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这是鼎盛时期的大明,主要是在初期军力最彪悍的一段时间里。但是,国土都是因时因事因情变化的。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在靖难之役之时,朱棣放弃了大宁都司、内迁了东胜卫。

大宁都指挥使司,后改名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主要防区为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部一带。朱元璋设置大宁都司的目的是控制长城以北和大漠以南的缓冲地区。而放弃大宁以后,明朝的北部防线就只能退守到长城一线了。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东胜卫,最初设置在今托克托县附近,主要目的是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遏河套地区。东胜卫内迁并不是说明朝彻底放弃了河套地区,但明朝在河套的控制力度肯定是减弱了。

宣宗时期,迁开平卫迁于独石,

开平卫,治所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及多伦县附近的上都城,后来内迁至独石堡(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

其实,开平内迁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动作了,原因就是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力量不够。后期,明朝的北方防御重点就落在了宣府重镇。

世宗时期,放弃哈密卫、河套地区。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哈密卫,位于今天新疆哈密,一直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但是,这个地方从来都不太平,明朝与瓦剌、吐鲁番汗国,一直就在这个地方争锋较量。因大礼仪之争导致封疆之狱,甘肃巡抚陈九畴等四十余人被处置,于是明朝在西北的力量就难以控制哈密了。而自东胜卫内迁后,明朝虽然未放弃河套,但对河套的控力量却在一直下降。到了宣宗时期,河套想不放弃也不行了。

于是有:

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

西域问题、草原问题,明朝就是一直在收缩,收缩的底线就是长城。长城以北的游牧地区,可以不要;但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一寸不让。

另外还有安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就给彻底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

蒙古人能打下来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明朝继承了。蒙古人没打下来的地方,明朝基本上也统治不了。所以,明朝虽然短暂控制了20多年,但无济于事,最后还得放弃。

最要命的还是东北地区,原来能够控制整个东北,后来收缩到辽河领域,最后只能以山海关为桥头堡。自后金壮大以后,明朝在东北步步退却,几乎就没有任何进取调整的可能。

所以,可以说明朝放弃了大片已经占据的土地,却一直没有收复的动作。虽然有明成祖朱棣有过北伐,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动作很大、拓土不多。万历有所谓的三大征,虽然军事上很成功,但实际开拓国土的统治拓展,却收效不大。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那么,明朝为什么不能效仿汉唐、开疆拓土呢?甚至,收复一下曾经占据的土地也可以啊?

一个是立国逻辑:明朝是在蒙古大元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这个逻辑决定了明朝只要取代了大元获得了正统,就可以大体上继承元朝的政治资源。这个政治资源,显而易见的就是国土。于是,大元能统治到哪里,大明就能统治到哪里。因此,明朝要比宋朝的继承基础好得多,宋朝的继承基础是五代十国的乱世,而明朝的继承基础则是大元的万里国土。因为这个立国逻辑,所以明朝初立就拥有了辽阔疆域。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朱元璋时期的武功卓著只是军事上的一方面,大元的政治基础则是政治上更重要的一方面。没有大元打下的基础,明朝不可能在立国后就拥有万里国土。

试想一下,刘邦的大汉,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把统治疆域扩展到东北、草原、西域和西南夷;李渊的大唐,一直打到高宗时期,才真正成就了辽阔帝国。宋朝最惨,基本上就没打出帝国来。

一个是治国逻辑:明朝基本上无意于草原。这个逻辑跟宋朝差不多。实际上,明朝的政治精英与宋朝的政治精英,差不多都是一伙人,也就是文人士大夫群体。所以,他们的执政思路也大体不差,不想秦皇汉武但见万民安康。即然不想秦皇汉武,那么自然也就不想关心长城以外的事情。

长城既是军事分界线,也是文明分界线。之所以是文明分界线,就是因为长城还是气候分界线,基本重合四百毫米等降水线。长城以南主要是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诞生了农耕文明;长城以北主要是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诞生了游牧文明。对于统治者来说,跨文明统治的难度系数和统治成本,肯定是最高的。所以,放弃农耕文明、固守草原文明,基本上就是大明和大宋的治国逻辑。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治国逻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安史之乱这个远因,自安史之乱后,中原文明自己搞自己都搞不清楚,直接搞出了一个五代十国,所以也就只能望草原兴叹了。另一个是近因,但也不算太近,主要是澶渊之盟后北宋彻底放弃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基本上无需过问草原问题了。这两个原因形成了后世中原王朝的一个路径依赖:草原就是草原,他们自己玩;中原就是中原,咱们自己玩。

再一个是能力逻辑:明朝缺乏向草原输出秩序的能力。这是治国逻辑的延续。既然大明的治国逻辑是专注中原,那么自然也就无心草原了。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能够北伐草原、远征漠北,打得蒙古骑兵哭爹喊娘。但是,这两个人却无法在草原建立统治,原因就是大明有能力向草原输出暴力,而且很暴力;但大明却无力向草原输出秩序,而输出不了秩序自然无法建立统治。

大明为什么没有这个能力?不是大明没有,而是历代中原王朝几乎都没有。两汉攻略匈奴,但是打完匈奴之后呢?也是放弃了草原,没法在草原建立郡县统治。大唐确实可以,但大唐继承的是胡汉混一的北周政权。大唐有草原底色,所以李世民乐做天可汗。而大明皇帝却做不到这一点,统治草原也只是羁縻治理,就是建立在武力胁迫和财富诱惑基础上的朝贡体系。至于实际的统治,甚至收获统治收益,几乎不可能。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因为立国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继承了蒙古大元的政治资源,在初期就把疆域拓展到了极限。

因为治国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无意草原文明而专注农耕文明,所以逐渐失去了草原国土和西域国土。

因为能力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无力向草原输出秩序、建立不了统治,所以失去了的草原国土和西域国土,基本上也就收复不回来了。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王朝就必须要思考草原的事情了,草原不再是外交而是内政。因为地理界限已经挡不住草原胡人,帝国在扩大而且扩大到草原;胡人在内迁而且内迁到中原。但是,中原王朝的想象力却一直局限在农耕文明这个层面,所以既不会对草原讲故事、也不会对草原供秩序。五胡乱华,就是草原问题或胡人问题的集中爆发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历经十六国乱世和南北朝分裂,隋唐成就了统一,中原和草原、汉人与胡人的问题,正在尝试解决方案。一个是中原皇帝的天可汗身份,是在对草原讲故事;一个是和亲、册封和羁縻州府等手段,是在对草原供秩序。但是,安史之乱终结了这个尝试过程。

到了大宋又到了大明,士大夫精英取代了贵族精英,儒家文化进入到了思辨层面,中原实现了文明升级,但是统治的雄心和统治的能力却在降级。中原王朝无意于草原,也失去了对草原的兴趣,于是向草原输出秩序这件事,也就力不从心了。

但是,中原和草原这个矛盾,却一直存在,而且贯穿几千年中国史。王朝能解决则帝国万里;王朝不能解决则帝国难堪帝国。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