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焚书坑儒”让秦始皇背上了千古骂名

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真正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建立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是多少年来,一直被世人称为暴君。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史记》中记载的“焚书坑儒”事件。

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逐渐开放和史学观念的逐步严谨,关于“焚书坑儒”事件的态度也逐步发生了分歧,至少不是一边倒的批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当然,关于“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评判是史学家的事,笔者也无意在此为“焚书坑儒”进行过多的评述。只是雄才伟略的秦始皇为什么会这么“残暴”地进行焚书坑儒?这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焚书坑儒”是一场“文字狱”

“焚书坑儒”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后世的“文字狱”,甚至其性质还远不如“文字狱”那么恶劣。可为什么历史对于那些大兴文字狱的皇帝的批判往往那个都是一笔带过,唯独对于秦始皇却是紧抓不放,愈演愈烈呢?况且,就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每个朝代都是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的,比如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比如魏晋的“老庄玄学”,比如宋朝的“程朱理学”,那么秦始皇背后的政治文化需求又何在呢?

历史从来不会掩盖真相,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从这角度,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焚书坑儒”背后的因果关系!

01、“焚书坑儒”的真假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焚书”与“坑儒”是两回事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说的就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烧书,烧出了千古罪名

对于焚书坑儒,史学家们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有三种看法

(1)第一是历史上并无焚书坑儒一事,这纯属后人的杜撰。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但是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成果,说明秦始皇还是杀了一部分“读书人”。

(2)第二是的确坑了一些人,不过那只是些方士,或称术士。秦始皇焚《诗》、《书》,医、卜之类的文籍,不在焚烧之列。笔者认为这中说法的可信度还是较高的。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来看,“焚书”是确有其事,“坑儒”却从未看到记载。司马迁与汉武帝年龄相仿,司马迁从十多岁起,就开始遍游中国,二十三岁的时候,其父司马谈去世,司马迁就已经接任其父的职务,担任汉太史令了。如果从司马迁20岁开始算起(-147年),距离焚书坑儒(-212年)的时间跨度,不过65年而已。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时间跨度之内,以司马迁的学识和所处高层的地位,焚书坑儒这样大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

(3)第三就是后世所渲染的那样,秦始皇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枉杀与乱杀,给中国的文化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就笔者的意见来说,还是觉得秦始皇确实是烧了一些书,杀了一些人。我们先不讨论烧的是什么书,杀的是什么人,暂且就把这统称为“焚书坑儒”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焚书坑儒“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02、焚为何书?坑为何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焚书坑儒对秦始皇来说势在必行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秦始皇“焚书”到底焚了哪些书呢?

据历史记载,最主要的一本是《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他的“皇帝”二字也是从此而来。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

但,对民间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一本方士《道经》。这道经非现在的老子《道德经》。而是当时的方士的一本“武功秘籍”,烧了这本秘籍,也烧了许多人“求仙问道”的梦想,所以留下的是非比较多。

至于坑儒,这个应该没有太大的争议。所坑非儒,而是方士。在中国秦朝以前,没有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国家的统治是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的,大家可以从中国的神话故事里就可以略见一斑。神话故事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鼓吹长生不老。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天不假年秦始皇

此时的秦始皇,正是身体状况江河日下的时候,正是对长生不老十分渴求的时候,无数的方士以此接近秦始皇,以此升官发财“传道”。但是一方面秦始皇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效果,一方面又有很多方士在民间传说“长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长生也非是小小丹药所能达到”。(己心不净,何以修行?何以长生?人人本有长生草,己心不净,田园荒芜,何以种得长生。海外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不过是人身三大丹田。外求何处求……),这让秦始皇感到十分的恼火,认为方士们在耍弄自己。于是,先焚道经,后坑方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也不是没有任何针对性的,主要是焚烧了一些复古的、怀旧的书籍,坑了一些“浑水摸鱼”的方士,而对于一些“经世致用”的书籍和人才,并没有高举屠刀。

03、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万年江山之在梦里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学派学说百花齐放的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因此直到秦朝建立的时候,天下依然是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读书人不支持秦始皇,经常借用儒家经典或者是上古圣贤的事迹来批评当时的政治。

这对秦始皇来说是非常不利于统治的。秦始皇毕生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帝国,显然不会容忍所有破坏他这一理想的因素存在。更何况,也许只有秦始皇自己才知道,他走到大统一的那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 ,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制度统一思想难

可是到了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还是有人乘借各种场合与机会提出恢复分封制。这就不是简单的言论自由的问题了。而是牵涉到政治倾向的问题了。比如,仆射周青臣、博士淳于越就在宴会上当面提出分封制的主政,并以此讽刺秦始皇过于专制,不及古人。丞相李斯作为制度的设计者之一,自然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

