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

南宋人称他“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被”,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他读书的时候,皇帝从学校旁边路过,同学们争相目睹天子真容,他却从容读书。有同学说,这可是一生难得的机会,为何要错过?他若无其事地说:“急什么,以后见也不迟。”

他的一篇文章让一座楼红了上千年。

他开办的慈善机构——义庄,经营长达8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

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

范仲淹两岁失怙,母亲带着他改嫁一个叫朱文翰的人后,被改名朱说。不是朱家的亲生子,自然受到朱家人的歧视。

家庭的不公并未影响到他的心智,而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让他寄宿在附近的醴泉寺读书,免除不必要的纷争。

朱家并不富余,范仲淹的待遇可想而知。在醴泉寺学习期间,每天只能煮一碗稠一点的小米粥,放凉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几根腌菜吃,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来历。

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逐渐长大后的范仲淹越发不受朱家公子们的待见。有一次,在朱家公子的恶语攻击中,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面对此景,一般人可能会认命,从此沉沦,可范仲淹不是一般人,他却以此为“激励”,决心靠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怎么改变?唯有读书。大宋朝是读书人最向往的时代,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学习之风,宋太宗赵匡义创造了“开卷有益”的学习氛围,宋真宗赵恒更是写下《劝学诗》,其中就有耳熟能详的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这个崇尚读书的时代,范仲淹把握住了机会,拼命学。

23岁时,范仲淹决定脱离朱家,徒步去宋朝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古城,到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求学。这里名师荟萃,人才辈出,主要是免学费。

在这里,他虽然用功学习,但无法改变拮据的生活。有同学送他美食,可是放到发霉他也不动一下。同学问他这是何时意?范仲淹长揖致谢:“我清苦惯了,一旦尝到美食,日后怕吃不了苦。”

3年后的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赵恒朝拜太清宫,路过应天府,整个城市轰动,大家争相去目睹天子真容,范仲淹却从容读书。同学说,这可是一生难得的机会,为何要错过?他却淡淡地说:“急什么,以后见也不迟。”这话成了学院的笑谈。

第二年,朝廷开科取士,范仲淹高中进士,受到真宗皇帝的接见。对范仲淹来说,见皇帝似乎真是个轻描淡写的事。有趣的是,天下寒士都凑到了这一科,真宗问首相王旦,进士中有没有听说过的人,王旦说:“没有一个听说过,和范仲淹一样,都是寒俊。”

中进士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参加科考时范仲淹用朱说的名字报名,做官后,他把名字改回范仲淹,并将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

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

虽然品级很低,好歹也是进入了仕途。大多时候,老天还是垂帘认真做事的人,范仲淹因工作出色,很快升到了兴化县令的位置上。这里每当海潮漫涨之时,会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很大的灾难,冲毁房屋,田地毁坏,惨不忍睹。

范仲淹到任后,决心治堰。一个地方官,想要做事,总是能把事做好。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由于工程难度大,期间工伤不断,还出现了淹死200多人的事故,遭到一些官员的弹劾,朝廷一度下令停工。

后来,在胡令仪、张纶等官员帮忙申诉下,工程得以再度开工,前后历时四载,终将捍海堰修成。堰长71公里,一举解除了海患,当地人感激范仲淹的功绩,把他主持修建的海堰叫“范公堤”。之后“范公堤”被历代修缮,一直留存下来。

由于治堰出色,范仲淹被调入京,任大理寺丞,成为京官,可就在事业上升的档口,他母亲于真宗天圣四年病故,他便辞官到应天府丁忧。

在应天府丁忧期间,早闻范仲淹才名的南京留守晏殊,招他负责应天府学的教务工作。范仲淹曾在这里学习,现在让他负责教务工作,当然是非常乐意的事。

范仲淹在应天府学培养了不少人才,还向晏殊推荐了后来的宰相富弼。同时,在晏殊的提携下,丁忧期满后的范仲淹被任命为秘阁校理,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但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是皇帝的文学侍从,除经常能见到皇帝外,还能听到相关机密。

这个时候的皇帝是赵祯,而权力掌握在他的养母刘娥手中。为了赵祯在朝堂向刘娥拜寿的事,小小秘阁校理范仲淹上书反对,称皇帝遵守孝道没有什么错,但不能失了君臣之礼。私下里怎么都行,正式场合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这样做,不但有失天子的尊严,也给子孙带个坏头。

范仲淹言辞犀利,表面上说的是拜寿,其实暗中指责刘娥不还政于赵祯,明眼人一听就明白。这可是逆鳞的事,掉脑袋很正常。直接把晏殊吓个半死,按当时的制度,处理官员,推荐人要负连带责任。

晏殊把范仲淹叫去训了半天,范仲淹黑着脸说:“我这么做,就是怕辜负您的栽培。就是怕人说您推荐的人不干正事混日子。”晏殊本来在气头上,被范仲淹的话噎了个满脸铁青。很无奈地说你走吧,没法理喻。

