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翻译

浣花红豆,天地悲心—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忆盛唐时,杜甫、高适、储光羲等大诗人同登西安大雁塔留下名篇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浣花红豆,天地悲心—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读杜心解》和《钱注杜诗》都是最有影响的杜诗注本

屋外烈日当空,屋内则凉风习习。闲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顿觉天地悲风,郁郁中结。诗中尚有文字不能明了之处,遂找来《读杜心解》及《钱注杜诗》。浦起龙氏《读杜心解》釆杂众家之说,注释详尽;钱谦益《钱注杜诗》剔抉爬梳,详于名物考据。

浣花红豆,天地悲心—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慈恩寺塔,即今天的西安大雁塔

慈恩寺即今日之大雁塔,唐代玄奘法师所建,宏伟庄严。钱氏注解,对慈恩寺塔的渊源,寺内佛家文物考订精当。方知所谓"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实有所指,并非空泛之语。老杜之诗无一字无来历,诚然。

浣花红豆,天地悲心—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最擅长从细微处下大手笔

诗中第四句开始,先写登塔所见后写登塔所感。"回首叫虞舜"以下四句,追忆太宗,讽怨玄宗之意甚明。以虞舜隐太宗,因慈恩寺中有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睹物思往昔。老杜之笔老辣,擅从细微处下大手笔,如《赠卫八处士》中"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感人至深。至于苍梧、瑶池之典,贴切熨合,深讥明皇贵妃之宴游。

浣花红豆,天地悲心—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丽人行》大唐盛世之下,已经是微巢累卵,山雨欲来了。

诗中首句便有沉郁顿挫之势。取自左思《蜀都赋》,却开"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先河。其实"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君看睢阳雁,各为稻梁谋"才是全诗主线。彼时盛世已危,风雨欲来。虽然尚未"烽火连三月",但老杜已有秦山破碎之预兆。可惜朝中泾渭不分,各为稻梁,岂无烈风不休之叹。当日登塔诸公储光義、高适等都留有诗作,唯老杜此诗压卷。

浣花红豆,天地悲心—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成都浣花草堂、常熟红豆山庄,地之相去数千里,人之相隔数百年。天地同悲,精气相感

钱谦益氏,才高于当世,戮力近四十年笺注杜诗,晚年口不能言,喉中犹诵杜诗章句。《柳如是别传》中载,钱氏明亡后于红豆山庄中繙经般若,不问世事。唯与好友朱鹤龄,同住山庄内笺注杜诗。老杜成都浣花溪,钱氏常熟红豆山庄,千载之遥,精气相感,共悲于天地之心。

浣花红豆,天地悲心—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窗外鸟声、桌上书卷,盛夏读杜诗,天地清凉

窗外鸟声格磔,掩卷沉思,遂写此文。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