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许多人都看过《封神演义》,里面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叫姬发。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同姓啊,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姬发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周代的姓和氏不同,男子名前一般不称姓。所以“姬发”不过是战国姓氏合流之后的称呼,尤其是《封神演义》一类文学作品深入人心,但是较早的文献都看不到这种称呼的。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伯邑考

比如《史记·管蔡世家》记载了文王十位嫡子: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那么,我们知道,武王在当时是不能叫“姬发”的。

那“伯邑考”三个字何解呢?

先说“伯”。在排行中,“伯”为嫡长子,“仲”为次子,“叔”为次幼之间诸子,“季”为幼子;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嫡长子继承制

因此“伯邑考”的“伯”代表其作为嫡长子身份,武王发的排行是“仲”。

再说“邑考” 。按照其他弟弟的格式,应该是“封邑+排行+名”,那么“伯邑考”无封邑,“伯”是排行,“邑考”是双名。但周人的称呼又有以“字+名”的习惯,如“孟明视”“叔梁纥”,故“伯邑”可能是字而“考”是名。

当然,这只是从称呼孤立看,如果结合其他史料,那么“邑考”两个字可能还复杂得多。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武王伐纣路线图

根据《逸周书·世俘解》,武王克商之后:

王不革服,格于庙,秉黄钺,语治庶国,籥人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

根据《礼记》:“生曰父,死曰考。”

考是对去世的父辈的称呼,用于人名似乎不伦不类。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考”或许本身就不是名字,而是对于去世的伯邑考尊称,在这套祭祀中称呼特别明显。不过根据《史记》,伯邑考是武王的哥哥而不是父亲,不知道尊称考是否有特殊意义。

“邑”字则更加难解。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邑字篆书三体

前述“邑”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其实还可能既不是名、也不是字;而是地名、谥号。我们注意到武王的王后、成王的母亲叫“邑姜”。周代女性的称呼一般是“(父/夫)氏+姓”或者“(己/夫)谥+姓”,这个“邑”作为氏名和谥号是极为罕见的。

结论:伯邑考的“伯”是排行或字,“邑”是谥号、封邑或者名、字,“考”则是先考或是名、字。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