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离西汉越近卫霍评价越低

近些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上逐渐有一种说法:司马迁因为看不起卫青与霍去病,所以故意在《史记》里“黑”卫青与霍去病。

更有甚者,认为司马迁是士大夫,而卫青与霍去病是“奴仆”出身,士大夫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这样的“泥腿子”云云。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真的是司马迁的偏见,或者司马迁作为世家子弟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这样奴仆出身的外戚吗?

也许并不是这样的。

对卫青与霍去病的评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越是靠近汉武帝那个时代,越是对卫青与霍去病有很多“非议”,而卫青与霍去病获得比较一致的高评价,要到隋唐时期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么,两汉时期,除了司马迁还有哪些人对卫青与霍去病“有微词”呢?

首推班固。

当然,班固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里对卫青有极高的评价: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汉书·卫青传》

但是,班固在《汉书》里“黑”卫青与霍去病的地方依然不少,比如东汉人班固同样把卫青与霍去病放进了《佞幸列传》里:

是后宠臣,大氏外戚之家也。卫青、霍去病皆爱幸,然亦以功能自进。——《汉书·佞幸列传》

千万不要认为司马迁和班固把卫青与霍去病放进《佞幸列传》是为了和那些明确是西汉皇帝男宠的做对比。

司马迁为什么“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离西汉越近卫霍评价越低

竹简

后世史学家们对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卫青与霍去病放入《佞幸列传》可是十分清楚的。

清代乾隆时期的史学家王鸣盛就说过卫青与霍去病本来是可以直接被写进《佞幸列传》的:

一若此二人本可入《佞幸传》者,子长措词如此。——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卫将军骠骑》

清末史学家李景星更是说司马迁用卫青与霍去病为《佞幸列传》结尾,用心太“毒”了:

(佞幸列传)篇末以卫霍结,更是毒笔,史公之意,鄙薄卫霍极矣。——清·李景星《史记评议》

我相信班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大家,不会看不出司马迁写《佞幸列传》时捎带了卫青与霍去病是什么意思,但是班固依然在《汉书·佞幸列传》里加入了卫青与霍去病,这就充分说明,班固其实是同意司马迁在有些问题上的判断的。

两汉留存到今天的史料很少,不过我们还是在一些“犄角旮旯”里发现了一些两汉士大夫对卫青以及霍去病的评价。

三国时期,魏国司空王朗在劝诫曹丕爱惜民力时就提到霍去病,并且认为霍去病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

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三国志·王朗传》

现在一提到王朗,大家肯定第一时间联想到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痛骂王朗的形象: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当然,这是罗贯中天才的杜撰。

司马迁为什么“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离西汉越近卫霍评价越低

电视剧截图

真实历史中的王朗更主要的身份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著作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某种程度而言其实也是历史学家,所以王朗这番话其实透露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一、汉武帝之所以能肆伐匈奴主要原因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积累“祖考畜积素足”。

第二、霍去病只是一个中才之将。

其实王朗这段话最关键的不是对霍去病的评价,而是他对汉武帝之所以能肆伐匈奴的理解:“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

王朗这种看法恰好和司马迁在《史记》里的看法是一致的:

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史记·匈奴列传》

司马迁这段话的大意说匈奴本来不是汉朝的威胁,但是汉武帝被人蛊惑,才会屡次讨伐匈奴。

那么,司马迁这种判断是他个人的“偏见”吗?

其实不是,这是当时有识之士的普遍判断。

司马迁为什么“看不上”卫青与霍去病?离西汉越近卫霍评价越低

电视剧里的晁错

比如汉文帝时期晁错就在《言兵事疏》里表达了汉朝比匈奴强得多的意见: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史记·晁错传》

同时期韩安国也表态了和晁错类似的意见:“得(匈奴)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而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匈奴几次入侵来看,匈奴一直在避免与汉军决战,他们一直是以“骚扰”、“掠夺”为主。

於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世纪·孝文帝本纪》

而早在汉文帝时期,汉军就能一次性拿出8万骑兵、10万骑兵了。“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 发车千乘,骑十万。”

当然,这里不是说骚扰和掠夺就可以原谅,只是想说明匈奴与后世的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和满人不一样,并不构成对汉朝的真正威胁。

汉武帝

所以我才在上一篇文章里说,根据班固《汉书·外戚传》,汉武帝最初是很随意的派卫青的哥哥卫长君为将,去讨伐匈奴的。

也就是说汉武帝本人至少是有绝对把握,即使卫长君失败乃至身死,也不会影响汉朝大局,才敢如此随意。

这和隋唐之后中原君主对待草原游牧对手如临大敌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换言之,汉武帝时代,汉朝无论是国力还是兵力,甚至骑兵人数都远超过匈奴,匈奴在汉武帝时代并不能真正威胁到中原王朝。

这才是司马迁以及两汉士大夫阶层对卫青与霍去病“看不起”或者说“有微词”的真正原因。

只是经过五胡乱华以及魏晋南北朝,游牧民族进入中原长达300年,此时中原王朝才深刻理解塞外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真正威胁,所以,相对的,能在对塞外游牧势力作战中获得胜利的将领卫青与霍去病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像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1:4惨败巴西,当时舆论对中国队口诛笔伐;但是经过十几年,人们这才发现,原来2002年世界杯那支中国队竟然那么强!

假设司马迁能活到隋唐时期,他可能也会发出类似的感叹:“我原来觉得卫青与霍去病不过如此,不过今天一对比才发现,原来卫青与霍去病这么强。”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