知识掌握慢等,真是“要说爱你不容易”。苏霍姆林斯基在开篇所说,他们只是与他人存在一些差异而已。教师要在这些差异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导致他们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原因较多。不仅是孩子本身的一些差异,也取决于教师的后天作用。比如:引导他多阅读,多发掘他身上的优点、有效的沟通、激励性的评价等。03、爱子女1、明确自己身份“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来说,既不是老师,也不是班主任,而首先是父亲和母亲。”这句话很清楚的告诉教师,在自己家里,厘清身份。别把学校的气氛尤其不满的情绪,带到家里去。在家里,作为父母亲,要做好情感沟通,亲近自己的孩子,让家庭和谐。2、抽出时间陪孩子“尽管我们一辈子时时处处都在教育别人,但仍然需要有专门教育子女的时间。你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和自己的孩子聊聊天,同他一起读读书,到大自然去散散步,这对父母亲来说,尤为重要。”教育好你自己的孩子,才是你最大的事业,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时刻提醒我们。04、爱阅读1、教师要爱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书中说:“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10:1,那么到了15-20年工龄时,这个比例应成为20:1,30:1,50:1”。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用一生读书,用一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是自带光芒的,是充满智慧的,充满自信的。2、引导学生爱阅读“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作者在书中不只一次地提到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快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快些、顺利些。”“我试验过许多减轻这些学生脑力劳动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范围。”等等,很多对阅读的深刻剖析超出了我对阅读的认识。“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的不够好。”本学期,我想通过自我阅读,引导学生先对教材认真学习。而且,道法课本本身有一个栏目是”阅读感悟”,所以,除了让学生阅读教材,也引导他们阅读课本推荐的相关书籍。化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就是热爱。热爱加上科学的方法行走在教育的大地上,愿我们的汗水没有枉付,深情不被辜负,眉眼如初,明媚如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左右4

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需要。作为老师,寒假期间除了及时跟进推进孩子们的寒假质量,陪伴亲人,更要与自己进行一番精神与心灵的旅程—–阅读。再次拜读《给教师的建议》,掩卷遐想,真真切切的感受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和对教育的高瞻远瞩,从中选自几条建议,谈谈我的想法。一、思维可视,把握联系在第61条建议《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中,苏老说道:解答训练儿童聪颖机敏的应用题,是激发大脑的内在能量和刺激智力使之活跃起来的练习。这些应用题是从周围世界的事物、对象和现象本身中产生出来的。我使儿童注意到这种或那种现象,努力使儿童看出目前对他来说还是隐藏着的、尚未理解的联系,促使他产生一种要找出这些联系的实质和弄懂真理的意向。人的积极活动和劳动始终是解答应用题的钥匙。确实,有些孩子在解应用题的时候,总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无法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联系起来,或者是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架构起来,甚至还有无法和兴趣沟通起来的等等,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就要教会孩子们用儿童的“视线”同时把握住好几样事物、现象或事件,并且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联系此前的教学,倍感欣慰,如在新授“里程表”时,因往届的老师反映“里程表”不好理解,孩子们很难体会两个量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差值关系。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借助存钱罐的生活情景,“为了培养奇思的理财意识,在奇思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他一个存钱罐,三月份底存钱罐里有36元,四月底有59元,五月底有92元……”边出示情景,边提问题:请问奇思四月份存了多少钱?有的孩子直接说出59元,有的孩子则认为是23元,这一冲突一下子就引起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于是班里面分成了正反两方,怎么才能让对方信服呢?动手操作一下呗。可是没有带钱,又怎么办?用纸片代替(孩子们跃跃欲试,非常兴奋)经过一番操作,那些说是59的孩子不好意思的笑了……而我进一步把存钱罐换成家里每个月月底电表、水表的读表数,再到爸爸汽车行驶的里程数,在活动中丰富了知识的表象,同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以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活动为支撑,孩子们得以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就这样的亲眼目睹,亲身参与中一步一步的理解了“里程表”中的各种联系。很多时候,我们做老师的就是帮孩子们在事物与现象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枯燥的数学直观化,形象化、可视化。二、挫折教育,提升责任感苏老说:生活中有一个叫做“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好多孩子们在宠爱中长大,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父母把孩子时时刻刻都保护在自己身边,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事事包办,剥夺孩子们体验的机会,先来听一个故事:就像故事里所说的从他人那里等到的经验永远不会为自己所用,也有人曾说过:每个人的经验不可复制,自己的经验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的给孩子们设置一些困难,要让孩子自己完成,而不是长时间地代劳,大包大揽看似是为孩子好,但实则是害了孩子,剥夺了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机会。另外,还要培养孩子正确看待输赢。我们有好多学习好的孩子,面对一次的失败就会一蹶不振。实际上任何的比赛和竞争都有输赢,在人的一生中会出现无数个胜败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看待输赢,无论对待学习成绩还是各类的竞赛比赛,都应该以平常心态去对待,有了平静的心态,反而能够让孩子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双重作用,认识到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三、以劳育人,全面发展无劳动、不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对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十分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单独的智育,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苏老关于劳动教育的光辉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劳动教育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二是劳动教育给正在成长中的人赋能;三是劳动教育可以为幸福人生奠基,这三方面联系起来恰好形成了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而现在的孩子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们爱护有加,有些家庭除了对孩子学习要求高一些,其他的家务劳动甚至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都是一手代劳,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然而,这样的幸福生活,延续到成年,便可能是不喜欢家务、工作等等,甚至会发展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巨婴。