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导读

同样是做皇帝,有人做的好被人赞美歌颂,有人做的糟,被人戳脊梁骂,但毕竟都是民间口头做法,上不了大雅之堂,那么具体起来官方都是怎么夸和骂的呢?一般情况下,如果该朝不是二世而亡的秦朝(秦始皇表示朕就是不允许臣议君),可选的夸和骂就是给这位死掉的皇帝上个谥号以及庙号

如果这个“死皇帝”生前干的挺好,那做臣子的就给他挑一个又好听又好看的谥号——比如说庄文武宣襄;那如果干的很糟糕呢,自然是给他挑个很“垃圾”的谥号——比如说厉灵桓献炀

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隋炀帝内心:唐国公真的好会骂人

又或者给他从庙号里找对应的词语,反正总归是能找到合适的——好有好的说法,糟有糟的说法,实在平平淡淡也有帮忙吹牛的说法,基本上和谥号同出一系。然而,有一个字却是很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武”,这个字在谥号中与在庙号中地位堪称天壤之别: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武”作为谥号:武王伐纣、汉武雄风、光武中兴、魏武挥鞭

首先提到“武”这个谥号,大部分的国人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穷兵黩武还是奋武扬威,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后者,什么武王伐纣、秦皇汉武(不好意思,秦始皇多次表示不许乱给自己上谥号)、光武中兴等等,哪个不都是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人嘛,这个谥号听着就很提气。

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秦始皇:朕好像听见有人在议论朕

在解释谥号的谥典里也对这个“武”基本上进行了三百六十度的彩虹屁宣传——基本上什么词好就都往上面套,基本上与“文”这个谥号同为谥号中的最顶级——“文成武德,一统江湖”

刚强直理。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强敌德。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法以正民,能使服。

那么,这么一个充满着高大上气息的褒义的谥号“武”,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这么光辉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上庙号的时候,“武”可是个实打实的“恶讽”哦。

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汉武帝:没错,武就是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再多夸朕几句)

赐予陛下您庙号为“武”,感受一把来自为臣们的恶意吧

哪些皇帝庙号被上了“武”?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武宗,元武宗,明武宗。这几位皇帝一辈子干的事情都不少,总体上是随心所欲,无人阻拦,日子过得美滋滋——都是著名昏君:

唐武宗(灭佛灭得飞起,打藩镇也打的开心,炼丹炼的更快活),元武宗海山(滥发纸币、大肆封赏、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以及明武宗朱厚照(这哥们的光辉岁月就不用笔者废话了吧,足足当了四百年的皇室反面教材啊)。

对于这些皇帝而言,一辈子的最后评价,满朝微臣们都心照不宣的给他们上了“武”的庙号,什么意思啊?恶意讽刺他们呗,有人说你这都是自己瞎猜,怎么就成了恶意讽刺呢?

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足足当了四百年的皇室反面教材的豹房主人朱厚照

那笔者就解释一下啊,这些人的“武”庙号要是照抄谥号解。那是要出大问题的,因为如果按照谥号典籍的解释,这三位那都是千古一帝的地位,可实际上,不管有人怎么为他们这三位皇帝大唱赞歌。国家在他们手上总体上是眉每况愈下是不争的事实,且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符合谥号里面的解释

那么,那些臣子们如果仅仅是想拍马屁,大可以选其他的来上庙号,非要选“武”图什么呢?换位思考,大臣们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气了,好不容易把这位爷熬死,那还不得好好羞辱一番啊!正好,这个“武”字庙号,本身就可拓展为:穷兵黩武,废礼怠政,这种似褒实贬谁也挑不出错来!

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大臣:讨人厌的皇上驾崩了,给他上什么庙号,武宗怎么样?

总之,这三位皇帝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安分守己的皇帝,本身都想要有一番作为,在实际的操作中也确实本意出发点是不错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实际执政的时候,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其个性呢,又往往都是桀骜不驯的小孩子脾气,劳民伤财的最后,大臣们给他一个鄙视的眼神之外,给他加一个穷兵黩武,废礼怠政的似褒实贬庙号。

清朝终一朝,没有武皇帝

在历代史书中,比如《元史》,《明史》和《清史稿》,基本上每个皇帝的本纪后面都会附上一篇史官评价其生平的短文。一般情况下,遇到好皇帝,那肯定是神文圣武的夸一顿,遇到一般的皇帝,那也是喜欢先客观描述一下环境的恶化,尽可能说这些一般的皇帝本质都是好的,如果失去擎肘他们就能一飞冲天,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而关于比较糟糕的皇帝,比如说武宗们的身后评么……大臣的套路是一波又一波,据笔者观察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假装客观的来赞扬他们的赫赫武功,然后笔锋一转,突然又说他们被奸人蒙蔽,导致昏聩,然后呢,这些大臣们最后点一下题,轻飘飘的不痛不痒的说:比起他们的功劳,过错只是一点点嘛,而且他们死前已经对自己的过错忏悔了,我们就勉为其难的原谅了啊,给你上个“武”的庙号啊。

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咸丰皇帝: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这种皇帝都是文宗

只要仔细一想,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武”是什么好庙号,皇帝又怎么会承认自己错了呢?别忘了,从古至今都是所谓“为尊者讳”,国家还没亡,这皇帝作为天下表率,做臣子的怎么能随随便便把君主的错误写进史书?不过你看后来《清史稿》就多会为尊者讳啊,咸丰都能捞到一个文宗皇帝的庙号

然而提到清史稿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女真人刚刚入关那会儿,心思没有汉人官僚那么深,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就被称为太祖武皇帝,但是最后又莫名其妙被改成了高皇帝…这里面的事儿史书上没有具体写,但是吧,读过笔者这篇文之后,大概率就能明白为什么清代要改名以及拒绝使用“武”这个字做庙号了。

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努尔哈赤:我拒绝“武”,我知道明武宗的故事

结语

历代帝王在死后总是能够得到对自己一生进行评价的谥号或庙号,在这些谥号与庙号中,区别最大的可能就是“武”这个字了,同样是极高的荣誉性与资格限制称号,做谥号的谥号是千古一帝的标配,充满了光辉,做庙号的时候则是昏君的代名词,充满了恶意。

谥号武和庙号“武”:同为“武”,一为美谥,一为“恶讽”

秦始皇:小伙子,你很会说话,但朕还是要把你干掉

“武”作为帝王谥号,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从最初毋庸置疑的美溢,逐渐沦为士大夫明褒暗贬的工具庙号,一直到了清代,才被统治者强行干预终结。这也反应了古代谥法以及庙号的复杂之处,令人不由得佩服秦始皇早就料敌于先的严禁“子议父,臣议君”的高瞻远瞩的英明之处,真当得起一个“武”的谥号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