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变法也是有两面性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反思一个问题:“历史是由少数人还是多数人书写的呢?”或者说,创造历史的是滚滚向前的人民洪流还是个中翘楚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难回答的,就好比“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势时”一样,因为这是一个相生的共同体,大的趋势是基础,小的人物是助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成就的。

但是,我们永远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历史永远是人民书写的”。更要明白,历史的进程,永远是极少数人推进的。

在“秦国统一六国”这个大的历史趋势和“商鞅变法”的商鞅这个历史人物之间,我们只有把握了上述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得到合理的认识和借鉴。

魏国的公孙鞅还很不成熟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年轻时的商鞅也不够成熟

两周八百年,战国时代相互绞杀了近三百年,主战场的中原豪强群起,文化武功灿烂非凡,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前面六百多年几乎没人搭理,没人看得上的秦国。这其实很出乎人们的意料。

人们后来进行各种分析,说秦国那块地好,四塞之国,关中大粮仓。说秦国占天时地利、西北是乾卦。说秦国老百姓生性勇猛,天生就是战士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都是原因,但其实都是表面原因。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和商鞅这个人是密不可分的。商鞅对于秦国来说,确确实实达到了“一人兴邦”的效果。

但是,商鞅却并不是秦国的本土人才,而是秦国的老对头魏国的人。这种在今天可不想象的人才流动现象,在战国时代却是一种文化常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那个时候小国林立,“出国”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情;二、那个时候的文化意识比较自由,百家争鸣,各大学派相互竞争,从而相互成就;三、各国信奉的文化核心各不相同,所以实际上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当时的秦国,地处边陲,本就属于文化荒漠,人才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和中原大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历史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秦国几乎是重用六国的人才消灭六国的!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是魏国人

商鞅是卫国人,他又是怎样投奔秦国的呢?他本是魏国宰相公叔痤的随从,那个时候还叫公孙鞅,因才华横溢而备受重视。在公叔痤快要病逝的时候,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了他。

魏惠王对宰相公叔痤一直很器重和依赖,看到他行将就木,不由得悲从中来:“人夭寿有命,谁能不死,但你过早的离开我和人民,国家大事,我和谁磋商?”

公叔痤说:“咱们的缘分就到这了,有啥事下辈子再说吧,不过您的苦恼我替您忧愁过,我的随从官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胸有奇才,可替我帮您治理天下。”

这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人才举荐制,但是这个制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忽略了人性当中的信任成本。对于一些心胸不够开阔的君主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结党营私”的怀疑。魏惠王当时就有这样的疑虑,面对公叔痤的建议有点犹豫。

一生阅人无数的公叔痤人老成精,自然从魏惠王的犹豫中读懂了他的心思,于是请退了惠王身边的随从,对他说:“大王如果不打算用他,请马上杀掉他,此人若投敌国,他日必成魏国大患。”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公叔痤一语成谶

魏惠王没想到公叔痤今日之言会一语成谶,只是觉得更迷糊了,一会让我重用他,一会让我杀掉他。这难道是病糊涂了?支吾了几句,便起身告辞。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马上找来了公孙鞅,十分诚恳地告诉了他实际情况,并劝他赶快逃跑。

但此时的公孙鞅还很年轻,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笑道:“他不肯听您的话用我,怎么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此时的公孙鞅把玩政治的国君想得过于简单了,事实上,很多国君用人时比较犹豫,杀人的时候却从不含糊。就算魏惠王不杀他,万一明白人公叔痤临死前突然想要为国尽忠,改变主意要杀他,他能怎么办?

在已经有迹可循的生死苗头上迅速采取行动是每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必备素质,高手都是通过蛛丝马迹得出判断迅速行动的。由此看,公孙殃尚需历练。

不过稚嫩的公孙鞅很幸运,或者说命不该绝,魏国没有人再在意他这条命。公孙鞅在魏国又等待了一年,希望能够寻找机会和运气,但是最后潦倒得连饭都快吃不下去了。

秦孝公的窘迫激活了公孙鞅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无奈之下只能投奔秦国

树挪死,人挪活,快要饿死的公孙鞅只能跑到秦国来寻找机会,为什么公孙鞅饿得不行了,不跑到就近韩国或者赵国去呢?当年三家分晋,毕竟曾经是一家人!因为秦国的机会大,秦孝公在人才需求上表现得很饥渴。

前两年,在秦孝公刚刚继位之时便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大意如下:

先是缅怀了祖宗穆公(五霸之一)的丰功伟绩,东击晋国,西退戎狄。那时秦国的存在感很强,但是后来的几位继任者很不争气,国家内忧外患,东边的魏国夺去了我们的河西之地。先王虽然想要重整雄风,却英年早逝,创业未半而先王崩殂。一想到自己任重道远,夙夜忧叹。若有人才能助我强大大秦者,重重有赏。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秦孝公上位时百废待兴