范仲淹好像闯了大祸,但后果不严重,因为宋朝有不杀上书言事者的祖训。虽然没受处罚,但提的意见也没人搭理。范仲淹一生气说我不在这干了,到地方去。话刚出口,相关部门就坡下驴,打发他去河中府任同判。

范仲淹的上书虽然没有结果,但这个事一下子名动京城,让他一夜成名,成了绝对的“网红”。范仲淹出京的时候,有同事去送他,对他说:“你小子太牛了,这事干的绝对漂亮。”

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

虽然到地方工作了,范仲淹还不忘太后还政的事。天圣八年12月,在河中府又上书:“太后辅政时间太长了,皇上都成年了,还由后宫作主,是不是太滑稽了?”可能是奏章被相关部门压下了,报上去没什么动静。

刘娥死后,宋仁宗赵祯主政,范仲淹回京任右司谏。当时江淮地区出现了灾情,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官员去慰问,却没有回应。范仲淹面见皇帝说:“皇宫半天不供应饮食,会怎么样?江淮闹讥荒,为什么不闻不问?”赵祯被问了个哑口无言,于是紧急派范仲淹去江淮。

范仲淹到所到之处,强令各地政府打开粮仓救灾,同时严禁民间搞各种非正规的祭祀活动造成浪费。范仲淹看到灾民用乌昧草充饥,采摘了一些乌昧草送到朝廷,建议皇亲贵戚们尝一尝,让他们知道一下什么是民间疾苦,看看自己有多奢侈。

在谏官的位置上,只要朝廷出现弊端,范仲淹就死谏。郭皇后误伤皇帝,刚好吕夷简与皇后有隙,建议废后,范仲淹率中丞孔道辅等十多人死谏未果,被贬为睦州知州。

景祐年产间,被调到开封府任上的范仲淹,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不断弹劾吕夷简。仁宗赵祯问吕夷简,范仲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吕夷简憋了一肚子火,说这小子就是个夸夸其谈的货色,表面上赢得了一点小名声,但实际上名不副实。

没想到这话传到范仲淹的耳朵里,奶奶的,说老子名不副实,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干货,一口之气写了《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四篇皇皇巨文呈了上去,毫不掩饰地对时政进行尖锐的批评。

写文章罢了,还画了一张《百官图》呈了上去,也就是将朝廷要员的像画在图上,每个画像旁边附个说明书,标明那个是正常升迁,那个是靠吕夷简用不正当手法提拔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朝堂炸锅了。

范仲淹的这一做法,在朝堂上不但没有被叫好,倒是赢得了一片叫骂声,试想除了既得利益者就是明哲保身者,有几个能为正气而发声。

正得宠的吕夷简马上反击,声称范仲淹的意图是挑拨君臣关系,不知居心何在?而且这个人还向朝廷推荐过自己的朋党。

朋党?一切都是浮云,而朋党是死穴。皇帝最头大的就是听到这个词。赵祯急问有多少人,都是谁?范仲淹的朋党名单很快被张贴在了朝堂上。史书没有记载是谁,应该有余靖、欧阳修、尹洙、李纮、王质等人,因为范仲淹本人被贬为饶州知州后,这些人大多被贬。

就在范仲淹出京时,天章阁待制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带着酒菜为范仲淹送行,而王质在范仲淹离开前就住范仲淹家里。有人提醒王质你不命了?王质说:“当今的贤良之士就数范仲淹了,我要是能定成范党,我骄傲!”

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

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很多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劝他少管闲事,范仲淹给梅尧臣的答复中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朋党事件发生后,所谓的范党和宰相吕夷简集团争得不可开交,而一向嫉恶如仇的次相王曾却保持了沉默。

范仲淹在极度困顿中去问王曾:“作为次相,为什么不站起出来说句公道话?”王曾望了范仲淹良久,冷冷地说:“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当?”范仲淹顿时醍醐灌顶,是啊!官员只抢功劳,那么出现的怨恨由谁来担当?

在淹仲淹的眼里,只盯着宰执大臣的失误,就是一点小事也揪着不放,却从来看不到他们的业绩,从来不辩证着、一体两面地看待问题。从此之后,范仲淹的格局大变,不再咄咄逼人,变得更加成熟。

仁宗康定元年,因宋朝与西夏的战事吃紧,范仲淹出知永兴军,其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先后出知延州、庆州,期间改革军制,修筑了青涧城、鄜城、大顺城等军事基地。

范仲淹戍边期间,因治军有方,出击有力,安抚周边少数民族并为我所用,使西夏军不敢进犯,边境传言:军中一范,贼军闻之心胆颤。他还在戍边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他开创了宋词豪放派的开河。

宋仁宗庆历三年,西夏求和,西方边事安定后,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到庆历四年,长达二十年的吕夷简时代过去了,但由于战事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宋朝出现了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国内禁军素质一落千丈,阶段矛盾不断激化,贫弱局面已经形成。

