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诸葛亮北伐曹魏,五出祁山无功而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诗人的叹息之辞,充满了悲情。

那么站在理性的角度看,诸葛亮北伐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那个备受争议的子午谷之谋,会不会实现直取关中、恢复洛阳的战略目的呢?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子午谷是啥?

关中与汉中以秦岭山脉为界分限南北,自关中通汉中,古时有三条孔道:自西向东分别为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这三条孔道均是秦岭山脉中的谷地。共同特点是山谷狭窄,道路崎岖,不满足大规模行军的条件。

褒斜道全长470华里,北口在斜谷城(今陕西郿县西南),南口在褒城(今陕西褒城)。其道路几乎与褒河河谷重合,北高南低,利南下而不利北上,但河谷沿线地势崎岖,不利于长途行军。此道是三道中最易通行的道路,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即由此道进军。

傥骆道全长420华里,南口在傥谷(今陕西洋县北),北口在骆谷(今陕西周至南120里),傥骆道全是山路,终南山的主要峰岭阻挡其间。大部队行军极难,就连牛马都能累死,行军之难可想而知。

子午道全长660华里,北口在子口(今陕西西安南百余里),南口在午口(今陕西洋县东160里)。子午道中山水相杂,距离偏远,比褒斜道险,比傥骆道远,历来不是行军的首选。但子午道有个独特之处,北口距离长安最近,如果以奇兵突袭,确实可以对长安达成战役层面的突然性。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魏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穿越子午谷、突击长安的计划。大致内容是,率1万兵,5000战兵,5000补给兵,随身携带10天的粮食,打下长安,进而封锁潼关,等候诸葛亮主力到达,将关中地区整个吞下。

这个看似合理的建议,被诸葛亮无情的否定了。

许多人认为,子午谷之谋,大概是蜀军最接近胜利的方案。还说,诸葛亮之所以拒绝这个方案,一是怕魏延得势造反,二是过于谨慎,不敢进行军事冒险。

这些说法,诸葛亮就算现在活着,估计也懒得反驳一句。

下面,有历史君,就结合当时的具体形势,不揣冒昧地分析一下子午谷之谋的不合理之处。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第一,魏延子午谷之谋的前提不成立。

魏延的前提是,曹魏在关中无兵。《三国志·蜀书十》注引《魏略》:“延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是全无道理的想当然。

曹魏对关中的防务一直十分重视,早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关中诸将各自扩充势力,曹操便派钟繇率军3000进入关中。虽说这种掺沙子的方式并没有夺取对关中的控制权,但脑筋不太好使的关中诸将在钟繇的搅和下发生分裂,凉州头号军阀马腾竟因此投降曹操。所以钟繇这点可怜的兵力能够逐渐扩充,官渡之战爆发后,钟繇不仅自守有余,还能率军北上河东平阳,参与对袁氏余部的围攻。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钟繇

曹操平马超后,取得了对关中的完全控制权,逐步将势力扩大到陇右。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军事慑控,曹魏先后派大将曹仁、夏侯渊、夏侯懋等都督关右军事。据《资治通鉴》卷80胡三省注:“魏初置都督诸军,东南以备吴,西以备蜀,北以备胡,随其资望轻重而加以征、镇、安、平、之号。”都督不可能是光杆司令。关中兵力虽然无法估计其多少,但至少不会如魏延胡扯的“惟有御史、太守”。

可以想见,蜀军如果悬军深入,必将与关中的魏军迎头撞上,并在旷日持久的战斗中逐渐消耗完所带粮草。

第二,魏延的后勤补给方案是天方夜谭。

关于后勤补给,魏延提出了两条方案:

第一条是自带干粮:魏延率五千战兵,五千后勤兵随军携粮。这个方案如何呢?其实不用我们评说,古人早就抽了魏延无数遍耳光。

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计算,行军中一人保障一名士卒的粮食供给,“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也就是说蜀军的自我保障极限是18天,如果要考虑的周全一些,保证进攻失败后撤退时的粮食,那么这个时间就要打五折,只剩9天。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沈括的估计虽然以宋朝为背景,但与三国时代没有质的区别,参照意义极大。实际上曹魏精于军事者,对蜀军的估计正是这样。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城,魏明帝调张郃率中军救援陇右,他恐怕张郃未到而诸葛亮已破陈仓,张郃判定蜀军“悬军无谷”,对明帝说:“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三国志·张郃传》)

那么魏延给自己的时间是多少?他对诸葛亮说,穿越子午谷打到关中,最快10天时间可到。显然,他压根就没考虑万一失利后退兵的事,他把宝压在了就地取粮上。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他的第二条方案是取曹魏置于横门邸阁的军粮。这一条方案其实魏延自己打了自己的脸,既然你说魏国关中无兵,那么邸阁的军粮是给谁用的?

