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历朝历代都避不开财政问题,而诸多朝代的财政问题都能在中期通过改革得以改观,但明朝的财政问题却是朱元璋亲手栽下的种子,他以固化的行政、财政体系,锁死了明朝的改革门路。所以一个“放牛娃”的财政思维伴随着大明王朝近300年,即使我们熟知的张居正尝试过改革,但也只能是小修小补,无以消除朱元璋打下的深刻烙印。明朝的“穷”并不只现于崇祯时期,它的“穷”已经算是历史进程中的衰退环节,但正因为娘胎里带的“穷”,才激活了明朝的传统农业人口向工商业转变,这也算是明朝给历史上留下的一丝欣慰。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明太祖出身于对经济无知的环境中,在由放牛娃到皇帝的道路上,他更热衷于学习如何把控权利,却对金融、财政、贸易一窍不通。而他的智囊们,也成为“助纣为虐”的群体,即使拥有北元的官僚经验,也只是迎合朱元璋搞皇权强化运动,财政上没有过多建树。最致命的则是朱元璋要求,他所创立的规则后世必须遵守,不得有违,所以明朝的制度从朱元璋开始,就是最保守,最落后的。

没有准备金的“钞票”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是津巴布韦的钱已经贬值到仍于地上都无人去捡,因为300亿津巴布韦币约等于1美元。这其实相当于该货币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看热闹归看热闹,其实将纸币作践成这种地步的,我国明朝时期就出现过。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津巴布韦货币贬值的形象漫画

纸币在我国宋、金、元时期都曾大量发行过,也成为朝廷重要的财政工具,它能够帮朝廷从民间榨取更多的财富。在财政吃紧的时候,这三个朝代也都因超发、挪用准备金的问题,造成了财政崩盘。但无论如何,这三个朝代都是按照准备金规则进行的纸币印发,纸币能够换取真金白银的硬通货,而朱元璋设定的纸币,是没有准备金的,更谈不上换取金银。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洪武八年(1735年),由于国家仍然处于统一战争之中,铜矿开采尚不能满足全国的铸币需求和流通需求,所以朱元璋就采用了元朝的纸币模式,发行了“大明宝钞”,用以弥补“大中通宝”的不足。但这种模式只是学习了皮毛,并没有学习到其中的经济原理,也就是准备金制度没有确立。

这个大明宝钞一共有六个面值,即一贯(1000文)、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上面画上钱串子,形象的解释面额,如画一串钱就是一百文面额,以防文盲看不懂。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二百文面额宝钞

“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明史·食货志》

与纸币发行配套的还有两项法律,一是对私自开模印制假钞的要斩首;二是强令要求民间向朝廷兑换纸币,大宗交易超过百文的必须用纸币,百文以下才可用铸币,金银只能换纸钞,不能用于流通,否则重罚。

金银不能用于流通在很多朝代都一样,所以很多影视剧中随便拿出银子买东西的都是胡编乱造,明太祖怎么规定处罚标准的我们无资料可查,但在宣宗时期,这个标准是有记载的。即用银子交易一钱,罚钞千贯,当时的银与钞的兑换比例是1两比1贯,这个处罚标准就是花了多少银子,就再拿1万倍的银子出来换宝钞,然后当罚款上缴。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朱元璋的这种设定,以及法律的强制手段就为朝廷带来了第一桶金,也是纸币手段为明朝廷带来的最后一桶金。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没有准备金的纸币都是耍流氓!

朱元璋在发行纸币时,规定了承兑比例:一贯宝钞等于一千文铜币,等于一两白银;四贯宝钞等于一两黄金。这些看着都挺正常的,人民拿着铜、银、金这些硬通货兑换时,很顺利的换出了宝钞,但当他们想拿宝钞兑换成铜、银、金时,朝廷却换不出来,因为之前承兑的硬通货进了国库的财政体系,而不是储备体系,所以明朝廷就成了貔貅,只进不出。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一贯面额宝钞

那么人民拿着宝钞花不完怎么办呢?朱元璋总不能坑人坑的这么明显,所以又规定宝钞可以缴税。但在缴税的时候对宝钞又有比例限制,比如商业税百分之七十可用宝钞,百分之三十必须得用铜钱或金银。

这说明朱元璋的财政团队里有高人指点,因为这个政策看到了通货膨胀的必然性,宝钞没有准备金的基础,必然会恶性通胀,那么朝廷收税时,全部收成宝钞,坑的就是朝廷。如果有百分之三十的金银打底,加上人民兑换百分之七十的宝钞所缴纳的金银,税收是铁定不亏的。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入府库的库银

