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导语:

唐朝晚期,相亲相爱了百余年的唐王朝与回鹘部落终于走到了相爱相杀的地步。武宗三年,对回鹘仁至义尽、忍无可忍的唐军发起了自卫反击战,利用地道战袭击了回鹘乌介可汗的牙帐,回鹘兵被斩首万人,投降2万余人,乌介可汗负伤逃走,至此,回鹘灭亡,大唐与回鹘的争端也以唐朝的胜利而告终。

一、唐王朝和回鹘的友好历史渊源

有唐一朝,回鹘和唐朝就一直是伴生相存的关系,回鹘政权的起起落落也和唐王朝的起伏曲线类似,这在古代中国与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关系中是相当出乎意料的。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1、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好处,是唐王朝的基本国策

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不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大部分时候相对于周边少数民族,都是处于较高一级的层面上,就是国家的发展与治理都比较先进,文明程度比较高。所以历史上许多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比较歧视这些少数民族,我们从把他们的称为“北狄、南蛮、东夷、西戎”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一直不断。

唐太宗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到了唐朝,统治者吸取以前的教训,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做了调整,实行一视同仁的平等民族政策。

当然也不是无原则的平等,如唐太宗实行的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恩威并施的政策,只要是真心想和唐王朝和平相处的,都能够平等地对待,以各部落的酋长为都督、刺史,仍按其原来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对本族进行统治。这也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和唐王朝友好相处的基本前提

这种政策获益的是双方,不但在军事上减少和避免了战争,而且还可以扩大双方的文化交流,经济利益也非常巨大。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2、回鹘政权出于对自身地位的清醒认识,主张和中原王朝友好相处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灭东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争,也极大的震撼了周边那些对唐王朝蠢蠢欲动的少数民族政权,使他们对唐王朝的边境不敢起觊觎之心。

处于西北的回鹘部落,正是看到了这种力量上的差别,改变了其和中原王朝相处的策略。他们认为,作为居无定所的草原游牧民族,经济基础薄弱,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中原王朝相对虚弱的时候,可以凭借武力优势去骚扰获得一些利益,但一旦中原王朝恢复过来,想要灭掉自己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后来发生的事情不幸被言中),所以有必要和唐王朝处好关系。

3、和则两利,双方都是和平共处的受益者

1)政治上,政治互信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回鹘汗国自745年建立,存在96年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唐王朝自肃宗开始,也将三位公主嫁给回鹘可汗。血缘上联系越来越紧密,回鹘武义成功可汗在给唐德宗的上书中称:“我娶了你的公主,自然就成了你的女婿,女婿就等于半个儿子,只要能为皇上效劳,儿子是在所不辞。”可见,在这个时期唐朝和回鹘的关系相当不错。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据《旧唐书》记载,武义成功可汗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当然,和亲也并不是单边,回鹘可汗也把女儿嫁给唐朝煌郡王承寀为妃。

《资治通鉴》:“敦煌王承寀至回纥牙帐,回纥可汗以女妻之。”

2)军事上,在和平共处一百多年里,双方在边境都不设置防御设施,互不防备。军事上的互信,给双方减轻了军事与经济压力,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民生,这是双方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唐王朝面临内部军事叛乱的时候,回鹘还曾两次借兵帮助平叛。

3)经济上,政治军事的稳定关系,促进了经济来往的密切,回鹘用草原上盛产的优良马匹和水果,换回唐王朝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和粮食,双方各取所需,都能够从交换中取得自己的利益。

4)文化上,随着双方交流的加深,双方在文化上的学习借鉴也越来越频繁,比如在长安和洛阳两京就出现了汉人喜穿回鹘服装、骑回鹘骏马的现象。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二、借兵平叛,埋下唐王朝与回鹘不和的种子

如果不是发生了动摇唐王朝统治根基的安史之乱,回鹘和唐王朝的关系很有可能还会一直延续下去,但安史之乱的却让两者之间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1、懈怠政事,沉迷娱乐,矛盾激化导致安史之乱

天宝末年,开元盛世升平已久,唐玄宗沉醉于杨贵妃的温柔乡里,渐渐的懈怠了国家治理,阶级矛盾、经济矛盾和内部矛盾等等也到了爆发的边缘。加上杨国忠与安禄山的权力与利益之争,实际上也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分离势力的斗争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公元755年12月16日,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范阳起兵叛乱,久未打仗的唐军溃不成军,叛军则一路势如破竹。“渔阳鼙鼓动地来,九重城阙烟尘生”,叛军很快攻陷了长安、洛阳两京,唐玄宗则逃亡四川,由其子李亨继位为唐肃宗。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2、兵力损耗空虚,无奈血本回鹘借兵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王朝的主力军队几乎消耗殆尽,无力驱逐占领两京的叛乱军队,于是就不得不借助相亲相爱了几十年的好伙伴回鹘军队平叛。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回鹘出兵,那就得给足好处,为此唐肃宗也算绞尽脑汁,面对叛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不下狠本是不行了。

