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总是亲征?是不放心手下忠诚,还是部下能力不足?

在三国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就是作为集团核心的曹操,并不是在大后方遥控指挥各路将军,而是亲力亲为,无论讨伐哪个诸侯都是率军亲征。亲征在战况不利时风险是非常大的,比如曹操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狼狈逃回北方,比如在潼关之战时差点被马超杀死。
因此,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评价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就是说曹操作为一个将军统帅完全是顶级的,可作为曹魏集团的核心首脑他还有不足之处。
曹操为何总是亲征?是不放心手下忠诚,还是部下能力不足?
那么,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呢?是曹操不方向他部下的忠诚,还是说因为他部下的将领们能力不足,只能曹操亲力亲为?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犯了一个后见之明的错误。从历史后来的角度来看,我们都知道张辽、张郃等人都拥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才,而曹操却压制了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
但曹操当时并不知道,因为曹操长久以来,其实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锻炼一个能统领各路大军的帅才。从190年曹操起兵到220年去世,曹操征讨天下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基本统一的北方,只剩下孙权刘备两个割据势力。
这三十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十年,曹操从一个出身“宦官之后”的权贵子弟发展为北方的第二大诸侯,仅次于他的发小袁绍。这个时期,曹操的军队从数千人发展到了数万人,他本人就是军队的统帅。
曹操为何总是亲征?是不放心手下忠诚,还是部下能力不足?
外出作战的时候,必然是曹操亲自指挥,不把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怎么能算是诸侯军阀?非但是他,就是袁绍、孙坚、刘备、吕布这些汉末群雄,也都是亲自率领部队打仗。
这时候曹操的地盘和兵力有限,没有能力多线作战,所以他手下的那些将领夏侯惇、曹仁、曹洪、夏侯渊、于禁、乐进等人,也没有得到充足的锻炼,他们单独带兵,也就是几千人的规模。
只有曹操自己锻炼出了指挥多支军队,互相协调作战的能力。比如张绣和贾诩对抗曹操的时候就说:曹操手下的诸将都不是我的对手,但要是曹操本人亲自来了,我不是他的对手。
曹操为何总是亲征?是不放心手下忠诚,还是部下能力不足?
第二个十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逐步统一北方,在赤壁之战败给周瑜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在这期间曹操本人的用兵才能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他手下优秀的将军则增加了张辽、张郃、徐晃。这一期间,曹操已经有意识的培养曹仁、夏侯惇等人独自镇守一方,指挥多支军队作战的能力了。
这一期间曹操的锻炼对象主要放在了诸夏侯曹身上,因为相比于外姓的五子良将,曹操还是更相信自己的亲族。最后事实证明,夏侯惇不适合指挥大军团作战,而于禁则崭露头角,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军事素养。
曹操为何总是亲征?是不放心手下忠诚,还是部下能力不足?
第三个十年,曹操在北方的统治越发稳定,地盘更大,军队数量更多,可以两面甚至三面作战了。于是这一时期,夏侯渊、曹仁、于禁都得到了方面之任的机会,开始可以代替曹操作为主帅出征了。但是,即使是这个时期,曹操仍然是挂帅时间最多的。
于禁一般镇守在许昌附近,曹操出征后,于禁就留守大本营。乐进驻守襄阳与关羽对峙,后来换防合肥配合张辽。夏侯渊平定关中,曹仁镇守江陵,这期间他们表现出的军事能力都是合格的。然而,一旦面对更强的对手,他们的能力仍然不足。
曹仁能守而不能攻,完全被关羽压制;夏侯渊能攻而不能守,居然在汉中之战亲自去修鹿角导致三军主帅被杀。到了最后都需要曹操亲自率领军队去救火。至于于禁,他虽然被关羽水淹七军,但能力未必比关羽差很多。
天降暴雨,关羽作为都督荆州的军政大员,是可以准备战船的,而于禁或者说曹魏一方,能拿出多少战船都很难说。但毕竟作为主帅,于禁应变能力不足还是逃不掉的。
曹操为何总是亲征?是不放心手下忠诚,还是部下能力不足?
除了他们之外,曹真、曹休、夏侯尚乃至曹彰这些二代们也开始逐渐成长并崭露头角。而之前已经证明了自己忠诚与能力的张郃、徐晃、张辽等人也终于开始指挥大兵团作战,他们体现出了比曹仁、夏侯渊更高的大局观和指挥能力,张郃接手西路主帅,稳定住了夏侯渊被杀的乱局。
徐晃接手二十四营军马,击败关羽解救了曹仁。张辽让孙权无法越过合肥半步。不过遗憾的是,这时曹操也已经到了暮年,他们也没有机会继续在曹操时代发挥才干了。
所以说曹操之所以经常亲征,这在他第一个十年创业初期的是作为一方诸侯必然的结果,在第二个十年已经开始注意在亲族中培养军事统帅,可惜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继任者。
到了第三个十年末期,才终于涌现出了军事和指挥才能都不错的将领,可这个时候曹操本人也已经快去世了。这就造成了曹操一直到死前,都是经常亲征的结果。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