这道《求贤令》其实是秦国歇斯底里的呐喊,因为握在秦孝公手中的这副牌确实实在有够烂的。其一、东边的所有战略要冲都是魏国的,整个东线无险可守,国防上十分不安全;其二、国际地位实在不高,各国诸侯根本看不上秦国,很多重大问题上直接忽视秦国声音。

此时的秦国,已经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了。秦孝公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想恢复祖宗秦穆公的霸业,要重振家业,要再刷存在感和话语权。

上天往往眷顾有志气的人,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同病相怜的落魄者终于碰面了,组成了一对改变历史的组合。

但是,一开始,公孙鞅让孝公很不满意,因为他玩得很虚。头两次见面,都是给秦孝公说了一大堆稳打稳扎、仁政德政的套话。这让激进分子秦孝公很不感冒,秦孝公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要的是暴发致富的效果。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任何变法都是有阻力的

探了两次脉,终于探准了秦孝公的脉,公孙鞅再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把他那惊世骇俗的想法一股脑给秦孝公倒出来了,他提出了一个叫做“霸道”的大框架行政方案。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想要效果,就必须要铁血手腕地改革,要破而后立地重建。你不是想恢复你祖宗的荣光吗?够胆子就跟我来!

秦孝公这样的激进分子要的就是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要的就是这种毁灭一切的风情,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当然,秦孝公在朝堂之上讨论公孙鞅的“核武器”方案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用尽全力地恶心、诋毁公孙鞅,他的“核武器”方案也被斥为胡说八道。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再给秦孝公一碗鸡血

这是历史上所有变革的基本套路,公孙鞅用他的一段很经典、很强大的话顺利地再给秦孝公打了一针强心剂,这段话值得大家背下来,主要意思有:

1、先是说明庸人们的眼界有局限——就寻常人而言,他们的能力只能看到眼下的事,面对伟大的突破时,他们一上来不可能热心投入。

2、人性丑陋,人们的意见是不值得当回事的——他们会有闲言碎语,他们会冷嘲热讽。可是等丰硕成果显现后,他们又会欢天喜地的第一个冲上去摘桃。

3、强人自己得有主意——真正品格高贵的人,绝对不会随波逐流,建立不世功业的人,绝不会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

4、反传统、打击旧思想——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受益,不一定要遵循传统。

5、庸人懒惰,书生误国——普通人只习惯于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书生们的建议又往往局限性很大,这两种人,让他们在具体职位上处理刻板事物,是上选,但千万不能跟他们讨论大政方针。

6、您智慧,我贤明,这才是关键——平凡人实践执行,贤明人变法改革,智慧人指出方向。

两个“好战分子”通过这一番逻辑梳理,终于情投意合了,铁了心要共创大业了。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终于开始了(因为公孙鞅后来被封到商地,所以又叫商鞅)。

“商鞅变法”的逻辑和思路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变法的思路很严谨

改革,是一件错综复杂、难度极高的事情,所以绝对不能一开始就秋风扫落叶、高山滚大石,必须要像庖丁解牛那样顺着脉络来,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商鞅的逻辑思路是什么样的呢?

商鞅认为有五种人属于蛀虫、害虫,必须要清除,不能清除就要改变他们的基因:

1、空谈误国、游手好闲之人——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

2、优哉游哉、麻木不仁的人——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

3、斗勇斗狠、不受管制的人——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

4、贩卖技艺、挟技自谋的人——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

5、投机取巧、四处交易的人——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上述五种人被商鞅列入了死亡名单

这五种人多了,田地就荒了,咱国家就完了。因为空谈的人靠嘴;隐逸的人靠心;斗狠的人靠力;卖艺的人靠技;买卖的人靠钱。这些人都能自己生存,所以生来不太服管。

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挟重资,归偏家,尧、舜之所难也

这五种人来去自由、天下可去,不仅您逮不着、控制不了,关键他们还会像病毒一样,有很强的传播效应,能带坏其他人,神仙难治。

商鞅对秦孝公说,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什么人最重要,听话的人最重要,能控制的人最重要。一个是农,一个是兵。农要在地上种,兵要靠国家组织。但是上述五种人,弄得老百姓们都不想种地打仗了,所以必须要管制。人人都在往张着大嘴扯淡博富贵的方向发展,往低买高卖的方向去经商,从事农耕的人越来越少,辛辛苦苦的耕作反而养着这帮社会的蛀虫。

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螣、蚼蠋亦大矣)

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犹无益于治也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要把大多数人变成农民

所以,商鞅建议秦孝公:把所有人都变成农民!并举例论证: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

并给出了“发展农业和农民”的四大好处:

1、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

2、信可以守战也;

3、壹则少诈而重居;

4、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

老百姓要是看到清谈、投机倒把、做生意就能升官发财,就能养家糊口,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去种地呢?