“成化二年,时钞法久不行,新钞一贯时估不过十钱,旧钞仅一二钱,甚是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明宪宗实录》

由于宝钞没有准备金的“压力”,明朝廷就毫无节制的向市场投放,到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宝钞贬值成一贯只能兑换一百六十文铜币。到明英宗时期,曾经的法律成了一纸空文,纸币贬值的太厉害,民间集体拒绝纸币流通,转而进行金银交易,朝廷也就不得不放开了金银的流通禁令,此时的大明宝钞扔地上都无人捡,跟如今的津巴布韦币没什么区别。明朝后期的官员俸禄里会有几百上千贯的宝钞,这都是一种礼仪形式的赏赐,根本没有购买力。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民间金融机构

而这个货币政策歪打正着,从此以后就没有纸币带来的困惑,因为民间抛弃它后就再没有相信过它,无意中创立了明王朝的银本位时代。也就是说纸币被玩坏了,货币职能只可寄托于银子,但银子的开采、储量等并不能由朝廷完全把控,所以民间金融体系摆脱了朝廷的束缚,变得更加健壮,民间经济受朝廷影响较小,所以明朝中后期是一个民间富足,朝廷穷的状态。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出家为僧的朱重八

并不是每个政策都会有一个好方向的意外,明初的纸币政策也带来了一个病态,即民间摆脱了纸币,官员却摆脱不了。朱元璋出身贫苦,所以对官员的俸禄要求比较苛刻,明朝的官员可能是历史上工资最低的,明初的一品官每年一千石粮,与此同时,再补贴300贯宝钞,这就是宝钞坑害官员的开始。

当宝钞刚发行时,购买力是较强的,一贯宝钞能买1石米,所以明初一品官俸相当于1300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对此进行了调整,年俸制改为月俸制,一品官每月87石粮,而且连宝钞也不给了。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洪武初期俸禄表

到明成祖时,又回到粮、钞结合的俸禄制度,越高的官给的粮食比例越少,宝钞比例越多,比如三品以上官员给四分米六分宝钞;三品以下给六分米四分宝钞。但由于宝钞贬值太快,到明宣宗时,一品官的月俸折合成米只有46石,明英宗时约35石,明宪宗时约20石。这是明朝官僚集团集体走向腐败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清官海瑞感叹俸禄太低

亏本的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历朝历代财政的重要来源,且不说朱元璋仇视的元朝,唐宋两朝的海关税收都树立了完善的财政蓝本,可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他把这种成功的蓝本玩成了亏本买卖。以至于发展成为明朝的财政负担,最终走向闭关锁国,还因贸易规则的调整带来了两场大灾难,一是土木堡之变,二是东南沿海的倭患。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宋朝外贸机构市舶司

“七年,令舶船遇风至诸州界,亟报所隶,送近地舶司榷赋分买。”——《宋史·食货志下八》

宋朝的蓝本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是朝廷非常重视海外靠岸的商船,于地方关口设立专门接待外商的官员,财政拨款进行招待,并对商队提供各项保护财产的服务,这就树立了对外商的友好欢迎形象。另有皇帝下的空白诏书,这个盖上玺印,用于沿海官员的“招商引资”,可见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期待程度。

其次,宋朝的关税几乎维持在十分之一的税率,船舶靠岸后,由官府清查登记,留下十分之一的货物充当关税,剩余的用于自由贸易。但在常规货物之外,宋朝是有诸多垄断专营的海外商品,比如象牙、犀牛角等,由宋朝廷于关口完成收购,再进行国内专营,这对贸易商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宋廷出价合理,且省去了向内地运输的费用。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宋朝的外贸情况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是怎么对待海外贸易的呢?在思想上,朱元璋本就重农抑商,所以认为海外商人来华就是仰慕大明的文化和繁荣,并不是双赢的对等地位,朱元璋赋予所有海外商人一个名号——“朝贡者”。

在贸易规则上,既然以朝贡视之,那么就不存在关税一说,更不存在自由贸易一说,所有船队只能到指定港口登陆,然后以外使的身份前往京城,将所有货物当作贡品献给大明皇帝,皇帝则以货物价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赏赐“外使”。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外使朝贡图