于是唐肃宗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意思就是说,等你们帮我们拿下了两京,除了那里的土地和官员和老百姓外,其它的金银财宝和女子都是你们的了。

面对这样诱人的条件,不答应的都是傻子。此时的回鹘正处于上升期,兵强马壮。回鹘可汗一方面向唐王朝提出了和亲的求情,另一方面派太子叶护率四千兵马前来助阵,唐肃宗命广平王(即后来的唐代宗)与叶护结为兄弟。在回鹘兵的协助下,唐王朝的军队终于打败了叛军,收复了两京。

作为约定,肃宗将幼女宁国公主嫁与回鹘毗伽可汗。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3、恃强凌弱欺大唐,百年兄弟生仇怨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弱国无外交,无论任何时代都是这样的残酷。挟两次协助唐王朝打败叛军的威势,回鹘军队在长安城的表现极其骄横。先是回鹘可汗指责唐肃宗的太子不向其舞蹈行礼,捶杀了唐朝的随行大臣。

在放弃劫掠长安以后,回鹘军队两次大肆掠夺洛阳城,他们在洛阳烧杀劫掠,大火熊熊数十天而不灭,人口、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曾经繁华无比的洛阳市几乎成了人间炼狱,甚至比叛军带来的损失都大。

《旧唐书》载:及平洛阳,回纥恣行残忍,纵火焚圣善寺和白马寺,死伤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且大掠坊市,比屋荡尽,人以纸为衣。

在唐朝内战中,回鹘骑兵和权贵商贾还在大唐的多个城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此时无暇顾及,而且还要仰仗回鹘助力的唐王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见。

《旧唐书.回纥传》评论:“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借援夷狄,导之以蹂中国,因使乘以窃据,其为失策无疑也。”

回鹘兵在洛阳城的劫掠,虽然是唐王朝允许的约定,但其叛军的破坏力,以及对唐王朝的蔑视,还是在大唐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和怨恨,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两国也开始了面和心不和的新阶段。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4、无利不早起,回鹘出兵自有其战略考量

回鹘出兵助唐平叛,并不完全是为了兄弟父子情义,根本上还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考量,也就是自己战略利益。

一方面,可以借机把持唐王朝与回鹘的绢马交易,以协助唐王朝平叛为理由,赚取超额利益,唐王朝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力日渐衰退。

另一方面,回鹘和吐蕃是世仇,而吐蕃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回鹘还需要借助唐王朝来对抗吐蕃的扩张,因为一旦唐王朝在河西的力量式微,吐蕃就会趁虚而入,直接威胁到回鹘的生存。

5、借兵回鹘的历史意义

安史之乱期间,叛军也曾多次想拉拢回鹘,但回纥回鹘人权衡利弊以后,最终还是站在了唐朝一边,并协助唐军给叛军造成了沉重地打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回鹘同意了叛军的拉拢,唐王朝的结局就很不美妙了。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回鹘是有为唐朝续命百年之恩的,这也是后来回鹘内乱时唐王朝并没有乘人之危的原因。

三、内乱纷生,回鹘汗国大败落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巅峰过后是落寞。曾经骄傲于大唐的回鹘汗国也因为内乱走向了衰落,重复着唐王朝安史之乱的故事。

唐文宗开成四年,回鹘发生内乱,宰相安允合等人密谋作乱,被彰信可汗觉察后诛杀。另一在外作战的宰相掘罗勿借沙陀兵进攻彰信可汗,彰信可汗战败自杀。此时草原发生疾疫,遭遇大风雪,羊马死了很多,回鹘生存的处境雪上加霜。

开成五年秋,回鹘别将句录莫贺为彰信复仇,带领早就觊觎回鹘的黠戛斯骑兵10万进攻掘罗勿,杀了掘罗勿和新任可汗,焚烧了可汗牙帐。从此,曾经强大的回鹘在内乱不止中慢慢的衰落了下来。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四、不忘当年,资助回鹘还旧恩

内乱中,回鹘部落四分五裂,一部分西去,一部分南下归属唐王朝。由于回鹘南下人数太多,势力依然不可小觑,此时执政的唐武宗下令边军加强守备,防止回鹘人作乱。

会昌元年二月,回鹘内部势力再次发生剧变,牙帐附近的13个部落拥立王子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

1、区别对待,稳定归附回鹘部人心

如何对待要求归附唐王朝的嗢没斯等人率领的回鹘部落,唐王朝内部有不同的意见。

天德军使田牟、监军韦仲平欲击回鹘以求功,奏称:“回鹘叛将嗢没斯等侵逼塞下,吐谷浑、沙陀、党项皆世与为仇,请自出兵驱逐。”

但田牟等人的意图被宰相李德裕看穿,这些人哪里是为了平叛,其实是为了自己捞取利益,而陷国家于战争与不义,于是他力谏武宗不可轻举妄动,他说:

“穷鸟入怀,犹当活之。况回鹘屡建大功,今为邻国所破,部落离散,穷无所归,远依天子,无秋毫犯塞,奈何乘其困而击之!宜遣使者镇抚,运粮食以赐之,此汉宣帝所以服呼韩邪也。”

