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汉光武帝刘秀自南阳起兵,反新莽、抚河内、镇河北、扫关东、定陇右、平巴蜀,至一统天下,历时14年,可以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刘秀身负一统华夏之丰功,云台二十八将也因跟随刘秀而名留青史,被后人所敬仰。

刘秀拥有开国皇帝之实,但为什么他没有另立国号,而是选择沿用汉朝国号,只甘愿做一个中兴之主呢?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羚羊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促使刘秀只能选择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一、社会思潮

孙中山先生名言“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新朝末年的天下大势是什么?

那就是人心思汉,汉室当兴。反新复汉是公元1世纪的时代命题。

彼时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期盼恢复汉朝统治的思潮,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人为炮制的宣传口号,而是真正的符合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需求。究其原由有三:

(一)反新复汉是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迫切需求

起初王莽篡汉,西汉的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没有选择反抗,而是选择了与王莽同流合污,纷纷弃汉从新,做了汉奸的勾当。

他们此举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希望王莽建立的新朝能带给他们新的利益,退而求其次,也要保障他们的利益不受侵害。

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莽改制第一个就拿他们这些“合伙人”开刀,这一下彻底击碎了这些汉奸们的春秋大梦。

被网友誉为“穿越者”的王莽,他的改制愿景是美好的,可惜他低估了这些汉奸们的不要脸程度。

他们能弃汉从新,也就能弃新从汉。

于是这些曾经卖汉求荣的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摇身一变,成为了曲线救国、忍辱负重的“爱国者”

他们有钱有势,或在明里或在暗里推动了反新复汉的革命浪潮。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二)反新复汉是汉室宗亲集团的迫切需求

王莽是中国古代政治阴谋家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手段极为隐晦与高超。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王莽在篡汉之前,通过诛杀自己的3个嫡出儿子,证明了自己是一个道德上没有丝毫污点的儒家楷模,于是朝野咸服。

而后他利用魏郡王氏是汉室外戚的姻亲关系和大儒的名望造势,成功地对汉室宗亲们进行了政治诈骗,通过极其繁琐的禅让程序,取得了新朝开国皇帝的合法道统,成功篡汉。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坐稳帝位的王莽,终于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露出了自己本来狰狞的面目,一面大封其王氏宗族及亲信,多达395人,一面将刘氏宗族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废黜,此举终于让王莽这位政治阴谋家的狼子野心暴露于世人眼中。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于是全国各地的刘姓汉室宗亲高举反新复汉的大旗,成为新朝末年农民起义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三)反新复汉是底层老百姓的迫切需求

西汉末年,虽然朝制腐朽,底层老百姓的日子还勉强算过的下去。

但到了新朝,由于王莽改制中币制改革的出现,导致全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将大多数底层百姓家庭的财富劫掠一空。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王莽改制,还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的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因此招致各族不满,他们纷纷拒绝臣服新朝。

于是王莽发动战争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成千上万的边境百姓因此死于非命。

到了新朝末年,蝗灾频发,米价更是炒到了每斛要黄金一斤的天价。天灾逢人祸,流民四起,人人相食的惨状史不绝书。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面对灾情,王莽无计可施,竟然派人教在关中落难的饥民“煮木为酪”,这真跟今天的特朗普教美国民众注射消毒剂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措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人都是异想天开,不负责任。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这样悲惨的生活,使人们越发怀念汉朝虽然清苦但安稳的时光,当反新复汉的社会思潮席卷而来,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底层老百姓们争相拥簇。

所以当刘秀一统天下后,他依然选择沿用汉朝国号,不仅符合时代的命题,还满足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是顺应社会思潮的体现。


(二)汉室宗亲

汉室宗亲一直是大汉王朝的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曾经能和长安分庭抗礼,汉景帝时期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是明证。

汉室宗亲的力量为什么这么强大呢?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因为汉王朝的地方行政体系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在这种制度下,汉室宗亲和朝廷委任的官僚共同拥有了管理地方的权力。只要制度不改变,汉室宗亲就一直有能量,想想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刘备、刘焉刘璋父子、刘表等汉室宗亲的力量依然强横。

汉武帝时期,运用推恩令之策,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汉室宗亲在地方上的权力,使之不能与长安相抗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室宗亲依然可以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与地方豪强势力不遑多让。

正是由于这一现实原因,在王莽篡汉后,王莽一直无法剿灭汉室宗亲的势力。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刘秀本人就是南阳汉室宗亲出身,所以刘秀打着汉朝的旗号,不仅能回应人们对于反新复汉的期待,更能依此招揽人才扩充自己的实力,这是他的“光环”,但同时也是他的束缚。

这也决定着刘秀不可能轻易地舍弃他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和高举汉朝旗号所带来的政治效应。