除了沿海船队,由西域、中西亚“慕名而来”的商人,也在明朝边境的嘉峪关,结成“使团”入京“朝贡”。朱元璋面对规模如此之大的使团,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又下令边境的小“使团”可以在边贸城市把商品卖掉,算是开放了几个“自贸区”。

在这种规则下,朱元璋认为商人是朝贡,外商则认为这是大明特有的贸易手段,而且富有的大明王朝给予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回报,所以就形成了明朝初期规模宏大的“朝贡浪潮”。由于明朝的赏赐严重超出了朝贡物品的价值,所以在朝贡浪潮下严重赔本,因此也开始限制朝贡的次数与规模。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明朝关口、九边贸易范围简图

“琉球、占城诸国皆恭顺,任其时至入贡。惟日本叛服不常,故独限其期为十年,人数为二百,舟为二艘,以金叶勘合表文为验,以防诈伪侵轶。”——《明史·食货志》

受到限制最严厉的就是日本,由于日本的商品并没什么特色,他们又非常热衷于朝贡,而且在朝贡时还做起了走私活动。所以明朝就一再压低对日本使团的赏赐,并限制日本每十年才能朝贡一次,每次只准靠岸两艘船,使团规模控制在200人以内。

日本在受到打击后,便开始于沿海地带做起了走私贸易,然后演化成海盗,直至形成了倭患。明朝廷对于倭患问题,采取了禁海政策,所有国民不得再下海贸易,除朝贡使团外,断绝所有贸易形式,这就是我们俗称的“闭关锁国”。它的影响不言而喻了吧,此时的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倭寇

沿海是日本人因贸易问题产生了倭患,而在北部边境,瓦剌人也同样因贸易问题开始动起了刀兵。很长时期内,瓦剌人都能通过朝贡牛羊皮毛,换取盐和茶叶的赏赐,这种买卖对于瓦剌人来说是稳赚不赔的。

但由于瓦剌人的朝贡使团规模越来越大,朝廷的赏赐、接待费用逐年升高,所以明朝廷也开始限制瓦剌人的入境。但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了一支号称3000人的朝贡使团,但经核查,该使团只有600余人,于是就减少了赏赐。这也成为也先发兵犯境的理由,而明英宗也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就是次年的土木堡之变。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俘虏

查不清的人口和土地

在金融、贸易双双“哑火”的情况下,明朝的财政就只能回归最传统的方式,完全依靠土地和人口的税赋收入,那么户籍的清查、土地的测算成了重头戏,这也是洪武时期规模最大的工程。

人口清查与土地丈量工作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的,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结束的,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规模如此大的工程能够在12年间完成,也是依赖于朱元璋时期的高效行政执行力。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在人口与土地的统计中,明朝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制度,即黄册和鱼鳞册制度。并且以里甲制度为基层组织形式,农村被分为诸个“里”,每里110户,10户税额最高的担任里长,剩余的100户中,每10户为一甲。与之对应的是城市的“坊”,城乡结合部的“厢”。里甲制度中,每家每户的人口、土地、财产信息都记录在黄册、鱼鳞册内,这就是明朝收税的依据。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明朝第一次人口、土地普查的数据是:全国户籍10652870户、60545812人;全国土地8567623倾。可以说这个数据是朱元璋非常认可的,他从数据上就能得出一年的农业税能收多少,所以他就以“发展的眼光”,要求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土地普查。

“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明史·食货志》

朱元璋时期的行政效率应该算是明朝最高的,他搞一次普查都得12年,又如何能保证以后的普查工作能够10年完成一轮呢?朱元璋的思维只看到人口和土地应该是不断增加的,但他并不能预测到官员们的执行力是逐步下降的,所以在洪武之后的普查工作,都带有应付差事的嫌疑,或者说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鱼鳞册样本

比如宣德元年(1426年)的数据,户籍降至9918649户,51960119人;土地降至4124626倾。要说人口下降可能有战争的因素,但土地较洪武时期下降了一半,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而且这是关乎财政收入的重要问题,不明不白的“丢失”土地总得有个说法。

为此明朝也组织过“专家研讨会”,这些专家提出人口的下降,可能是隐瞒户籍、投靠豪门成为佃户、弃农从商等因素造成的。土地减少则是由于拨调给王公、农业人口从商导致耕地变为荒地等因素。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著名贪官严嵩

