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朱老爷子又发怒了,朱老爷子又追打他大儿子了,朱老爷子又没追上没打着,朱老爷子又跟他大儿子和好如初了。

这种事情看在大明洪武朝文武群臣眼里,已经是惯见不惊了。大臣们不但不惊讶惊恐,反而一个个揣起手来看热闹:在步步杀机的朝堂上,只有这一刻的朱元璋是真实的,这时候的洪武大帝,不是那个将贪官剥皮实草的阎君,而是一个咋咋呼呼吓唬人的暴躁老爹。

朱元璋一生最爱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大脚马皇后,另一个就是他的大儿子朱标。这个朱标是古往今来第一受宠太子,经常跟皇帝老爹犟嘴,但老爹从来不摆皇帝架子,前一刻暴跳如雷,转过脸来又和风细雨,好像刚才对儿子喊打喊杀的是别人家的老头儿。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大家都看到了朱元璋的老虎脾气:既有王者发威百兽震惶,也有频频回顾舐犊情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朱元璋、马皇后、朱标三口之间有着寻常帝王家所没有的人间真情: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汉武帝唐太宗乃至清康熙时期,太子早就变成阶下囚了。

我们细看之下,还会发现朱标与朱元璋之争,都是在礼法范围内的“合理冲撞”:让朱元璋体验到了做爹打骂儿子的威严,让朱标体会到了“老爹拿我没招儿”的小小满足,同时也给了文武群臣放松的机会——假装暴怒的朱元璋,只有在这时候是充满温情的。

咱们今天要说的朱元璋又要打朱标,朱标又跑掉了,不是读者诸君耳熟能详的“棘杖去刺”之争,而是发生在洪武七年的一场未遂家暴(好像朱元璋就没有既遂过):朱元璋让朱标为庶母穿超越礼制的孝服,熟读经史典籍的朱标当然不肯,于是爷俩又在朝堂上闹腾起来了——这一闹腾,就把“五服之礼”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下来。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一、太子朱标为什么敢跟老爹当众唱反调

自从大明建国,朱元璋就已经成了一尊神,但是在两个人眼里除外。这两个人中,第二个就是太子朱标。在朱标眼里,朱重八就是他老爹,不是什么皇帝,自己也不是什么太子,而是老朱家的顶门长子,相当于副家长,老爹说错话办错事,自己不指出来就是不孝。至于朱标顶撞朱元璋,会不会影响到太子之位,这爷俩谁都没想过。

朱元璋没上过学,即使后来很有文化,诗写得也不错,那也是自学成才,属于野路子。自己吃过的苦,不能让孩子再吃一次,朱元璋就跟所有的正常老爹一样,对朱标的教育工作抓得很紧——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朱元璋还没当皇帝,就把当时天下第一文人宋濂聘为家庭教师,让他负责长子朱标的学业:“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

朱元璋当了皇帝,他手下的顶尖人才马上都有了另一个身份——兼职太子老师:“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冯宗异兼右詹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赵庸、王溥兼副詹事,杨宪兼詹事丞,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邓愈、汤和兼谕德,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看看吧,在大明开国之初,要是不在太子府兼个职,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重臣。

朱元璋之所以把这些当世英才一股脑派去教导太子,就是想让儿子比自己更优秀。害怕太子尾大不掉抢班夺权,这种担忧在朱元璋心里根本就不存在:“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

朱元璋明确告诉手下:“我们父子一心,你们也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太子。”

除了给太子朱标配备重臣做老师,朱元璋还专门给儿子建了一座图书馆:“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

朱元璋对手下文臣武将不太好,俸禄比较低,贪污就杀头,但是对这些“老师”却十分客气:“帝时时赐宴赋诗,商搉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命诸儒作《钟山龙蟠赋》。置酒欢甚,自作《时雪赋》,赐东宫官。令三师、谕德朝贺东宫,东宫答拜。”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与康熙当着儿子们的面暴打老师不同,朱元璋要求儿子要对老师保持足够的礼貌和尊敬,所以太子一到过年过节就会很忙——老师们给太子拜年,太子也得回拜。

就是在这一帮饱学鸿儒和当世名将教导下,朱标的成绩非常出色,可以说是德育智育双丰收,朱元璋也很放心地把事情都交给太子处理,好像太子出成绩,自己脸上更有光彩:“(洪武)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谕曰:‘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朱标是个好人,他对谁都好:“太子为人友爱。秦(老二朱樉)、周(老五朱橚)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老三朱棡)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就是这个对谁都好的朱标,偏偏经常跟老爹犯犟——这恰恰是朱标最大的仁孝:当时已经没有几个人敢对朱老爷子发表不同意见了,如果自己这个亲儿子再不说话,老爹就真要变成孤家寡人了。

事实证明,阎王脾气的朱元璋还真就吃大儿子这一套。大臣们总是看见朱元璋对大儿子发火,却总不见动真格的,他俩吵架,只是“执行家法”,跟王法无关,也不许大臣和宫廷和侍卫瞎掺和,爷俩吵完就拉倒,谁也不记仇:每隔几天,老朱头就会拎着椅子棒子满朝堂撵朱标,乐此不疲;朱标是“你撵我就跑”,每次都能跑赢。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二、为什么说朱元璋要揍朱标是礼制之争