这在内心里是符合秦始皇的意愿的,所以也就没有太多阻碍就开始实施了。于是,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坑儒”事实上并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身体本来就不好,自感自己时日不多,且还有许多政治愿望没有完成,再加上大权在握,所以十分渴望长生不老。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但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 等等。秦始皇听后,怒不可遏止,以妖言以乱黔首 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

所以,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既有政治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是无可厚非的。

04、秦始皇的政治文化设想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一统江山,俯仰众生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文化也得到了解放和发展,于是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学说,并撰写出无数著作,史称诸子百家也叫百家争鸣。

但是这些文化与学说都是当时各诸侯国的人针对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条件等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秦始皇费尽力气统一了六国,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民心实际上是不整齐的,也不利于管理的。

所以,秦始皇在任的时候,全力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统一制度。这在我们后世或许并不难理解,就好比几个公司合并之后,首先就是要统一企业文化一样。但是,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还是需要一定的前瞻性的。

所以,秦始皇就非常有必要将那些不同的声音都消灭,统一人们的思想,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妨碍一统者——死

从本质上来看,“焚书坑儒”的其实一次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国家可以强力控制的。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比如说思想,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也是一个国家要真正大统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思想的统一,才能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而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其在政治上的设想是千秋万代,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必然会思考并寻找一种有效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作为其政治文化,事实上后来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沿用这一策略。

从这一点上来说,秦始皇背后的政治文化设想和后来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甚至要更超前一些。

05、“焚书坑儒”背后的政治诉求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浴火才能重生

如果说秦始皇只是想选取一种主流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也许会有很多人问,问什么就不能从诸子百家中选其他的思想来作为主流思想呢?比如说儒家、道家、墨家……而非要选用法家?这其中恰恰表明了秦始皇当时的政治诉求是“稳中求胜”。

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这在当时是不符合秦始皇的政治利益的。

道家的无为、墨家的非攻……也都不符合秦朝刚统一的国情。秦朝从“商鞅变法”开始就一直信奉着法家思想,也正是法家思想让秦国从关中平原走到了中原大地,统一了全国。法家思想在当时的秦朝也很好的政治基础,也有极高的政治威望。譬如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就是法家思想的忠实粉丝。

这些都是法家思想在当时秦朝的政治优势,而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六国遗老遗少们对其政治的潜在威胁还是比较大的。也需要一种相对激烈的思想进行镇压。所以秦朝选择了法家思想作为其主流思想,从而罢黜百家。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以暴制暴”就是焚书坑儒的逻辑

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才正式形成。即便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但这并不能说明秦始皇的政治方向是错误的。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秦始皇当时的当务之急是“维稳”,他选择了“法家”而没有选择“儒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法、术、势,古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帝王术,作为驾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仁和礼最大的益处就是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用采取暴力措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好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

以此看来,秦始皇其实在努力把自己的政治诉求落到实处,并且基本方向也是对的。只不过,阴差阳错,秦朝二世而亡了。

06、“焚书坑儒”的感想

白寿彝《中国通史》: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再好的设想也会有偏差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把责任全部推到秦始皇头上去。

秦国统一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与杀伐博弈的大戏,文化讲求道义,战争讲求杀伤力,最后不仅是新型战略思想的胜利,还是秦始皇立国战略思想的胜利。焚书坑儒仅仅是秦始皇立国思维在治理国家上的投影,对于嬴政来说,他害怕国家和军队的软化。秦初尚属乱世,六国余孽仍在,光有仁义如何治国。

“焚书坑儒”,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大于事实,但这却成为了秦始皇一生的污点,几乎让一个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遗臭万年。实在是一件可悲、可叹又可怕的事情。

这恰恰是我们需要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和端正的地方,文化产生的力量往往是两极分化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带给我们的力量,很多时候这种力量会给历史和社会带去负面的反作用力。

当然,如果我们能在历史的积淀中汲取营养,并结合实际加以创新,那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

“焚书坑儒”不是错,秦始皇只是没能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民族梦、国家梦而奋斗,对此,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指出:中国必须有“高度的集中”,因为“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中央集权统一领导下的全国一盘棋的经济;另外,这个“高度的集中”必须以“高度的民主”为基础,否则就有变质为“法西斯式的专政”的危险。

毛主席这种“马克思加秦始皇”的思想其实就是我们史学观最好的榜样。我也衷心地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和我一起在浩瀚的历史中有所思、有所得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