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皇太极建立大清后,效法中原王朝敬天法祖,建立宗庙制度。顺治帝入关又继承了明国的太庙,但却没有继承明国的亲尽迁毁制度,直到清国灭亡,宗庙的迁祧制度也没有建立,反而把祖号和百世不祧制度玩坏。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1,盛京太庙

崇德元年(1636)四月十一,皇太极祭告天地,建国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

同时,在盛京抚近门东约五里处,按照传统的坐北朝南形式,分前后两进院落,建立太庙,前殿五室,后殿三室。

追尊始祖孟特穆为泽王;高祖父福满为庆王;曾祖父觉昌安为昌王;祖父塔克世为福王;父亲弩尔哈齐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陵曰福陵;母亲叶赫那拉孟古哲哲为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

把爹妈神牌安奉在前殿,把四祖及祖妣神牌安奉在后殿。皇太极没有像历代开国皇帝那样追封先祖为皇帝,只是追封为王,以大清实际开创者弩尔哈齐为太祖,成为清代宗庙的始祖庙。后殿成为事实上的祧庙,皇太极直接把四祖请进祧庙了,倒也省事。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驾崩,九子福临继位,改元顺治。次年九月,顺治帝入关,清国定鼎北京,没有修建太庙和皇宫,而是直接把明国的太庙和皇宫征用了。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直接征用前朝太庙和皇宫的,也就清国一例,为何这样做呢?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 其一,当时的清国并没有那么多闲钱去营建规模宏大的皇宫和太庙,要是效法前朝,都烧掉,多浪费啊!合理征用,勤俭持家嘛!

  • 其二,就算是有钱修建,也修不出比明国规格还高大上的,何必浪费钱财?再说,修建新的皇宫和太庙,也不是十天半月就修成的,这不是刚入关才当家急着用吗?

  • 其三,真要毁掉明国的皇宫和太庙,一定会引起民众哗然的,民心自然就失去了,得不偿失。

所以,清国统治者就把明国太庙里的神牌全部移送到历代帝王庙内供奉,这个做法显得非常人性化,收拢了人心,还安抚了遗臣,对巩固统治很有帮助。

九月十九,顺治帝进北京,九月二十七,举行太祖太宗升祔太庙大典,四祖神牌还留在盛京太庙,以后,盛京太庙就被称为四祖庙,成为事实上的祧庙。

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初五,顺治帝追尊四祖为皇帝:八世祖泽王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五世祖庆王福满为兴祖直皇帝,高祖昌王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曾祖福王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妣皆为皇后。

顺治帝亲诣太庙后殿,奉安神位,恭上册宝,太庙后殿的祧庙也算定位,而盛京太庙也随着四祖迁走,完成历史使命,停止使用,在乾隆年间,成为储藏帝后玉册、玉宝的库房。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2,崇父之风开启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帝驾崩,安亲王岳乐等议定顺治帝庙号和谥号,首次明确确定顺治为百世不祧。

○戊寅(正月二十八)。和硕安亲王岳乐等、议上大行皇帝尊谥。谨按、自古有天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凡勋高大定、功垂奕叶者。类皆称祖以尊之。其庙祀百世弗祧。此世所由称也。又按谥法、法度大明、敬慎高明、曰章。洪惟大行皇帝、神武止戈。崇文劝学。恩泽覃敷于庶物。孝治立极于人伦。德固懋昭。功尤隆著。是以化行教洽。远至迩安。生民以来。莫斯为盛。臣等谨咨群议。载考彝章。大行皇帝尊谥。宜天锡之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得旨、是。著该衙门拟撰册文进览。(康熙实录卷一)

目前没有看到有明确规定太祖、太宗宗庙为百世不祧的史料,但是,按照惯例,太祖庙位列始祖,根本不可能被迁毁,可皇太极的太宗庙就难说了。

顺治帝是清国袝庙第一位明确百世不祧的皇帝,虽然他有入主中原之功,但多是摘多尔衮的桃子,本身并没有多少实际功劳,这个百世不祧实在有些牵强,大概因为这个缘故,清廷才明文强调其百世不祧,把早已经不合时宜的“祖有功而宗有德”搬出来,来确定顺治帝的不祧地位。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祖有功而宗有德本来是汉代王舜、刘歆等人提出来的,有功德被尊上祖宗庙号的皇帝都不算在七庙常数里不用被迁毁,但那个时候庙号尊上比较严格,可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所以适用“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

