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被高句丽将军射瞎了一只眼”?这段子究竟是谁编的?

历史上,高句丽其实和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些林林总总的大小王朝国家一样,是一个发迹于边疆地区、受到中原文化全面影响的地方政权,类似于同时期存在于西南万里之遥的爨氏南中和进击中原后屡败屡战的慕容诸燕。

当时中原南北分治,而周边的藩属也不得不选择站队。地处东北亚的高句丽为了生存,也不得已朝秦暮楚,反复在南北两大王朝中间站队。北朝实力强盛时就疏远南朝;而南朝繁荣富强时就背弃北朝。

比如在隋朝灭亡江东陈朝之前就曾经和高句丽开战多次,原因就是高句丽在地缘政治中的立场。曾长时期臣服于北齐势力的高句丽在承认了宇文周和隋朝的霸权之后,又与北齐孤忠营州刺史高宝宁等人一起暗中向北境超级大国突厥效忠;而高宝宁灭亡后的次年,也就是隋文帝开皇四年,高句丽平原太王以“远交近攻”的原则,向江东陈朝进贡;陈朝亡国后又继续与突厥联合,屡次攻打隋朝在东北亚的边境城市。至开皇十八年(598A.D.)隋文帝以高句丽勾结突厥、侵扰边郡为由派兵三十万攻打高句丽,但却因为气候、疾病等原因损兵折将,据说比例高达十之八九——这要说一下的是,在古代战争中传染病是削弱远征军战斗力的主要因素 之一,直到十九世纪还是如此。再往后就是隋炀帝征高句丽,三次都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并因此导致了中原大乱,隋朝倾覆。

“唐太宗被高句丽将军射瞎了一只眼”?这段子究竟是谁编的?

身穿朝服的神仙

“唐太宗被高句丽将军射瞎了一只眼”?这段子究竟是谁编的?

手捉麈尾的神仙

“唐太宗被高句丽将军射瞎了一只眼”?这段子究竟是谁编的?

一位高句丽官员的灵魂正在走向天堂。高句丽文化其实是中原汉魏文化在东北亚的延续。

而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的这次对高句丽的御驾亲征不仅仅是之前隋丽战争(也可以说是内亚骑士集团和东北亚武士的对决)延续,也几乎成了隋文帝那次对高句丽战争惨败而归的重演。

就在这次战争中,曾经豪情万丈的天可汗唐太宗不仅铩羽而归,还被传说在安市城让高句丽守军射了一箭,成了独眼龙。虽然根据现有的史料表明,唐太宗在战败之后确实曾经在撤退的途中染上重病或者负了伤,而且从此后身体愈发的不好,但是那个被近代朝韩民族主义者们津津乐道的在安市城被高句丽守将射瞎一只眼就是彻头彻尾的小说家言了。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过程大概是如下过程:贞观十九年(645A.D.)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十万人马吊民伐罪,攻打高句丽。大部队一路从洛阳北进,之后东渡辽水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过很快,唐军的势如破竹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前停止了。这个安市城本名叫凤凰城,因为高句丽语“大鸟”读作“安市”;另一个让唐军头疼不已的山城为白岩城——高句丽语中“蛇”读作为“白岩”,所以安市城、白岩城就是“大鸟城”、“蛇城”。而由于高句丽是一个封建国家,各城的城主,也就是半独立的诸侯。这位安市城城主既不归顺唐朝,也不听命于当时高句丽的实际统治者莫离支泉盖苏文。可以说是腹背受敌,他所能依靠的只有险要的地势和老天爷赏赐下来的运气。

不得不说这位安市城城主的运气实在是好,首先是唐军大将江夏王李道宗在攻城时由于用人不当——《资治通鉴》中记录的是李道宗派部将傅伏爰玩忽职守、开小差儿,导致致使唐军的攻城制高点——营造的攻城土山被城内的敢死队给攻占了:

会伏爰私离所部,高丽数百人从城缺出战,遂夺据土山,堑而守之。上怒,斩伏爰以徇,命诸将攻之,三日不能克。道宗徒跣诣旗下请罪……

失去了制高点的结果就是这座斗大的山城变得越来越难以攻占。

其次,在出兵三个月后,时间已到阴历九月中旬,辽东的气候开始转冷,崇山峻岭、草枯水冻,由于粮草不继,唐朝十万大军难以继续耗下去,于是只得下诏班师。在大军临行前,安市城主登上城楼,向唐太宗拜手奉辞,而唐太宗则对这位材勇之将赐缣百匹,以嘉其忠勇。这种典型的中世纪骑士精神所具有的浪漫与崇高使近现代社会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形之下显得猥琐不堪,令人作呕。

“唐太宗被高句丽将军射瞎了一只眼”?这段子究竟是谁编的?

韩剧《安市城》剧照。高句丽在后期拥有骑兵并且装备有铁甲,这倒是事实。

“唐太宗被高句丽将军射瞎了一只眼”?这段子究竟是谁编的?

