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史料记载:“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于谦马上命令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等地的备倭军入京勤王。很快,军队基本到位,粮草辎重齐全,剩下的就是如何分兵派将了。土木堡之变后,明军主力部队几乎被全灭,即便于谦从各省调集部队,但兵力仍稍显单薄。
理论上,明军应采取保守的对策,即坚壁清野、据城而守,可是于谦却命令守城部队全部出城决战。在笔者看来,于谦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也是一场豪赌。明军以步军为主,对于瓦剌的骑兵,野战争锋没有丝毫优势,那么为何于谦要选择出城迎战?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之后的结局众所周知,在王振的胡乱指挥下,明军没有及时到达安全区域,正在疲惫之刻,瓦剌大军来袭,明军被杀得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
溃败的军兵退回到了京城,从他们嘴中,或许会将瓦剌骑兵的战力夸大,还会引发另一波恐慌,而随之而来的士气会更加低落。主力部队都被击败了,二线部队难道能赢吗?这个问题困扰着朝廷高官,也会让军兵缺乏信心。
如果于谦命令据城而守,那么可能会加剧恐慌情绪,没准还会出几个叛徒给敌人开门,要想赢更加困难。而如果让军兵背城而战,可以激励军兵士气,全军在城外列阵,就代表着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是士兵,还有将军统帅全部在城外列阵。
于谦的目的就是告知所有人,明军不畏惧任何敌人,朝廷不接受任何挑衅,即便是死,也要与城池共存亡。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明军仍拥有较强战力
于谦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在京城迅速聚集了二十二万军队,单单这种动员能力,和运输速度,也不是一般国力可以做到的。
自朱元璋建国以来,明军向来纪律严明、战力强悍,很少吃败仗。朱棣即位后更是南征北战,国威名扬四海,在经历仁宣之治后,明朝的国力应在巅峰状态。
纵使明军在土木之战丧失大量有生力量,但于谦很清楚,这次战事并没有动摇明朝的根基,只要指挥得当,军民戮力同心,必定可以守住北京城。
史料记载:“时诸军二十二万列城下,寇见大军盛而严,不敢轻犯。以数骑来尝,谦设伏空屋,遣骑诱之。遂以万骑来薄,伏发败之。石亨出安定门,与其从子彪持巨斧突入中坚,所向披靡,敌却而西。”
接战前,瓦剌军见明军军容整肃,不敢妄动。于谦在民房中设置大量火器部队,敌军到后,火枪瞬间开火,杀敌甚重。石亨率军从安定门杀出,为了一雪前耻,作战极为骁勇,瓦剌军顿时就被打蒙了。
在明军的狂风暴雨下,也先放弃了他复辟大元的梦想。从战场的情况来看,明军和土木之战截然相反,此时的明军士气高涨,作战勇猛,将瓦剌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从此可见,明军在经历大败后,并没有伤及元气,仍有较强的实力,足以和瓦剌在野战中一较高下。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明朝北京保卫战,于谦为什么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