魏延的就地取粮方案,或许寄希望于征粮于民间。但魏明帝时代的长安,其民情社情条件对蜀军来说不啻地狱。试举其一例。大家看《三国演义》也许会记得“杨阜借兵破马超”一节,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杨阜,竟然以少量兵力将马超打的狼奔豕突。

曹魏借重杨阜的名声与威望,让他号召武威等地的居民,强制迁徙到长安、扶风一带,以加强关中的力量。当年马超本乡本土,军力又十分强盛,尚且敌不过杨阜,何况魏延?此时蜀军远道入侵,先不说胜负之数,单是征粮这一条,蜀军必须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才有资格说征粮于民。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而一旦蜀军把大部分力量投入到这方面,所谓的二十日拿下关中的计划,还需要魏军来证伪吗?

第三,蜀军的攻坚能力太弱

即使魏延全军能够不吃不喝,饿着肚子跟魏军玩儿命,但这个命并不是你想玩儿就能玩儿的。

魏延的方案再神奇,也避不开一个事实:攻打坚城。

长安历经两汉,其城守之完备,非一般小城所能比。而蜀军的攻坚能力,却令人无法恭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后,魏大将军曹真预估诸葛亮还会再入寇,并且极大可能会出陈仓道,于是令郝昭加固陈仓的城守设施。果然,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正如曹真所料,一头扑到陈仓。当时郝昭仅有兵千余,拥众数万的诸葛亮选择了硬刚。诸葛亮先后用上了云梯冲车、百尺井阑(类似于脚手架)、土丸填堑(运土填护城河)、地突(挖地道)等方法攻城,无奈全部被郝昭破掉。蜀军硬攻20多天,闻听魏将张郃的救兵将至,遂退。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籍此非议诸葛丞相的指挥能力,进攻坚城,历来不是上策。胡三省注《通鉴》评论说:“则全城却敌者,其才非优于攻者也,客主之势异耳。故曰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后来司马懿野战不能击退蜀军,缓过神来终于选择乌龟战术,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那么话说回来,既然蜀军主力对攻坚都一筹莫展,魏延的先锋军有何底气面对长安和潼关这样的超级堡垒。而且,魏延带的5000兵都是轻装而进,连诸葛亮打陈仓时的云梯他都没有,谈何拿潼关破长安。

第四,潼关挡不住魏军救援关中。

在魏延的设想中,东取潼关,西下长安,两头并举,可谓理想。

只是这个在战略层面没有什么毛病的计划,在战役战术层面就是个笑话。

最大问题就是,即使蜀军得到两汉二十多位先帝的保佑,拿下了潼关,你确定魏军就进不来了?

我们且把目光回溯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破马超时。马超屯兵塞住潼关,企图将曹操拒之于关东。这个计划看起来和魏延的打算一样理想,凭险而守潼关,魏军纵有天大能耐,也无法破关而入。

然而关中缘边数百里,潼关只是诸座险关之一。进攻关中既可以绕道商洛山直取关中南面的武关,也可以北出河东,从蒲津渡过黄河进入关中。曹操在潼关盛集主力,牢牢吸引马超主力于此,同时暗中遣徐晃、朱灵率偏师渡蒲津,马超北线被破,登时乱了阵脚,在潼关一线不断退却,不得不缩小防线、背靠长安,试图同时抵御曹军和主力和偏师。

“子午谷之谋”之是非:到底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魏延错了

曹操这种打法,是兵多欺负兵少的欺负人战法。

而到了诸葛亮北伐时,这种打法依然成立。蜀军能够投送到关中前线的兵力不过数万左右,而曹魏每次调兵到关中陇右,但是南北军主力就有5万左右,再加上散在关、陇诸州的郡兵,数量优势极大。魏延即使侥幸拿下潼关,又怎能避免当年马超两面受敌的失败命运?所谓偷袭关中,不过痴人说梦罢了。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