此外,刘秀一统天下也借助了其他汉室宗亲的力量。

抛开刘秀自己本家南阳汉室宗亲的势力不谈,刘秀之所以能在河北站稳脚跟,是因为娶了郭圣通,成功与真定王刘杨的河北汉室宗亲势力联姻才得以实现。刘秀也借此摆脱了更始政权和绿林军的掣肘,从而自成一方势力,不用依附于他人。

正是借助了河北汉室宗亲的力量,刘秀才能迅速地瓦解与兼并在邯郸称帝的王郎势力,尽收河北大半之地。没过多久,赤眉军攻破长安,更始政权和绿林军势力覆灭,但彼时天下还有十四位诸侯,与刘秀分庭抗礼。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称帝者三人:

在长安称帝的建世帝刘盆子(傀儡皇帝,实权为赤眉军首领樊崇所有);

在六安称帝的淮南天子李宪;

在成都称帝的成家皇帝公孙述;

称王者六人:

北京的燕王彭宠;

商丘的梁王刘永(汉室宗亲);

潍坊的齐王张步;

襄阳的楚黎王秦丰;

汉中的汝宁王延岑(曾割据关中自称武安王,后投靠公孙述);

重庆的翼江王田戎(曾割据宜昌,后投靠公孙述);

割据者五人:

割据河西的窦融;

割据陇右的隗嚣;

割据临沂的董宪;

割据南阳新野的邓奉;

割据南阳方城的董沂;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刘秀为平定这十四位诸侯,历时十二年,其中在势力遍布全国各地的汉室宗亲们出力甚多。刘秀一统天下后,为了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和特殊的宗亲地位,从而选择继续沿用汉朝国号,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迫于现实压力的政治妥协。

这一点可以从刘秀废后的事件中看出。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刘秀青年时期的梦想,刘秀与阴丽华也是中国历史上令人艳羡的恩爱帝后CP之一。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阴丽华是刘秀的原配妻子,可是刘秀称帝后,他的皇后却是郭圣通。刘秀想废掉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数次都未成功,这些都是迫于汉室宗亲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妥协。

直到刘秀一统天下之后的第五年,他才终于立心爱的阴丽华为后,为了这一刻刘秀已经等了整整十七年。


三、谶言之说

刘秀被网友誉为“位面之子”,这是因为“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早在刘秀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在天下流传。

其中新朝的大臣刘歆还为了这谶言改名刘秀,结果被王莽诛杀。

由于这个叫“刘秀”的挂掉了,于是天下人解读“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谶言说的不是名字叫刘秀的人当为天子,而是刘氏中有俊秀之人当为天子。

于是改名字的没有了,改姓的出来了,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河北王郎,他改姓刘,冒认自己是汉室宗亲。

那全国各地的汉室宗亲本来就姓刘,更加觉得这个谶言说的就是自己,比如刘秀的亲哥哥刘演和族兄更始帝刘玄、梁王刘永等等。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其实就羚羊估计啊,这刘秀在早年间听到这个谶言并没有当真,但在前面这几位都去世之后,尤其是在刘秀平定河北之后,有人献上《赤伏符》一书,天书里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刘秀这才慢慢相信自己正是应那天命之人。

这点从刘秀在定都洛阳之后,立马就把谶纬之学选入洛阳太学的必修课程中可以看出,刘秀是真的相信了谶言的力量。

此外,刘秀定东汉为火德,服尚赤(故东汉又被称为炎汉),也可以证明。

要知道西汉自汉武帝之后,定汉朝为土德。按常理来说,刘秀既然继承了汉朝衣钵,当然要继续选择土德才合情合理,然而他却力排众议,更土德为火德,这跟《赤伏符》的谶言中提到的“修德”有莫大的关联。

也正是因为刘秀相信谶言之说,所以刘秀只是选择更换了汉朝的“德”,却没有选择更改汉朝的国号,只甘愿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刘秀为什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今天的人们对于谶言之说当然会把它当做过耳之言,觉得不可信。但古时的人们可不一样,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谶言往往最终都得到了应验,比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代汉者当涂高”、“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谶言能给当事人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

人有野心不一定能成事,但是人没野心一定成不了事。正因为谶言能给这些有野心的当事人正面的精神激励,使他们较于常人精神更加坚定,从而比常人更易获得成功。

其实最初编造“刘秀当为天子”谶言的人,羚羊估计他也没有想到最后真有一个叫刘秀的皇帝出现,但是这句谶言却给了刘秀一个人生的努力方向,这激励着刘秀朝着皇帝之位一步步迈进,最终应验谶言之说。

其次,对于当时民智未开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当他们发现了一个真如谶言所说的人出现后,他们会天然的服从他。

这是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天下尊崇与推广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所致,到新朝末年时,这种思想早已是根深蒂固,所以这也是刘秀称帝之后,能民心所向的原因之一。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即使刘秀已经一统了天下,但是还依然重视谶言之说,刘秀这样做其实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综上所述

因为社会思潮、汉室宗亲、以及谶言之说三方面的原因,刘秀最终甘愿放弃开国皇帝的身份,而选择只做汉朝的中兴之主。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