其实这些都非重点,问题的核心是地方的税收官与普查的官员进行了联合隐瞒。税收官隐瞒人口与土地是为了减少税收压力,还能截留一部分灰色收入;普查官则是为了减少数据统计的麻烦,二者就达成了合作。

可以说最严重的时候,普查官员已经达到了蒙人的地步,比如明英宗时期的两次普查,分别是正德五年(1510年)和正德十四年(1519年),两次的土地数据都是469723300亩,相隔9年的数据一模一样,不知道明英宗是怎么相信的。之后嘉靖皇帝在位时的两次普查数据也是一样,泰昌年间与天启年间的数据也是一样的。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人口、土地普查数据对比

户部的黄册是丁口税的标准,对应着每年地方上缴国家的税额,地方官则手中掌握着真实的人口数据,他们称之为“白册”。白册上的人口远多于黄册,所以地方官按照白册收税,按照黄册上交国库,中间的差价就成为官员的“利润”。当然,地方官不会吃掉所有的利润,这部分是要上下打点的,因为大家都是明白人,从这一点看,明朝官员俸禄低点也无所谓。

土地也是一样,形成了大小亩的差异,黄册上的称大亩,是报税的标准和依据,实际数据称为小亩,是地方官敛财的标准。所以明朝财政是金融搞不好,贸易光赔本,赖以生存的税收还查不清依据,可谓是一团糟。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当这“三驾马车”不足以满足财政需求时,明朝又从垄断专营的茶叶、盐、铁获取利润,当专营收入也不足时,则将注意力放在了商业税上。

明朝商业的发展兴起于江淮一带,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开始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一带的百姓,因为他们曾经是张士诚的支持者。朱元璋的报复手段就是对该区域土地重组,执行全国最高的农业税率,使该地区亩产量的一半以上都上交了国库(含地租折合)。

古代农业税税率一般都维持在十税一到三十税一之间,亩产一半的税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这个区域的人民干脆放弃了对土地的依赖,大批人口转向工商业,阴差阳错的造就了该地区工商业的繁荣。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江南的繁荣市井

所以明朝执行的买卖税、营业税就是从该片区开始的,但商人的买卖是盈亏不一的,商业税并不是稳定的财政收入,朝廷根本无法预估每年的商业税能收上来多少,财政预算也就无法将商业税纳入体系内。这就注定了明朝财政的活力不足,专营和商业税一直都只是财政收入的补充。

其实朱元璋是一个节俭的皇帝,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规模小,做实事儿的朝廷,这个规模不需要太多财政的支撑,他创立的财政体系足以支撑这个朝廷规模。但他没想到的是,除了朱允炆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削藩、裁减官员外,后来朱棣一脉的后代将朝廷越做越大。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朱棣接待下西洋回归的郑和

朱棣本身就好大喜功,连连发动战争;迁都燕京还要留守南京一套行政班底;郑和下西洋每次都花费巨额财政;为了证明他自己不止会打仗,还要倾力编撰《永乐大典》,修书的成本在古代是很高的,何况是“百科全书”。

洪武时期,全国也就24000多名官员,到了明宪宗时期(1465年–1487年),武职官员已经达到8万人,文职则有10余万人。再有朱姓宗王的资源掠夺、土地兼并、俸禄开支,明朝廷的财政就没有富足过。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明朝官员

最要命的就是朱元璋制定下“祖制”,后世皇帝没有魄力去改变,所以只能将就着过日子。纵观历朝历代,在无战争、灾难的年份,朝廷的财政积累都是很可观的,常出现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国库盈余,供某一代帝王做些大事。而明朝则基本没有结余,穷三年、富三年、浑浑噩噩又三年,也就不指望某个帝王能干出什么大事。整个明朝也就朱棣一代,利用朱元璋、朱允炆节衣缩食的盈余搞了北伐,所以毛主席评价明朝皇帝;“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

朱元璋的理财思路坑惨了大明王朝,明朝的“穷”都是娘胎里带的

崇祯帝上吊殉国

搞不好是有原因的,穷得叮当响,能搞好才怪了,当女真和蒙古崛起并联合的时候,穷就被无限放大,到明末战争时,崇祯帝的内帑都拿不出银子,没银子何谈打仗呢?要我说,穷的罪魁祸首还得是不懂财政的朱元璋,但这也是事后诸葛亮的论调,朱元璋的小政府设定并没有错,倘若其后代能够延续这种思维,或许明朝廷就成为“守夜人”的形象了,社会财富可能在明朝就出现了爆发。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