但随着庙号泛滥,勿论是否有功德的皇帝基本都会拥有一个庙号升祔太庙,祖宗遍地的情况下,就不应该用祖宗庙号做为不该迁祧的依据,必然要有迁祧之礼的。所以,从三国以来,不管你是否拥有庙号,始祖(太祖)加三昭三穆外,亲尽则祧,都执行迁祧制度,这才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

康熙帝当时年幼并没有亲政,把顺治帝定为百世不祧,开启大清国崇敬父亲宗庙不搞迁祧礼的风气这个锅不能让小玄子来背。

其实康熙是赞同宗庙迁祧制度的,依据就是他称颜真卿《论元皇帝祧迁状》是“义正而词确。”既然赞同颜真卿的观点,自然就是认可迁祧制度。只是他没想到他儿子反而把清国历代皇帝百世不祧彻底定性。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3,百世不祧彻底被确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十三,康熙帝驾崩,新鲜出炉的雍正帝以康熙有圣祖庙号,尊其百世不祧。对老爹那个尊崇啊!简直无以复加,让人看的牙酸。

○(元年九月初五)谕礼部。自古祖功宗德。制在不祧。飨帝飨亲。祀应并举。报本之情罔极。配天之典宜隆。仰惟我皇考圣祖仁皇帝亶聪御宇。至德諴民。······清宁合撰。参两大以成能。覆载同流。兼三才而立极。武功文德。前代之所未闻。声教车书。史册之所未睹。建中锡福。久道化成。万物逸而宸衷弗释其劳。四海宁而皇躬弗辞其瘁六十一载丰功厚泽。深浃人心。四千余年哲后贤君难侔历服。紫坛绀幄。知天意之同符。苍璧黄琮。思德馨之并荐。朕缵承丕绪。永念前徽。(雍正实录卷十一)

康熙帝在中国那么多皇帝中,算得上有才略,对清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又是清国第一位实行土葬的皇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让他百世不祧也说得过去。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但就是雍正对他的尊崇太多,过犹不及,反而越发显得他心里有鬼,得位不正,只能依靠对老爹的过度尊崇来宣示他的合法性。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十五,雍正帝驾崩,儿子乾隆帝继位,同年九月初五,给老爹追上庙号世宗,再次定为百世不祧。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五)总理事务王大臣、率廷臣等、恭拟上大行皇帝尊谥。曰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于我皇考至德鸿猷。实相符合。礼称祖有功。宗有德。庙号之称祖称宗。均属尊崇之极。······昔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身兼创守。平定逆藩。扫清朔漠。神功骏烈。自古莫与比隆。庙号定应称祖。皇考大行皇帝善继善述。敬天勤民。十三年来。宵旰忧劳。咸熙庶绩。贻万年之景福。固百代之丕基。庙号世宗。正合古宗有德之义。上配列祖。百世不祧。此乃天下万世之定论。非在廷诸臣尊崇君父、敷扬称颂之私情。尤非朕一人哀感隆恩、表彰盛德之私愿、所能强置一辞也。在我皇考神谟垂于宇宙。厚泽洽于臣民。即罄竭揄扬。难尽万一。今据所奏。敬拟上尊谥庙号。详慎公当足以昭示万年。朕心深为慰惬。(乾隆实录卷二)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乾隆帝还是拿已经过时了的“祖有功而宗有德”说事,表白他爹功德足够配享列祖百世不祧,可不是他搞私情来着。到乾隆二年(1737)三月初五,把雍正夫妻升祔太庙,颁诏天下时,再次重申他爹为“百世不祧之庙”。

○(乾隆二年三月初五)甲午。以世宗宪皇帝、孝敬宪皇后、升祔太庙礼成。颁诏天下。诏曰······钦惟皇考世宗宪皇帝。······建百世不祧之庙。宗祀光辉。慰万方永慕之心。神人允洽。······谨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于乾隆二年、三月初五日。恭奉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神位。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神位。合祔于太庙。(乾隆实录卷三十八)