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

老百姓不种地,就爱满世界乱窜,你就逮不着他;你逮不着他,就更没办法让他帮你守城和打仗。

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君主要的是听话的人

作为君主怎么能让百姓们过他们想要的人生呢!怎么能让他们轻松的过日子呢!这个老百姓的一生啊,没有比干农活更苦的了,所以“轻治”是不能奴役他们的。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啥叫轻治呢?就是农民穷,商人富;粮食贱,金子贵。不禁止商业和手工业,就永远会让农民们眼红,因为种田最辛苦,还获利少。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那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都老老实实去当农民呢?商鞅又抛出了大杀招——重税!重税收那些不想种地的人感觉还不如种地就行了。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只要老百姓都乖乖地去种地了,这样国君就能随时随地地管制他们、征调他们,整个国家也就真正掌控在朝廷手里了。

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严刑峻法是商鞅的一大杀招

那么,问题也就出来了,万一有人不听话怎么办?就爱抬杠怎么办?所以,“商鞅变法”的另一个重头戏——法律也呼之欲出了。严刑峻法,谁不听话就弄死谁!

商鞅对秦孝公说:“您得加重刑罚,慎用赏赐。对于胆小的人用刑罚来让他们作战,断了他们的退路。对于勇敢的人使用奖赏的办法,他们就会不怕死的为了那点赏赐死在战场上。而且呢,经过我的测算是有比例的:

称王天下的国家90%的刑罚,10%的赏赐(王者刑九赏一);强大的国家70%的刑罚,30%的赏赐(强国刑七赏三);弱国的刑罚和赏赐一般各50%(削国刑五赏五)。

而且不光刑罚多就行了,咱还得刑罚狠呢!必须得是小罪重刑,弄得他们一点错都不敢犯,这国家才能强大(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罪重罚,轻罪轻罚,这种刑罚老百姓永远会犯错,这国就完蛋了(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光重刑罚一个人还远远不够,必须株连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这样老百姓就彻底不敢犯法了。(罪死不赦,刑及三族,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所以说像砍头、砍脚、脸上刺字呀,这哪里是伤害民众啊,这是防止他们犯罪啊!(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变法,细思极恐

以上便是“商鞅变法”的基本逻辑框架,我们再来梳理一下:

1、先划成份,明确敌人。五种国家败类必须要消灭。

2、明确中心,一个是农,一个是战。老百姓都去种地,君主就能控制他们,随后就能征调他们去扩大土地和保卫政权。

3、用什么方法逼迫老百姓乖乖地去种地呢?严刑峻法然后时不时给枣吃——打九棒子给一个枣。

4、如何定义“重刑”呢?就是必须得狠,最轻是砍脚,然后面积要广,必须把三族给牵连进来。总之,让你的犯错成本无限扩大化,这样才好指哪打哪地指使你。

梳理完毕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商鞅变法”在逻辑思路上是环环相扣的,从确定目标到明确中心,从方式方法到成果保障,都是经过严谨的逻辑推演的,这也是“商鞅变法”最后能够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

感言

“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和逻辑梳理

商鞅的个人悲剧其实已经注定

商鞅在上述的逻辑链条之下,对秦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效果是显著的,秦国终于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但秦国在这种逻辑的强大副作用的反噬下,二世而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当然,这是后话。

但是,对于商鞅的行为逻辑,我们还是一分为二来看待的,我们不能基于秦国最后的成就,就盲目地对商鞅崇拜和美化。商鞅这个人在本质上是一个挥舞着镰刀的人间魔鬼,但他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是惊人的,他开启了秦国这台战争机器,并让它高效地运转下去,其实在本质上他和后世的希特勒是一样的人。

然而,是否我们就应该全面对商鞅进行道德批判和指责呢?这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商鞅在人类文明的管理制度上,是有非常独到的建树和功劳的,包括他的很多创举和理念,其实是沿用至今的。比如行政单位的划分等。

在历史上,其实像商鞅这样的备受争议的人物很多,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去梳理他的背后逻辑和思路,才能真正地辩证地、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和认识。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效果,包括它的缺陷,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地和大家来分析和分享。这篇文章,只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商鞅疯狂的魔鬼设想,意识到人性之中自始至终都有我们或看不见、或忽视了的阴暗和梦魇。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