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杨贵妃的“肥”和朱元璋的“丑”

说起杨贵妃,你第一印象肯定是她很胖,环肥燕瘦嘛。说起朱元璋,你也许觉得他很丑,那张著名的猪腰子脸画像,不就是明证吗?这个问题,还真值得唠唠。

如何准确理解杨贵妃的“肥”和朱元璋的“丑”

杨贵妃

公元1072年,杭州通判苏轼收到了朋友的求助,求一首诗。苏轼了解到,朋友孙觉建了一座“墨妙亭”,收集了不少碑帖。这是好事儿啊,苏轼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艺术类评论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于是,流传千古的“环肥燕瘦”就这么出现了,“肥”这个字从此扣在了杨贵妃的身上。

实际上,单单从这首诗上也能看出来,苏轼的意思很明显:杜甫觉得书法要看中“瘦硬”,我觉得不太对,书法无论“短长肥瘦”都各有姿态,比如杨玉环和赵飞燕,谁敢说她俩不是美女!

所以,苏轼没有说杨贵妃“肥”,他是形容书法的。

当然,关于杨贵妃的“肥”,已经波及到了整个唐朝,以至于“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非常盛行。很可惜,这个观点非常值得商榷。

史学界目前大致把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除了盛唐之外,其他几个时期,都明显不是“以胖为美”。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笔下,找到明确的证据。比如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中有“愿作轻罗著细腰”,中唐元稹有“腰身瘦小歌圆紧”,晚唐方干也有“舞柳细腰随拍轻”的诗句。当然,这类诗词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举例子了。


问题就出在盛唐,人们认为杨贵妃胖,所以推导出盛唐以胖为美;又发现一些艺术作品中的胖女子,反推出那个时代以胖为美,所以杨贵妃一定是胖的。但是,问题没这么简单。

如何准确理解杨贵妃的“肥”和朱元璋的“丑”

《捣练图》局部

《开元天宝遗事》中说:“贵妃素有肉。”有肉?那不就是胖嘛。但是,这本书的作者王仁裕是五代人,记录的是传说逸闻,他没见过杨贵妃,也是听的“小道消息”。

网上流传的唐代仕女图呢?比如你看看《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那可都是清清楚楚的胖女孩啊!确实,张萱和周昉笔下的盛唐女子,都有些胖——但是,画家仅仅是记录了这些生活富足的仕女形象,没说她们是美女啊!

也就是说,唐代的胖女孩确实有不少,但并不意味着你胖就是美。陕师大历史系王双怀教授也曾经公开表示:“在唐人的心目中,美人是胖子吗?或者说只有胖子是美人吗?从相关资料看,不是。唐人不是以胖为美,这实际上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唐人选美的标准,实际上就是胖瘦适中。”

盛唐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中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看到没,美女是要“骨肉匀”,身材均匀才行的。不仅如此,唐玄宗为太子们选妃的时候,派高力士到民间寻找“细长白皙者”,不也是明显告诉我们“又高又白”才是美?难道唐玄宗自己霸占着“胖美人”杨贵妃,偏偏给儿子都挑瘦高个?所以不能把“美”和“胖”联系到一起。


当然,回到杨贵妃这里,苏轼不仅没写“环肥燕瘦”这个词,也根本没见过杨贵妃的真容。我们要找一些那个时代的人,可能见过杨贵妃的人,看看他们的评价。

如何准确理解杨贵妃的“肥”和朱元璋的“丑”

《妖猫传》中的杨贵妃

《新唐书》中对杨贵妃的评价是“丰艳”,不是“肥”。亲眼见过杨贵妃的李白,写了那著名的三首《清平调》,没有一个字和“胖”有关系。之后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没说杨贵妃胖……

也许盛唐有一段时间,贵族女子普遍有些发福,但这不代表她们在当时都算是美女。而著名的杨贵妃,十有八九是不胖的,应该是身材匀称的。

这其中,唐代的绘画确实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北宋官方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中,已经对善于画“胖胖的”仕女图的周昉进行了评论,明指周昉的特点是“兼得精神姿制”,并非“形似”。至于为什么周昉喜欢这么画,《宣和画谱》的解释是:“此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嗯,见的贵族胖女孩多了,所以喜欢这么画……