按照惯例,百世不祧多半都是后世天子血缘超过四代或者六代后,再由那时候的君臣决定你这个先帝功德够不够不祧,但乾隆帝就在此时决定他爹百世不祧,除了感念他爹的传位之心,还有就是为自己爹洗刷当年得位不正的流言。

乾隆的这个决定引发三个后果:

  • 其一,尊崇老爹成为祖训家法,后世子孙谁敢否定?只能照办,让后世无一例外的尊先帝百世不祧,最终形成清国宗庙没有迁祧的惯例。

  • 其二,在他爹雍正尊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背离传统天子宗庙迁祧制度,不搞迁祧制度的弊端还没有怎么显现,等弊端还没有全展现出来时,清就亡国了。

  • 其三,乾隆强行让他爹百世不祧,明明是出于私情,还死不要脸说自己“非在廷诸臣尊崇君父、敷扬称颂之私情。尤非朕一人哀感隆恩、表彰盛德之私愿、所能强置一辞也。”这条剖白的上谕最终成为子孙们效仿照抄的官样文章。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4,平庸子孙照搬惯例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年89岁,同日,嘉庆帝下诏说自己的爹拓土开疆,论功业兼同开创,本来该称祖的,但是他爹圣德谦冲,曾经和军机大臣说过,他万年之后要称宗,做为孝子不敢违背遗训,因此尊上庙号高宗,并定为百世不祧之庙。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又谕······夫以我皇孝丕承祖烈。光大前猷。拓土开疆。声教暨讫。继统绪则为守成。论功业则兼开创。自宜崇称祖号。以副鸿名。惟是圣德谦冲。曾同军机大臣等、共承面谕、万年之后。当以称宗为是。予虽欲极意尊崇。不敢上违遗训。惟至德难名。究非臣下所能拟议。谨按谥法肇纪立极曰高。我皇考圣神文武。式廓鸿基。敬上庙号曰高宗。为百世不祧之庙。其应拟尊谥徽称。(嘉庆实录卷三十七)

嘉庆帝这也是延续了雍正推崇康熙、乾隆推崇雍正的老传统,还好没尊祖号,不然真的烂大街了。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五,嘉庆帝驾崩,大臣们照抄乾隆帝尊崇雍正的诏书,也尊嘉庆帝为百世不祧,诏书中也表白这不是私愿、私情,而是出自公论云云。实在没意思。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大学士九卿等、恭拟上大行皇帝尊谥徽称、曰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天下万世称曰仁宗睿皇帝。奏入。上宣谕曰。大学士九卿、会同议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睿皇帝。庙号曰仁宗。上配列祖。同为百世不祧之庙。······此天下万世之公论。非朕一人哀慕显扬之私愿。亦非臣下尊亲颂美之私情也。(道光实录卷三)

不管道光帝心里怎么想的,都得按部就班,不然会背负不孝的骂名的。嘉庆帝袝庙后,太庙中就已经有七庙了,也符合天子七庙的古制。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5,百世不祧的弊端逐渐显现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道光帝驾崩,留下四条遗嘱,第一条是他死后郊坛祭祀配享的问题,不配天;第二条是他不升祔太庙,只升祔奉先殿即可,画像可以悬挂在寿皇殿;第三条是不要在他的陵寝前立圣德神功碑、建大碑楼、立华表;第四条是死后只将他生前穿过的几件衣物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

这是清国皇帝首次提出迁祧问题,道光帝认为,不管是配天还是升祔太庙,都要有个限度,不能无休止的延续下去,大清会延续亿万年,总有一天坛庙位置不够用,那样岂不是让后人讥笑,议论纷然?列祖列宗配天袝庙是天经地义的,我和祖宗相比差的太远了,就从我做起,不要配天袝庙了。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道光帝为何不想配天袝庙呢?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他在位的时候,遭遇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国朝大门被洋人打破,道光帝对这些怎么会不耿耿于怀?