鼎盛时期的高句丽王国

但是,历史上这位以弹丸之城挡住十万大军的英雄却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关于安市城守将射瞎唐太宗一只眼的传说直到丽末鲜初,也就是六百年前也还没有普及,这个传说最早应该是被丽愍王及辛氏高丽时期重臣,“丽末四隐”之首的牧隐李穑所知晓,并曾经以此为题写了一首古风《贞观吟》,诗曰:

晋阳公子结豪客,风云壮怀满八极。

赫然一起挥天戈,隋堤杨柳无颜色。

已踵殷周成武功,宜追虞夏敷文德。

持盈守成贵安静,好大喜功多反侧。

三韩箕子不臣地,置之度外疑亦得。

胡为至动金玉武?衔枚自将临东土。

貔貅夜拥鹤野月,旗纛晓湿鸡林雨。

谓是囊中一物而,哪知玄花落白羽。

郑公已死言路塞,可笑丰碑蹶复立。

回头三叫贞观年,天末悲风吹飒飒。

李穑不愧是海东儒宗,从头到尾写的是豪健快壮,一气呵成。而诗中的第八联“玄花白羽”之句就是指的“唐太宗中箭眇目”的传说。

但是,这个“典故”从何而来,丽鲜两朝的儒臣也大多也都语焉不详,而且不与取信。比如,李穑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另一位儒臣金宗直在编撰《青丘风雅》时就明确的指出:

太宗伤目之事,不出史传。

也就是说此时无论是中原还是韩半岛,正史、逸文中都没有相关记载。所以金宗直认为“然公(李穑)游学中原,岂有所闻耶?”由此可知“安市城天可汗中箭”的传说在当时的朝鲜是极为冷僻的传说。而且要注意的是,李穑本贯韩山,金宗直本贯善山,两地相距不远,分别位于今韩国安东市南和庆州市西。由可知这个传说在韩半岛南部是从没有流传的,所以金宗直就认为这应该是李穑青年时期在大元朝做官时到的,换句话说,就是发源于中国。

至此,这个传说的源头基本可以肯定是辽地的“民间传说”,而且一直流传不广。而且到了这个时候,那位智勇双全,既不归顺唐太宗,也不给莫离支泉盖苏文面子的安市城守将却还没有弄清楚是谁。这个“知识”也要由中国人再次去给朝鲜人普及。

到了万历壬辰平倭之际,有一位明朝将领吴宗道曾经很热心的告诉朝鲜官员,这高句丽安市城的守将叫“梁万春”,而吴宗道的理论依据则是当时的一部历史小说《唐书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结尾部分写到了唐太宗征伐高句丽,在安市城被“绝奴部主帅梁万春”挡住。从此后安市城守将梁万春的名字就在朝鲜半岛流传了下来。

“唐太宗被高句丽将军射瞎了一只眼”?这段子究竟是谁编的?

韩剧中的独眼龙唐太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三百年后的李克用

当然啦,我们心目中的唐太宗永远是这个样子。

但是,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看得出,这个“梁万春”的名字实在是太穿越了。跟当时高句丽人的名字太违和——比如乙支文德、乞乞仲象、渊盖苏文——也就是说,当时高句丽人所使用的名字是没有汉化的固有名只是借用汉字发音来书写每个汉字不一定有具体含义。中国式的官名、地名、人名普遍出现则是在新罗王朝一统三韩之后才出现的事情,而且这种中国风的汉字名也仅限于少部分的上流社会使用大部分人仍然使用了固有名。这就好比中国的明清两朝不会有人叫“Andy·刘”或者“李文革”一样。而在之所以《唐书演义》中给安市城主或绝奴部主帅按上“梁万春”的名字,也是受了《水浒传》的影响。因为在《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故事中伪帝方腊麾下有一员神箭手,接连射杀六员梁山好汉,此人叫做“小养由基庞万春”。而配角的人设、姓名被互相使用的情况在 明清两朝的通俗文艺中式司空见惯的现象。

到了近代,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申采浩以“如果否认民族,那么就没有历史”为由开始了异想天开的历史“发明”。随即发表诸多与历史文献不符,包括古朝鲜半岛的历史文献也无记载,更没有考古支撑的“史学著作”随之产生,韩半岛的历史也从此定性为“民族抗争的血泪史”。而“安市城守将是梁万春,他射中了唐太宗的一只眼睛,迫使唐朝撤军。唐太宗日后也因此而死”这种罔顾事实但是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奇谈怪论也就随之甚嚣尘上。

从金富轼“齐、鲁大臣,史失其名”的惋惜到申采浩“韩信、彭越遍传樵歌巷谣,而茫不知梁万春、崔春命为何国男儿”的愤怒,既表现出了作为舶来品的“民族觉醒”对古老东方文明的腐蚀,也证明了在失去了传统观念的指导之后,学术将会如何的沦入功利性的庸俗和荒谬之中。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