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侯恂的平贼策,确是务实之言,无奈被崇祯毫不犹豫否决

一:侯恂上任时的形势

崇祯十五年,皇帝从牢里拉出个文人,直接给他:兵部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的官,你可以理解成明军东部战区的老大。他叫侯恂,现在的网络上知名度一般。

崇祯从牢里抓人当官的事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他从牢里拉出另一个人,授予三边总督,你可以理解为明军西部战区的的老大,他叫孙传庭,在现今的网络上知名度就高多了。

这是小说中最喜欢用的梗,假如他们真的平定了天下,那一定是一段君臣相济的历史佳话,受尽大家的膜拜,可惜这是崇祯十五年,一切努力都是灰色。

崇祯十五年侯恂的平贼策,确是务实之言,无奈被崇祯毫不犹豫否决

明末形势图

在崇祯十二年,还是形势一片大好的,张献忠、罗汝才等一大批农民军选择了投降。李自成躲在深山里不敢出来。剩下安徽、湖广交界的革左五营、黄河北岸一小股不知名的农民军等,都不足为虑,国内安定指日可待。

可惜偏偏张献忠再次造反,杨嗣昌把陕西、湖北、河南的绝大部分精兵都带去剿张献忠去了。李自成看准机会,再次从深山中出来,趁机向河南发展,占领洛阳,围攻开封。看似穷途末路的张献忠,左冲右突,居然甩开明军主力,杀了个回马枪,向东攻占了襄阳,使杨嗣昌忧郁而亡。靠河南民众支持的李自成居然连败陕西、湖广、河南三地的官军围剿,杀死汪乔年和傅宗龙。很明显,攻守易位,大明王朝内地兵已经精华耗尽,根本无力再战。

二:崇祯选择了侯恂

侯恂是河南归德府人,也就是现在的商丘人,进士出身,曾经参与朱燮元平定安奢之乱,由此也算知兵,也为大明打过一些胜仗。他曾经慧眼识英,重用一名有罪的武官——左良玉。现在的左良玉驻守襄阳,兵力非常雄厚,可惜左大将军每次打仗都出功不出力,为此坑死了几任督抚。

崇祯对左大将军投鼠忌器。此时很多人才都已经凋零,环顾四周也没多少人可用了,侯恂已经是少有的懂军事的人才,而且正好是左良玉的伯乐,左对侯一直有感激之情。所以这个总督就让侯先生来当吧。

假如侯恂知道了崇祯的这点小心,一定会在心中默默问候崇祯全家吧,这种倒霉差事,给谁谁都不愿意干。

三、侯恂的解决方案

侯恂在一番调查研究之后,向皇帝上疏:

第一:现在汪乔年、傅宗龙接连败亡,天下强兵已经为贼兵所有。贼兵数万骑兵为一队,来去如风,是主场作战。我们呢,只能跟在他们后面跑,而且想到县里要点吃的都不行,跟客场作战没区别。

第二:对藩王来说,失去河南,他的命就没了。但对于天下来说,河南局势已经无可挽回,没有挣扎的必要了。

第三:贼兵有五十多万,马有十万,河南又有多少粮食呢?我们当年驻兵河南的时候,都需要从南方调拔粮食。现在李自成从哪里调粮食。他的粮食肯定不够吃。

那我们要什么办呢?固守。杨进守保定、王永吉守山东、马士英守凤阳、史可法守淮徐,孙传庭守潼关,我带领左良玉守襄阳。我们围住贼兵,等他们粮食吃完,等他们内乱。

侯总督还说了,左良玉一直很感激我,多次从我家过,还给我父亲磕过头。这么重感情的一个人,他对皇帝也一定是忠心的。我现在就去襄阳上任,责以大义。我就用不中央拨物资了,直接把湖广的物资划归我调拨就可以了,皇帝也不要给我限定期限,我们等,等到贼兵内乱,我和陕西的孙督左右夹击,一定能扫平叛乱。

侯先生这奏折,总结一句话就是:主动出击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侯某龟缩不出的理由,却是很正当,很理智的,待敌人内乱,而后夹击之。

崇祯十五年侯恂的平贼策,确是务实之言,无奈被崇祯毫不犹豫否决

侯恂提出的固守策略,即固守红色的几个点,未被采纳。农民军最终扩大到了深红色范围

四、皇帝的反应

皇帝看到这奏章,自然是不同意。皇帝觉得:这侯先生这是在磨洋工,贪生怕死,不愿意出兵救开封。

结合后来局势,侯恂的建议无疑是务实的。李自成呆在河南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一旦李自成出动,那三面强敌,根本毫无胜算。相反,大明拥有南方赋税,只要守好剩下地盘,那翻盘机会肯定很大。

侯先生的这个计策和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张网本质上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杨嗣昌的时候,明军尚强,可以主动出击,侯大人只能守。问恰恰在于此,杨嗣昌的策略让崇祯很有面子,而侯先生的策略会让崇祯丢脸。

纵观崇祯的一生,他的缺点很明显,当用一个人的时候,对他千好万好,一旦出现问题又推卸责任,起杀心都是很常见的。他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过失,他一味的要求侯恂出兵,要求孙传庭出兵,要求洪承畴出兵,并不是他的深谋远虑,而纯粹的不想再有损失,不想再有损龙颜,这大概就是刚愎自用、讳疾忌医。

所以无论大臣的意义有多合理,只要有损皇帝的威严,那一定不会采纳的。侯恂看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只能磨洋工,毫无耐心的崇祯再次把侯恂关进大牢,哪儿来的回哪去。

说起来这也是崇祯另一个弱点,一直不敢动磨洋工的左良玉,却轻易把侯恂关进大牢,欺软怕硬的皇帝,怎么可能有忠臣良将。

结语

本人读中国史,唯独明末史读不下去,总是读到一半,心中郁结,难以平复,不得不中断。侯恂在明末大臣中只能算是能吏,还远远算不上一流人才,但他的建议是务实之言,这样的务实之言有很多。同期还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务实之言:与后金和谈,无一例外都被否决了,否决的根本原因是有损龙颜。大明的灭亡有千千万万的原因,皇帝的龙颜大概是最核心的内因吧。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