针对朝中其他人的质疑和武宗的疑虑,李德裕认为,这些人一方面不是回鹘的叛徒,因为回鹘已经灭国,他们提出归顺大唐在前,回鹘立新可汗在后,不存在叛国问题;另一方面,回鹘与吐谷浑之间如果因为粮食问题发生冲突,就让他们尽管自相残杀,我们只管看好自己的边境即可。

这下子朝廷的意见统一了,武宗就命令边军加强防护,以便阻止回鹘可能的侵犯。同时,唐王朝念当年助力平叛的恩情,资助了他们谷米2万斛,帮助其渡过饥荒。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事实证明,这项举措非常重要,后来嗢没斯和2200名回鹘贵族投降唐朝,成为消灭乌介的一股军事力量。他本人被赐名李思忠,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和怀化郡王。

唐王朝的人道主义措施,不但让部分回鹘贵族归顺,也导致许多不堪战乱的普普通通回鹘人归顺了唐朝,乌介的实力大受影响。

2、领土问题不可商量,拒绝回鹘无理要求

会昌元年十一月,乌介部劫持了南归的唐王朝太和公主,并以其为人质,带兵南下,企图胁迫唐王朝把振武军控制的一座城市送给回鹘,作为东山再起之地。

这样的屈辱条件,即便在回鹘全胜时期,唐王朝都不会答应,何况现在回鹘处于衰落期,他们的要求让唐王朝不得不想起来不久前安史之乱时期回鹘人对唐王朝城市的劫掠,此时稳定下来的唐朝,肯定更不会答应,武宗对乌介的无理要求断然拒绝。

“欲借振武一城,前代未有此比。或欲别迁善地,求大国声援,亦须且于漠南驻止。朕当许公主入觐,亲问事宜。傥须应接,必无所吝。”

当然,为了以前的恩情,武宗还是派右金吾卫大将军王会前去慰问,并给回鹘乌介提供了粮食2万斛。

五、巧用兵,败乌介,回鹘灭亡,百年恩怨终成云烟

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乌介可汗,依然不甘心,时常率回鹘军队侵袭唐朝,并提出要唐朝继续为其提供粮食和城池的无理要求。对其已经仁至义尽的唐王朝,终于忍无可忍,在周密的策划与运筹下,展开了一场剿灭回鹘乌介可汗的自卫反击战。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1、分头打击,各个击破

唐王朝一方面与回鹘虚与委蛇,以便稳住对方,另一方面大举调动兵力,以期彻底消灭乌介部。

诏河东、幽州、振武、天德各出大兵,移营稍前,以迫回鹘。

会昌二年五月,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奉密诏讨击回鹘,派其弟张仲至率兵3万大破回鹘军那颉啜部,斩首无数,其7000帐人马全部被收降。那颉啜逃走后被乌介可汗擒获斩杀。

2、兵不厌诈,地道战里破乌介

那颉啜部虽然被消灭,但此时的乌介部落依然号称10万之众,还具备相当的战斗力,对唐王朝依然是巨大的威胁,也是唐王朝必须彻底消灭的对象,因为乌介部是回鹘存在的象征,打掉它,才标志着回鹘政权的灭亡。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乌介

会昌三年正月,乌介可汗兵临振武,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率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3000骑兵袭击回鹘牙帐,刘沔亲率大军押后跟进,唐王朝与回鹘的决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石雄到达振武城后,根据战场的地形和回鹘人的防守情况,制定了地道战的作战方案,准备打乌介一个措手不及。

而乌介那边见唐军进城以后几天没有什么动静,也就放松了警惕。

石雄的士兵从城里向城外,按照测量好的线路,挖凿了10余条地道,直通乌介可汗的牙帐。

在半夜夜深人静,敌方人困马乏的时候,唐军士兵人不知鬼不觉的从地道里杀出,直攻乌介可汗的牙帐。

直到唐军攻到帐下,回鹘兵才发觉被包围了,惊慌失措的乌介,急忙带领残兵败将骑马逃跑。

大好形势下,岂能让回鹘人逃跑。石雄就率兵追击,在杀胡山一带围住了乌介。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军大胜。回鹘兵被斩首万人,乌介被枪刺伤后带数百骑投奔室韦,其余人马2万余人,则投降了唐军。

经此一役,以回鹘乌介部的惨败唐军全胜告终,余下的回鹘十三部基本都被唐朝招抚,自此,南迁的回鹘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灭回鹘:仁至义尽后的自卫反击战

纵观唐王朝与回鹘之间的战争,一开始唐王朝并没有想着对其赶尽杀绝,主要还是念着当年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恩情和以前近百年的友好关系,但回鹘乌介可汗依然对唐朝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让唐王朝再次回味起当年洛阳城等许多唐朝城市被其劫掠烧杀的屈辱,可谓新仇旧恨涌上心头,老账新账一起算,打赢了一场维护大唐荣光的自卫反击战。

随着回鹘乌介可汗的败逃,唐王朝与回鹘的百年恩怨情仇,也在岁月的烟尘里落下了帷幕。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