明朝是一个很讲道理的朝代,大臣们似乎也不太惯着皇帝。比如后来就有大臣不让嘉靖皇帝认亲爹,也不让万历皇帝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明朝皇帝都拿这些“讲理”的大臣没办法。朱元璋不跟大臣讲理,但是遇到一个“讲理的儿子”,他也没咒念。

这次朱元璋跟朱标的冲突,记载于吴中四才子之首徐祯卿所著《剪胜野闻》之中:“贵妃某氏薨,太祖诏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曰:‘礼惟士为庶母服缌麻,大夫以上为庶母则无服……诸侯之庶子不为庶母服,而况于天子之嗣乎?’帝大怒,以剑逐之,太子走,且曰:‘大杖则走。’”

从这件事上,我们能看出朱标很重感情,经常会因为亲人而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情,但是“很不幸”,他遇到了认死理的儿子朱标,而且这个朱标认死理,还很调皮,明知道老爹拎着宝剑跟自己赛跑就是虚张声势吓唬人,就回过头来故意气人——这么一边跑一边“挑衅”,也不怕老爹真急眼。

这时候我们就要看看在这起家庭纠纷中,朱标和朱元璋谁有理了。

读者诸君的古文功底都相当深厚,所以徐祯卿的话不用翻译,大家也能从中看出搞笑的场景来。尤其是“帝大怒,以剑逐之,太子走,且曰……”,画面鲜活生动,翻译过来就失去了其中妙趣。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咱们这里要探讨的,其实就是四个字:“齐衰杖期。”

齐衰杖期前两个字大家可能读错,它们因读作“兹崔”,是五服之礼的第二等,仅次于斩衰。都是粗麻布孝服(所谓披麻戴孝就源于此),斩衰毛边儿,齐衰缝边儿,穿着比斩衰舒服一点。所谓杖期,就是在穿孝服的同时,还要拄一根棍子(让人想起了哭丧棒)。

朱元璋的贵妃死了,朱元璋让朱标齐衰杖期,朱标表示这不合礼法,同时还认为自己给庶母齐衰杖期,不仅仅是丢了自己的面子,还有“克父”之嫌——亲爹不在了,儿子才可以拿起哭丧棒。

于是这就引发了当时的一场“丧礼大讨论”,有人支持朱标,有人支持朱元璋。

把《明史·卷六十·志第三十六·礼十四·凶礼三》跟《剪胜野闻》两相对照,我们就知道这位逝者是成穆贵妃孙氏,事情发生时间是洪武七年。因为孙贵妃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朱元璋就让周王朱橚以亲生儿子身份为她服丧三年(斩衰),让朱标和其他儿子齐衰杖期。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事实上不仅仅是朱标反对自己齐衰杖期,就连当时的大臣也不赞成,一看这爷俩“打起来”了,礼部尚书牛谅等人就站出来替太子朱标说话:“按照周朝《仪礼》的规定,父亲(比如您老人家)还在世,儿子可以为母亲穿一年孝服,但是庶母死了,嫡子是不用服丧的(若庶母则无服)。”

朱元璋一看没人帮自己说话,也难得地讲了一回道理:“父母之恩一也,而低昂若是,不情甚矣。”这样看来,朱元璋还真是古代讲究男女平等、父母同恩第一人。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有道理,朱元璋还特意给宋濂下诏书:“人情无穷,而礼为适宜。人心所安,即天理所在。尔等其考定丧礼。”

可能是被朱元璋的话打动了,宋濂一头扎进古代典籍,翻阅了四十二位古代名人丧母之后的做法,得出了一个结论:“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服期年者十四人。”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朱元璋一拍大腿:“我说的不错吧?理不辨不明话不说不透,咱们从今天起就要立个规矩,父母平等!”

于是从大明洪武七年开始执行新的丧礼:“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仍命以五服丧制,并著为书,使内外遵宁。其制服五:曰斩衰,以至粗麻布为之,不缝下边;曰齐衰,以稍粗麻布为之,缝下边;曰大功,以粗熟布为之;曰小功,以稍粗熟布为之;曰緦麻,以稍细熟布为之。”

一看老爹引经据典找到了理由还制定了条例,连自己的老师宋濂也站了过去,自己这个大儿子也不能带头坏老爹的规矩,于是就穿上齐衰去见老爹,老爹一看儿子已经用实际行动认错,也就消了火了:“太子感悟,遂齐衰见帝谢罪,帝怒始释。”

朱元璋又要打儿子了!朱标又跑掉了!五服之礼从那天开始成了法条

三、朱标输给朱元璋,不是输给父权皇权,而是输给天理人情

这场父子之争,以皇帝老爹朱元璋获得完胜而告终。

这次未遂家暴,并没有影响朱元璋与朱标的感情。通过这次事件,我们也能看出朱元璋还真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即使是对自己的儿子兼太子,虽然耍够了家长威风,但最后还要回归于理性。

所以说朱标输给朱元璋,不是输给父权皇权,而是输给了天理人情——老朱先生的说法有理有据,还真不容易驳倒,连朱标也只能心服口服。

如果老朱没道理,小朱也未必会低头,这件事只能是冷处理几天就过去了,反正老朱也不会跟小朱动真格的。父子爷俩血浓于水,总不会为这件事反目成仇。

也就是从朱元璋这次撵着要揍朱标,引发的连锁反应,才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五服的范围和形制。仅这一点上,我们就必须承认: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但还是挺有文化的,起码比李云龙有文化……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