如果子孙继续延续惯例,让他百世不祧,那实在是太讽刺了,都不知道怎么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的道光帝表示接受无能,因此才留下不配天,不袝庙,不立功德碑的遗诏,好歹算他要点脸。

但是他的遗诏却给儿子咸丰带来难题,四条遗嘱,后两条好办,前两条不好办啊!特别是道光还很坚决的说嗣皇帝要是不遵照他的遗嘱办理就是不忠不孝之人。

咸丰帝左右为难,遵从遗嘱是为不孝,不遵从遗嘱还是不孝,就下诏让大臣们商讨,礼部侍郎曾国藩强烈反对道光帝不袝庙的遗命。

曾国藩认为道光帝是嗣皇帝的爹,是亲的不能再亲的,怎么也轮不到他不袝庙,再说,百世不祧之庙都不能算在七庙之数,所以,根本不影响道光帝袝庙的问题,贵为天子不袝庙,于理不通啊!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咸丰帝采纳了曾国藩的建议,让他爹配天祔庙,百世不祧。这时,他也意识到百世不祧的弊端了,不能再无限制的百世不祧。就降旨把道光帝不配天袝庙的上谕和自己重申的上谕抄录一份,悬挂在天坛的斋宫,让后世子孙遵守。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咸丰帝死在避暑山庄,八月,清国朝廷以小皇帝的名义传谕,给咸丰上庙谥,升祔太庙,同为百世不祧。

○(咸丰十一年八月)癸未。谕内阁、大学士九卿会同议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显皇帝。庙号曰文宗。上配列祖。同为百世不祧之庙。······此天下万世之公论。非朕一人哀慕尊崇之私愿。亦非臣下尊亲颂美之私情也。(同治实录卷三)

语气用词,依旧是公论,而不是私愿、私情,还是照抄前代。做为一个逃离京城死在外面的皇帝又有什么脸面百世不祧?清国朝廷上下没人考虑这个问题,没一个人敢做那个打破旧制的出头鸟。

咸丰帝不配天袝庙的谕旨再次被背弃,不过,好歹在配天的问题上,咸丰帝的意愿被执行,没有让咸丰帝配天,并形成制度,之后皇帝不再配天。

咸丰帝的升祔使清国的九庙满员,接下来的皇帝势必要面对迁祧的问题了,朝廷上下会正式面对迁祧问题么?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6,同治帝袝庙难题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19岁的同治帝染上天花而死,十二月十八,内阁奉上谕给同治上庙谥,“同为百世不祧之庙”。

大学士九卿会同议上大行皇帝尊谥日“毅皇帝”,庙号日“穆宗”,上配列圣,同为百世不祧之庙。······此天下万世之公论,而非朕一人哀慕尊崇之私愿,亦非臣下尊亲颂美之私情也。(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24)

写到这里真是替前朝那些皇帝们叫屈,清国这么多百世不祧,何德何能啊?要说三国以后庙号泛滥,唐朝以后谥号泛滥,到了清国,祖号和百世不祧都被玩坏了。

光绪三年(1877),同治帝该升祔太庙了,但太庙九室已满,怎么升祔是个问题,朝廷上下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五月初二,翰林院侍讲张佩纶首先上奏,建议仿殷、周制度,立太宗世室,百世不祧,在后殿左右两边各建世室。

世室在宗庙中本来是位居始祖之下百世不祧的地位,但是,因为清国的百世不祧烂大街了,世室自然也没什么价值。

从顺治,到康雍乾嘉道咸,再到同治,都是明文宣谕的百世不祧,只有太祖太宗没有明确百世不祧的地位,但太祖是肇基始祖,不用明文规定都是占据不祧地位,只有太宗皇太极,在前朝,太宗位都是不祧的,到了清国,最先倒霉的却是他。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张佩纶的意思就是:只有太宗没有百世不祧,可以建立太宗世室,让太宗从九室中挪到世室里,给同治让出一个位子来,把前朝尊崇为百世不祧的世室在这里当成了实际上的祧庙了。

户部侍郎袁保恒则建议应该在中殿九室的基础上,在东西各展两楹,各六室,为左右世室,太祖居中,这样就有百世不祧十三室,然后再在中殿左右新建两庙,各三间,为三昭三穆,让以后的皇帝依次升祔。

想象下老袁的建议,清国一长溜的不祧之君,两边灰溜溜的三昭三穆六亲,就不怕后世子孙有不满意也想自己占居不祧位?

