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面对着里面几千号形形色色的人物时,我们通常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帮人的名字都是单字?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三国群雄

曹操、刘备、吕布、孙权、诸葛亮(复姓)、司马懿(复姓)……所有我们熟悉的这些人名字全是单字,整本书几乎找不出来双字的名字。

而当我们再去翻开《隋唐演义》时,却发现,名字是双字的人比比皆是,李世民、徐世绩、程知节、王世充、长孙无忌(复姓)、宇文化及(复姓)……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唐太宗李世民

据统计,《后汉书》、《三国志》记载的人物中名字单字的比例高达98%和99%,而《隋书》和新旧《唐书》中的比例却降到了59%和43%,直接下降了一半。

而从汉末三国到唐朝,也就四五百年的时间,中国人在起名字上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变化究竟因何而来?别急,我们一起分析——

单字名盛行的原因

想要搞清楚单字到双字的变化,我们首先要知道,单字名是如何盛行的。

取名字对于古人来讲是个很讲究的事情,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称号,更寄予了父母对于子女的美好期望,因此古人在取名字的时候通常会慎之又慎,尤其是上层社会,对于取名字,甚至形成了一套制度。

而在这些讲究和制度里,最重要、最需要考虑的当属避讳一事。所谓避讳,指的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护圣、君、亲的高上地位,通常需要在说话或者写字时刻意回避掉他们的姓名。像名字这种天天脱口而出的话语,当然是最要避讳的。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徐世绩避李世民的讳改名李绩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闵公元年》

需要避讳的对象有很多,主要有:

  • 帝王讳:像徐世绩被赐姓后为避李世民的讳而改名李绩;

  • 长官讳:比如“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州官田登(灯);

  • 圣贤讳:这个最多的当属孔子了,北宋曾下令,“丘”字一律要读成“某”字;

  • 长辈讳:像杜甫,其父叫杜闲,杜甫写了一辈子诗,也没出现“闲”字。

另外,避讳还分为国讳、家讳、内讳、圣讳、宪讳、个人讳等好几个大类,当真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

有了这些避讳的条条框框,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就不得不小心翼翼、逐字斟酌,以免触碰到这些红线,万一不小心碰到了,分分钟被送上断头台,汉宣帝就曾感叹:

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汉宣帝

于是,为了克服避讳带来的这种弊端,当时的人更愿意选择单字命名,少了一个字就相当于少了一份风险,何乐而不为?而且社会等级越高,避讳的要求也就越高,使用单字名的人数也就越多,于是自上而下,单字名慢慢形成了一种文化习惯。

当然,除了避讳这个原因,汉武帝以来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统治思想的社会形态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新朝王莽

当时占据经学主流的《公羊传》中有“二名非礼也”,“《春秋》讥二名”的说法,这在当时的主流群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大儒出身、崇尚复古的疑似穿越者王莽,更是颁布了“令中国不得有二名”的诏书,进一步强化了单字名的文化观念。

汉末三国之后就是两晋南北朝,随后便进入了隋唐时代,因此,中国人名字从单字到双字的变化就是发生在这几百年间。

双字名的兴起

那么在这几百年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促进了双字名的兴起呢?

如果找几个词字来概括这几百年间的时代特征,第一个词是“战乱”,第二个词是“融合”,第三个词则是“门阀”,而答案也就隐藏在这几个词当中。

“战乱”指的是从汉末黄巾起义一直到唐朝一统,这几百年间,中国大地上就没消停过;“融合”指的是文化的交融,包括五胡乱华后民族文化的交融以及佛教东传后中外文化的交融;而“门阀”指的则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的政治特征“门阀政治”。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五胡十六国时代

一、战乱

魏晋时期,先是八王之乱,而后是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一度进入到了最黑暗的时期。以统治者司马家族为首的门阀士族在持续的动乱中开始对社会中的各种尖锐矛盾,感到既无能为力又毫无信心。

他们发现,他们一直所信奉的儒家学说对他们目前的境遇竟毫无帮助,于是他们开始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超现实世界,试图从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竹林七贤

而创立于东汉时期的五斗米道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这种起源于老庄之学的教派追求长生不死之术、醉心于闲散放荡的羁縻生活,教徒们整天游历山水、炼制丹药,沉浸在虚幻的神仙世界里。这种所谓的玄妙生活相当符合当时门阀士族的口味,于是儒学开始没落,道学开始兴起。