这个时候,仁宗急于革弊鼎新,急到把范仲淹、富弼召到天章阁,一人一张桌子,笔墨纸砚都准备好,让他们写措施,写不出来就别回去。

范仲淹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十条建议,就是著名《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在仁宗的大力支持下,以范仲淹、富弼为主要推动者的变法全面展开。

改革的第一条,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干部的任免,改变原有的干部考核制度,以往将资历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也就是比胡子长短。这次改革,干部的考核以政绩为主。

其它改革举措还好推行,最难的是人事制度改革,触动的是官僚的直接利益,范仲淹的力度空前,阻力不小。但在仁宗的坚定支持,变法得以顺利推进。

新政从庆历三年10月开始,到庆历四年4月,短短半年时间,由于磨勘严密、恩荫减少,地方官员混日不好混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地方官和贪腐的官员被淘汰,一批务实能干的官员被提拔到了重要岗位,财政、军事等诸多方面的颓势得到扭转,政局运行有了新的变化。

民众为此欢欣鼓舞,叫好的臣子也不少,可是,改革触动了大多数官员的利益,他们开始疯狂地诋毁新政,群起而攻之,指责范仲淹等改革者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起初仁宗是改革的坚定支撑者,后来也变成了妥协者。

庆历四年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任,范仲淹保留参知政事头衔,外任陕西、河东宣抚使。此后,新政的执行力度明显放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停滞了。北宋中兴的最好一次机会就此错失。

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

范仲淹的抱负就此戛然而止,到庆历六年11月,58岁的范仲淹又出知邓州,这个国家,已很难给他提供施展雄才大略、为国为民的舞台,他无限遗憾的同时,只有将余热抛洒在邓州这片土地上。

远在岳州的好友腾宗谅是在泾州和庆州超范围使用公款被弹劾,被贬到岳州。他在岳州并没有致力于民生,而是大搞政绩工程,如果说建岳州学宫,筑偃虹堤,修通和桥还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算作民生工程的话,修建岳阳楼,就纯属面子工程了。

岳阳楼建成后,腾宗谅给好友范仲淹写了封《求记书》,附了张《洞庭秋晚图》,求范仲淹给他新建的岳阳楼作篇记,以提高知名度。

《求记书》有600多字,详细介绍了岳州和岳阳楼的历史与现状。范仲淹非常高兴,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腾宗谅能将岳州治理得这么好,也就是出于对好友的信任,出于对岳州快速发展的高兴,范仲淹思如泉涌,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可能是自己都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夜派人送往岳阳。

《岳阳楼记》里说岳阳百废具兴,事实上岳阳没有多大变化,那是腾宗谅在给范仲淹信上的单面之词,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任,范仲淹没有细究,说了善意的“谎言”。

可能是出于谨慎,对岳州的政绩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笔带过,全篇写景,洋洋洒洒,千古绝唱。

《岳阳楼记》对洞庭湖的描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史家认为作者不身临其境根本写不出来,而事实上范仲淹压根就没去过洞庭湖。其实这不重要,当时腾宗谅的《求记书》中300多字介绍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情况,为了让范仲淹有个感性的认识,还配了《洞庭秋晚图》。

范仲淹曾在太湖所在的苏州、鄱阳湖所在的饶州任职多年,熟悉湖泊风光,在腾宗谅的详细介绍下,以超级文人的才思,写出这篇文章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岳阳楼记》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景的描写,而在于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座右铭,他也告诫全天下的仁人志士,应该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人民的幸福出汗流血。

文中还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不应该以外物的好坏或自身的得失而一时高兴一时悲伤,可能是要告诉好友,新政虽然失败了,为国家民命奔走的同仁志士受到了不公待遇,但不应该为此沉沦,无论在那种环境下,只要抱着一个为国为民的心,总能发挥出余热。

谁被称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

范仲淹在去世前的两年,拿出全部积蓄,在苏州老家购置了千亩义田,建起义宅,后世称为“义庄”,用于赡养同族的人。他的愿望是“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他无法让全国的老百姓无寒饥之忧,但他可以让自己的族人无寒饥之忧。

义庄的管理非常科学,靠收租维持,帮助族人中贫困线以下的人实现正常生活,除提供住宿和饮食外,还为穷人贷款,帮助穷人生产自救。

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后世子孙不断为义庄注入资金,在战乱后当地富商及时提供资金进行恢复重建,使义庄成为运行非常成功的“慈善机构”。

皇祐四年,范仲淹调任知颍州,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他去世噩耗传出后,他工作过的各州老百姓为他画像建生祠,史载西北少数民族“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朝廷赠谥号为“文正”这是最高级别的谥号,宋朝建国近百年来,仅王旦和他两人得此谥号。

他去世后,没有房产,没有积蓄,全家人靠借官屋栖身。但他留下遗言,儿孙们世袭管理义庄,义庄如有不公,出现营私舞弊,所有族人必须跪在他的牌位前,当着他的面进行公正决断。后世子孙没有辜负他,由于管理科学,这个义庄运行了800多年,成为传奇。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