鸿胪寺卿徐树铭反对张佩纶在后殿两边建左右世室的建议,老徐认为,如果在后殿两边建世室,“反嫌居太祖上。”他建议按照昭穆顺序增建别殿,老徐的建议得到礼部侍郎潘祖荫的支持。

到底是建世室,还是改世室呢?大臣们吵成一锅粥,相比较,还是建世室的支持者多些,改世室还要再建新殿,更麻烦,还不如直接新建。在改和建中,争论继续。

通政使锡珍认为,应该在后殿扩建殿室,把四祖神位移动到那里,再把后殿改为世室,把太宗神位移动到中一室,这样就为同治帝腾出位置来。

锡珍的建议不但要移动四祖神位,最后太宗还是居于太祖神位之上,还是不合礼制的。

少詹事文治认为,应该在中殿两旁建立世室,东面建两座,东一奉太宗,东二奉圣祖,西边建一座奉世祖,太庙中殿就只供奉太祖一人,再在前殿两旁建六亲庙(实质还是三昭三穆),安奉世宗以下诸帝。

司业宝廷认为,应该在中殿两边建昭穆两个世室,各五间,太宗位居昭世室中一间,世祖位居穆世室中一间,圣祖居昭世室东一。中殿仍奉太祖,昭穆各四间,自世宗以下神位依次上移。

宝廷的建议是不更改中殿九室格局,只是在中殿旁建立世室,一次性把太宗世祖圣祖迁祧,也避免世室位居太祖之上的事情发生。和文治的建议比较相似,问题就是太庙的整体格局改动太大了。

礼部赞成袁保恒的建议,恭亲王、惇亲王兄弟也赞同袁说。户部侍郎翁同龢强烈反对,他认为要是按照袁保恒的建议,以后的三昭三穆难以安奉,谁不想百世不迁啊!这不是制造矛盾吗?

恭王、惇王一听又觉得老翁说的有道理,转头又去赞同翁同龢,礼部尚书万青藜折中双方意见,主张还增加两室,东西别建寝殿,李鸿藻和翁同龢对老万的建议不以为然,大臣们各持己见,争论无果。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7,遵循道光旧例分割单间

六月初五,内阁再次集议,礼亲王世铎说:与其附会古典,不如恪守成规,中殿九间,中间依旧,东西各四间,按照道光时期的旧例,往两边继续增加龛位。

道光旧例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在道光元年的时候,道光帝的嫡妻孝穆皇后钮钴禄氏升祔奉先殿,因为七室已满,就增加了龛位,中间三,奉太祖、太宗、世祖,左一间二位,奉圣祖、高宗,右一间二位,奉世宗、仁宗,还剩余四间八个龛位可以让后来的帝后入驻。

这样做的劣势就是分割的单间越多,每个单间的位置相应就越狭小,而且,早晚让你没法再分割。

世铎的意思就是效法道光帝时的做法,太庙中殿正中的一间不变,东西四间可以改为各八间,这样九室就变成十七室。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醇亲王奕譞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长久,还是应该建立迁祧制度,身为本生父的奕譞正式提出不要再延续百世不祧的惯例了,应该遵循亲尽则祧的制度。

徐树铭和内阁侍读学士钟佩贤表示支持奕譞的建议,老钟还上书光绪建议他成年后明确建立迁祧制度,为以后子孙打算;徐树铭也说不能老是依靠分割单间来解决问题,亿万年后,势必难以再加,那并不是长久之计。

还有鸿胪寺少卿文硕又建议为同治修寝殿,建议满天飞,两宫太后不能决议,于六月十四再下懿旨命诸王军机大臣再行妥议,又咨询直隶总督李鸿章。

李鸿章否定了新建寝殿、增修方殿的建议,认为是古制没有的,对张佩纶等人提出建世室的主张也持否定态度,他主张因时立制,赞同世铎增加龛座的建议,并对反对增加龛座认为那样太简陋的说法逐一批驳。