儒道的此消彼长体现在起名字上,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之”字的应用。“之”字在五斗米道中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不在避讳之列,因此一些信奉五斗米道的门阀士族便开始把“之”字运用在名字上,并慢慢形成了一种风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王羲之家族了。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王羲之家族属于著名的琅琊王氏,世代信奉信奉五斗米道,且来看他们家族成员的姓名: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等;七世有凝之、徽之、献之等;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等;九世悦之,十世瓒之等。可以看出,所有的名字都被加上了“之”字,而且祖孙之间“同名不讳”。

除了王羲之家族,还有我们熟知的数学家祖冲之、画家顾恺之、史学家裴松之、名将刘牢之、陈庆之等等,都是这种风尚下的代表人物。

总结,战乱打击了传统儒学,带动了以“五斗米道”为代表的道学的兴起,从而引发了特殊字眼如“之”的运用,从而形成了起名字的新风尚。

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这种“融合”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的是内部的民族融合,第二个方面指的是佛教东传后中外文化的融合。

首先我们来看民族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伴随着五胡乱华的血腥与杀戮而生的。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陆陆续续在北方汉人的土地上建立了数十个国家,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压迫、奴役下,北方的汉人慢慢地开始“胡化”。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西晋时期北方各族分布图

而我们知道,胡人是不太讲究纲常伦理的,更别谈在名字上进行避讳了,因此那些被“胡化”的汉人也就慢慢地脱离了礼教的束缚,突破了单名制的限制,取名更加趋于实用化、民俗化。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佛教的繁荣给当时起名字带来的影响。

佛教最早是在两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经过不断地适应与传播,再加上传统儒学的没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繁荣期,虽然南北朝时期也曾发生过“灭佛”事件,但是却并未造成佛教的衰落。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佛教

同五斗米道一样,佛教的繁荣在起名字上带来的影响也是特殊词的流行。伴随着佛教一起繁荣的是一些梵语的使用,一些信佛之人开始将一些佛门用语用在名字上。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僧”、“昙”、“灵”、“佛”等字。代表人物有琅琊王氏的僧达、僧谦、僧绰,以及同样是世族大家谢家的僧要、僧韶;另外还有直接“以神将为名”的,如孝文时有阉人叫高菩萨、尔朱荣有一名叫文殊、隋末有一贼首叫宋金刚等,也都出自佛教文化。

总结,少数民族的文化入侵使得汉人渐渐“胡化”,取名字开始脱离传统礼教的束缚;而佛教的繁荣带动了梵语在名字上的运用,双字名逐渐开始流行。

三、门阀

要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政治特征,那便是门阀,“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世家大族的统治地位。而高门士族尚门第、重婚娅,为了保证其作为“贵族”血统的纯正,谱牒制度开始盛行。

所谓谱牒制度,是用来记述、规定氏族世系的,因此讲究在修撰的时候要明世次、分经纬,比如最常见的伯仲叔季就是谱牒制度的一种。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族谱

但是在宗族规模极其强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简单的排名方法显然是不够用的,频繁的联姻更是让士族之间辈分错综复杂。于是在名字上做标志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们流行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共用同一个字来标识辈分,另一个字才是辈分之外的“名”,就这样,双字名开始多了起来。

比如出自清河房氏的唐初名相房玄龄,他的家族系谱为:

  • 房熊——房彦诩——房玄瞻;

  • 房彦谦——房玄龄;

  • 房彦询;

  • 房彦式。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房玄龄

这种起名的方法可以说一直流行到现在,在现今的中国,同一族系中也大多会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辈分的排列,并记录在族谱上,这也是造成双字名兴起的重要原因。

总结,门阀政治带动了谱牒制度的兴盛,开启了按“字谱辈”起名的先河,从而使得双字名开始兴盛。


综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无休止的战乱、文化的大融合以及门阀政治的特点,三种原因综合在一起,逐渐使得两汉三国以来单字名的固有习惯被打破,双字名开始逐渐增多,并最终和单字名平分秋色。

读史有感

其实不管是单字名的盛行,还是双字名的兴起,反映的都是时代的特征。

两汉时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一家独大,纲常伦理的束缚使得人们在起名字时必须规规矩矩的,不能有任何逾越,再加上统治阶级对于儒家经典的极度推崇,最终让单字名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

从单字到双字,中国人起名字的习惯到底因何而变?

儒家文化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常年的战乱摧毁了两汉以来确立的大一统集权模式,上层建筑的崩溃使得儒家思想也丧失了其统治地位,道家、佛家文化得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并慢慢打破了单字名的世俗文化,再结合门阀政治下谱牒制度的兴盛,最终双字名正式流行起来。

从单字名到双字名,看上去只是一个字的变化,背后其实是满是血腥与杀伐。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