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一点我们学校一直做的非常的好,给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实践劳动,比如一年级的擦桌子,整理书包,二年级的系鞋带,扫地,三年级的刷鞋,拖地……高段的孩子设计的整理冰箱等等,并且每个月还有一次劳动技能大赛,在一次次的劳动比拼中,孩子们身体力行用劳动的具体形式诠释着劳动的意义,在增长技能,吸取力量,重塑人格,真正的达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的精读这本书,慢慢领略书中的奥妙。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左右5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事业。”教育一直是一份伟大而崇高的艺术事业,特别是对于新教师而言,教育更是一份需要精雕细琢,终身为之学习钻研的事业。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其中一则关于“谁在教育儿童,什么在教育儿童,在教育方面什么取决于教师,什么取决于其他教育者”的内容引起了我的思考。作者一开始提到:“有时过分简单和绝对地肯定某种因素是唯一主要的,会使青年教师无所适从,因为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是重要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意义。”所以,教育没有唯一主要的内容。国家教育提倡“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做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塑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旁边,要把它雕塑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类的理想,那么这些“雕塑家”就可能包括了:家庭中的父母、学校的教师、对每个人产生强大教育影响的集体、每个受教育者个人等等。因此,一个优秀的学生,或者是他长大以后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也都不取决于某一位老师的成果,更不是只在某一方面的努力所换来的。我们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一位年轻教师,经验更是“年轻”,但却更应该懂得这一点。不要忽视任何时候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要小看了对学生方方面面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师随时都在发现教育机会,而不是只在备课上课中才有义务教育学生。一个经常听到的例子:某位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从教室外面飞进来一只小鸟,这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顿时课堂的纪律躁动起来,导致学生无心听课。这位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观察这只小鸟并在班上进行交流,为学生普及了关于小鸟的知识,学生在兴趣之下听得格外认真,收获颇多。所以这位教师他觉得什么对学生是最重要的呢?如果上课内容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位老师就会把其它都当成是阻碍干扰,当小鸟飞进教室时,这位老师的行为将是指责学生分心,吼着学生专心听课,得到的效果完全相反。殊不知有时候可能自己的一个无心的指导,对学生在某一瞬间起到了深刻并且永恒的作用。在学校工作的这半年来,我从搭班老师身上也学习到很多,她是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做事细致认真,能关心到学生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心灵上的关爱,所以从我们班的学生身上,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孩子很释放自己的天性,并且同样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表达对老师的爱。这也让我在管理班级,与学生的交流中成长了许多。书中还告诉我们,教育除了要关注到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更是要关注到教育者的方方面面,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一直在提倡家校联合,特别是在开学几个月以后,开展了“家校联合”主题的家长会,提到了学校的工作需要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不大了解,而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家长更是无从得知,唯有家校时常沟通,互相支持,才能互相携手,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得更好。因此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开完家长会以后,家长对老师更加信任了,关心也更近了一步。可能因为是新教师的缘故,与家长的沟通还缺乏经验,所以我会比较少和家长电话联系,一般都是学生在学校有什么必须和家长沟通说明的情况才和家长说,这就容易导致我只和部分家长联系频繁,其它家长一学期下来可能都没有交流过。之后我看到其他老师时常和家长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而且和家长聊天的状态很像熟人,很亲切熟悉,我也开始在反省了。于是我试着把学生平时的一些作业情况拍下来发给家长看,便陆陆续续收到家长的感谢,我才慢慢感受到家长其实也是期待老师多向自己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到一点让我也深有感触:从在学校工作的初期起,就要时常同家长交谈——不仅在会上谈,更多的是个别交谈,任何时候都不能严格地分配任务,说:这是你们家长应该负责的,这是我们学校应该负责的。对教育负有责任的不仅仅是学校,家庭也能够并应该做很多事,以使我们的儿童成为聪明才智、能敏锐地理解和深刻地感受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而且应该发光的个体,教育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更多地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学习机器,抓住每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受教育的快乐、自由。因为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是重要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社团课上活力四射的学生,是一个个闪光的灵魂;合唱团里一展天籁歌喉的学生,是一个个放飞自我的天使;运用会上奋力奔跑的学生,是一个个展翅飞翔的雏鹰。他们都应该发光,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教师有很重要的任务,多方面、更广阔地教育学生。同时,联动学生所在的家庭进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更完整、统一协调的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是一名新教师,我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探索,希望不断完善、进步,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