李鸿章的奏折一锤定音,两宫太后采纳了增加龛座的主张,把九庙改成十七(群)庙,百世不祧还可以搞九代。七月初六,两宫皇太后也采纳了奕譞亲尽则祧的建议,下懿旨明确从光绪帝开始,开始实行迁祧制度。

光绪四年(1878),太庙中殿修改龛座,中间一室,供奉太祖,其余八间每间分为二室,一共十七间。光绪五年(1879)闰三月初二,同治帝夫妻神主升祔太庙,位在祖父道光之次,这时,清国的太庙中殿就有十代帝后。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8,没开始就被废弃的迁祧制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光绪帝驾崩,十一月初一,朝廷谕内阁追上光绪庙谥,依旧“百世不祧之庙”。

内阁各部院衙门会同议.上大行皇帝尊谥日“景皇帝”,庙号日“德宗”。上配列圣,同为百世不祧之庙。······此天下万世之公论,而非朕一人哀慕尊崇之私愿,亦非臣下揄扬颂美之谀词也。(宣统政纪卷二)

光绪初年决定不再延续百世不祧惯例的谕令再次被废弃推翻,直到清末,清国的皇帝宗庙迁祧制度到底也没有建立起来。

光绪帝为何继续百世不祧呢?原因有二:

  • 其一,就是同治帝袝庙时,分割龛座,还有空位。

  • 其二,就是摄政王载沣不想委屈亲哥,反正还有空位,亲哥生前都够憋屈了,载沣想让他哥死后舒心点。

百世不祧就百世不祧吧!反正目前有位置,但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同辈,又要面临兄弟同昭穆还是异昭穆的问题。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礼臣建议兄弟同昭穆,同治位居昭位,那光绪就也该处于昭位,可是如果这样安奉光绪,把他哥俩挤一起,穆位就空了一个,太庙中殿的昭穆平衡就被打破。

其余礼臣有以宗统方面出发的,认为兄弟就该同昭穆,也有以皇统出发的,认为光绪继承了同治的皇位,就不能同昭穆,该异昭穆。

大学士张之洞认为古代有迁祧礼,兄弟应该同昭穆,一起奉安太庙,亲尽再一起迁毁,但清国并没有皇帝亲尽迁祧的制度,所以,兄弟应该异昭穆,免得不协调。朝廷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光绪升祔太庙,与同治为异昭穆。

这时候太庙中殿供奉了十一代帝后,依次为:太祖弩尔哈齐居中,左(东)一室为太宗皇太极,右(西)一室为世祖福临,左(东)二室为圣祖玄烨,右(西)二室为世宗胤禛,左(东)三室为高宗弘历,右(西)三室为仁宗顒琰,左(东)四室为宣宗旻宁,右(西)四室为文宗奕詝,左(东)五室为穆宗载淳,右(西)五室为德宗载湉。

1911年,末代宣统帝退位,清国的宗庙问题也永久搁置,不用后世子孙再头疼位置不够的问题了。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09,猴格说

前朝历代都追封四代祖,尊封到太庙,之后亲尽则祧,唯独清国,从立国开始,就把四代祖安奉在祧庙,避免了肇基始祖不得正位太祖的困境,这一点相较前代,个人认为也算是一种进步,当然,会被说不崇祖。

虽然皇太极一开始就建立了祧庙,但没有确立迁祧制度,从雍正帝开始,更是打起尊崇父亲的旗号,确立百世不祧的惯例,后世子孙一个比一个平庸,根本没有打破惯例的魄力。

而清国也没有像蔡邕、孙平子、颜真卿那样为了维护礼制敢于谏言的士大夫,臣子们更缺乏与皇权抗争的精神,对和皇权有关的礼制统统不敢妄议。

这些无不表明清国的皇权空前膨胀,君主集权到达顶峰,大臣奴才们只能匍匐在皇权脚下,去赞美皇帝,歌功颂德,不能有批评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最明显的是同治帝袝庙时,居然没有一个大臣敢提迁祧,只有本生父醇亲王奕譞提出建立迁祧制度,还是基于光绪帝是小宗入继先天底气不足的缘故,最后到底也没有实行。

在绝对的集权面前,礼制什么都要臣服其淫威啊!

三祖列宗百世不祧,被大清皇帝玩坏的宗庙制度

就是这样。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