文学和艺术作品,是带有一定夸张性的。另外,古人对于美丑、正邪、贵贱的认识,也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进而影响现代人的认识。

如何准确理解杨贵妃的“肥”和朱元璋的“丑”

《邪不压正》剧照

2018年的《邪不压正》中,廖凡饰演的朱潜龙与朱元璋的画像一对比,乐坏了所有观众。这张大猪腰子脸,辨识度太高了,难道朱元璋真的长成这样?

确实,目前流传的朱元璋画像中,有为数不少的“异象画”,也有面容正常的形象。也就是说,朱元璋同时存在两种形象。关于朱元璋画像的专家研究非常多,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仅仅从一些文献记载,简单找找答案。

先从《明史·太祖本纪》入手,其中对朱元璋长相的记载是这样的:“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明人何乔远在《名山藏》中也描述朱元璋:“凤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贯顶。”

什么是“奇骨贯顶”呢?用相学来解释的话,大概就是头骨方正饱满,大而威严,有帝王之相。猪腰子脸的形象,肯定算不上“奇骨贯顶”。

明朝邓士龙编撰的《国朝典故》中收录《蓬轩类记》有记载:“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又闻苏州天王堂一土地神像,洪武中国工所塑。永乐初有阎百户者,除至苏州卫,偶见之,拜且泣。人问故,云在高皇左右日久,稔识天颜,此像盖逼真已。”见过朱元璋真面目的并不多,这位曾在朱元璋身边的人看到洪武年所塑的土地神庙,说非常像朱元璋的真容——土地神一般正襟危坐,面目端庄,不然百姓早就议论纷纷了。所以可见,朱元璋的长相应该是正常的。

另外,明嘉靖年间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表示,自己亲眼见过皇宫中朱元璋的真实画像:“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髯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这里有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宫中收藏的朱元璋真容,确实没这么长相怪异。第二,至少在嘉靖年间,民间已经有了朱元璋的“奇异之象”。


这么丑的画像,在嘉靖年间就有了,难道画画的人、收藏的人、传看的人,不怕因为“大不敬”而被满门抄斩吗?不害怕的原因只能有一个:这事儿在当时不违法。

如何准确理解杨贵妃的“肥”和朱元璋的“丑”

朱元璋晚年像

朱元璋真实形象之所以有疑问,和他自身有很大关系。文献记载,朱元璋找画工为自己画像,并不喜欢“笔意逼真者”,因为他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他的长相。明人谈迁《枣林杂俎》中解释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也就是说,朱元璋往外公布的画像,都是“疑像”,他害怕立国未稳,自己的样子被人知道比较危险。

当然,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要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当皇帝。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宣传自己受命于天,是命中注定的统治者。尤其是那些改朝换代的皇帝,在这一点上尤其重视。他们会在自己的出生上“做文章”,比如有风雨雷电、紫气红光的之类的异象。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母亲就在睡觉时梦到了神仙,而且在雷电之夜身上趴了一条龙……

朱元璋当然也不例外,《明史·太祖本纪》中,朱元璋的母亲也是做梦得到了神仙给的药丸,生朱元璋的时候,“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也算是刚出生就带来了“神迹”。

这种神迹自然也要表现在样貌上,刘邦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一般人长不出来吧?所以,朱元璋长相怪异一点,只能证明人家是帝王之命,相貌奇特很正常。

民间老百姓对皇帝的长相自然不清楚,所以充满了神秘感。这种“异象”就是一种崇拜心理、神秘心理,朱元璋及他的后代子孙也乐于见到民间崇拜,根本没有必要纠正。但是,流传到现在,由于审美观的变化,曾经神秘的帝王之相,变成了“丑”。

所以,不管是杨贵妃的“肥”,还是朱元璋的“丑”,都是我们以现代观点看待古人,所造成的一种误解而已。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